吉利用销量证明,设计可与商业价值相互滋养,形成驱动品牌正向发展的内在力量。
作为吉利品牌阵列中最年轻的成员,吉利银河正绽放出旺盛的生命力。
就在10月,吉利汽车官方宣布,旗下新能源品牌吉利银河2025年年度累计销量破100万辆,成为最快实现年销量破百万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这一成绩也帮助吉利银河提前两个月,达成了年销百万的目标,而其历史累计销量更是突破了158万辆。
事实上,从2023年首款车型银河L7上市算起,早在今年上半年,吉利银河仅用了23个月便达成了销量突破百万辆的目标。这次单年百万销量,标志着银河速度的再提速。
在近乎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如此迅猛的增长态势无疑令吉利银河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快实现年销百万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同时也令该品牌显露出一种字面意义上的“从从容容、游刃有余”,与汽车行业当前的普遍性焦虑形成了鲜明对比。
回想起来,吉利的从容不迫早已显露痕迹。数周前参加吉利第5代帝豪设计解析会时,跟在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身后入场的我,就从他的轻快步履中读到了类似的从容与沉着。

01 “百万银河”,从从容容
关于这种从容究竟从何而来,我们或许可以从一组数据中寻找线索。
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11月1日披露的最新销量数据显示,10月吉利汽车新能源销量177882辆,同比增长64%;其中,吉利银河10月销量127476辆,这也令其1-10月的单年累计销量达到了100.2万辆的极高水平,187%的同比增长幅度更是令人惊叹。
在单一车型方面,吉利银河旗下全部七款产品不仅均实现月销过万,同时也成为所在细分市场上名副其实的“爆款”产品。
其中,吉利星愿10月以45328辆的销量领跑,成为细分市场的现象级产品,而在此前一个月,其销量则首破5万,稳居全品类行业第一;此外,吉利银河A7、银河E5、熊猫mini、星舰7、星耀8和银河M9车型分别实现新车交付15888辆、15753辆、15534辆、10520辆、10191辆和10031辆,呈现出产品矩阵全面发力的态势。
如果说,迅速达成的百万销量在很大程度上为吉利银河从容的竞争仪态提供了背书,那么新的问题也将随之而来: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吉利银河的销量激增?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企业层面,吉利银河作为独立品牌的战略层级显著提升;技术层面,GEA架构、雷神电混、神盾金砖电池、千里浩瀚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等核心科技的加速应用对消费需求形成全面覆盖;设计层面,不断探寻全球用户的审美最大公约数,基于中华文化和品牌基因打造原创产品,并一步步完善中国设计话语体系;财务层面,先进技术的规模化、平台化应用大幅降低产品落地成本,令产品竞争力陡增;运营层面,清晰的市场定位、高效的体系化运营以及极具前瞻性的研发投入,也在不断加强品牌的自我造血能力.....
02 易被低估的“显性因素”
上述所有这些因素,无一不在吉利银河的销量增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其中,设计作为一种字面意义上的“显性因素”,可能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效力。
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设计不仅充当着美的载体,更是商业的起点。作为与消费者产生交互的第一环节,设计往往能以最直观的方式在第一时间与用户建立情感联结,因而会以“显性因素”的身份,作用于用户是否考虑购买的“第一直觉”,直接对产品销量产生影响。
家电行业的戴森、运动服饰Lululemon、日用品MUJI等等,这些生活高频接触的品牌,都以设计为核心识别符号,用市场热销直接印证了设计对用户决策的关键影响。
正如吉利银河,其销量的爆发同样无法脱离设计的力量。究其实质,吉利近年来在设计领域的发力,令消费者的“直觉通路”变得更为系统化、战略化,进而将设计转化成了销量增长中最确定、最稳定的一台引擎。
甚至从一定程度上讲,在吉利银河的百万销量背后,正是一场原创设计与商业价值相互滋养的“生化反应”悄然发挥着作用。
时下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意识到了设计的重要性并着力提升,作为业内人士,我们能感受到设计已从三年前的无人提及,到如今的无人不提,但真正像吉利这样做到从战略高度对原创设计加以审视并实践的厂商,依然是凤毛麟角。
03 是什么在滋养吉利的原创设计?
如果我们深究一步,便会发现在吉利设计的实力提升背后,起到支撑作用的因素显然是多元的。而面向战略层面的跃迁,无疑是关键之一。
早在2024年6月,当拥有汽车设计背景的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在第十六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喊出那句振聋发聩的“设计,即战略”时,原创设计便与技术引领、安全品质、开放协同、用户导向等关键词一样,成为吉利汽车价值体系中一根极为重要的战略支柱。
将设计作为核心竞争力,并上升到战略高度,吉利成功实现了设计思考和产品定义的高度集成,凭借“先于时代的想象”和“主动掌握未来的长期主义”,完成了对于“99%的缜密逻辑和战略选择,再加上1%灵光一现”的具象化阐释。
登临战略高度的汽车设计无疑也变得更务实,其目标不再是做出一两款爆款新车,而是要谋求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创造出能够长期获得全球用户欢迎的产品。
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以及更庞大的时间跨度,显然对设计本身构成了更具挑战性的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制定一个能在标准化框架下提供普适性的设计力公式,就变得极具现实意义。
正如“设计力=设计品质/(成本+效率)×美等其他要素”所呈现的那样,吉利设计团队在致力于提高设计品质的同时,会充分考虑到将一套设计方案付诸实践的成本及效率。
“成本,是这个时代竞争祛魅之后,回归本质之后,我认为核心的事情,不计成本做设计,谁都会做。”围绕设计力公式,陈政曾做过一次详尽阐述。
他认为,如果由设计品质、成本和效率共同构建的逻辑关系是构成产品力数值最前端的“1”,那么“美不美”就是位列其后的“倍增器”0,而“前面的1太重要了”。
在相同的思维下,第一性原理同样被吉利设计团队引入实践——所有设计观念均将服务于用户需求,遵循“工必有意”的原则,达到“形式追随功能,功能服务于体验,体验触发情感”的目标。
这意味着,吉利设计团队的所有工作成果绝非脱离现实的自娱自乐,而是紧扣实践、以量产交付为目标且能引起用户情绪共鸣及价值共鸣的有效创意。
04 为什么是吉利?
当然,随着近年来中国汽车设计能力的整体提升,问题也变得尖锐起来:汽车设计赛道上强手林立,率先突围的为什么是吉利?
在智驾君看来,除却此前提及的战略视野因素外,“内外兼修”的养成策略和体系也为吉利设计的高速崛起带来了极大裨益。
首先在内因层面,与核心业务的深度啮合帮助吉利设计形成了赋能商业的能力。
而在外因层面,极具开放性的研究氛围及多元化的专业生态,为吉利设计的脱颖而出构成了坚实基础。
自2023年起,吉利方面正以“每年一届”的节奏举办国际汽车设计论坛。
通过搭建全球性平台,联动国内外顶尖学者及汽车设计领域的资深专家,吉利正建立业界罕有的产学研体系,从探寻全球汽车审美最大公约数的角度出发,围绕穿越周期、跨越地域的“好设计”,开展体系化研究。
从连续两版《中国汽车设计话语体系白皮书》,到“中国R角”研究,再到“润”的设计形态研究及全球“舒服车”体验设计研究,这种不拘一格的“兼听之明”已在设计领域为吉利带来了可观的成果。其中,关于“中国R角”、“中国纹样”、“舒服车”、“润”等研究已被正式应用在了量产产品中。
虽然行业内这两年开设计类论坛的厂家越来越多,但像吉利这样能将体系性的研究在实际产品上落地的品牌还是比较少见的。
同时,这也在极大程度上对陈政提出的“人民史观”做出了呼应。
汽车设计传承百年的“英雄史观”正在发生改变,智电时代的汽车设计无法仅依靠一两位明星设计师来扭转局面。而百家争鸣的灵感碰撞和从善如流的包容态度,才是中国汽车设计行业所乐于看到的。
05 写在最后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好设计能够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进而构成驱动品牌正向发展的内在力量。
作为最早意识到这一点的企业之一,吉利在设计与商业价值之间致力形成的强化闭环,令设计本身告别了孤芳自赏,用战略定方向、用体系控节奏、用审美跟需求,有章法、可掌控地让设计成为一种能够切实作用于商业实践的内生动力。
结合该企业开放包容的态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吉利将全面打开全球化竞争的市场格局,以不断进化的“中国设计话语体系”,帮助品牌取得更长久的胜利,助推中国汽车设计快速迎来“弘潮共鸣”之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