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曾立志领跑电动车革命,但现实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中国不仅牢牢掌控着从锂矿开采到电池制造的全产业链,如今更凭借海量电动汽车出口,直接威胁到欧洲汽车工业的生存根基。缺乏自主产业链、矿业项目停滞、本土企业接连溃败……欧洲若不尽快拿出破局之策,恐怕将彻底出局。
配图由AI生成
锂并非稀缺资源,但战略意义重大。欧洲已探明的锂矿至少有 27 处,却几乎没有启动开采项目:葡萄牙有一座现役锂矿,但产量全部流向陶瓷行业;芬兰计划 2026 年投产欧洲首个电池用锂矿,这已是最快进展。
这种停滞源于双重困境:一方面,社会对矿业普遍抵制;另一方面,欧洲缺乏长期有效的产业政策。反观中国,早已凭借巨额政府补贴构建起完整的供应链 —— 控制着全球 70% 的锂精炼产能,掌握南美、澳大利亚大量锂矿开采权。宁德时代(CATL)、比亚迪(BYD)等企业从锂矿、精炼厂到电池厂全链条布局,宁德时代更是以 40% 的全球市占率稳居第一,已在德国、匈牙利建厂。
欧洲曾寄望于本土企业打破垄断,如今却接连碰壁:
Northvolt:被视为欧洲电池业的 “救世主”,最终因 60 亿美元债务破产;
Britishvolt(英国):同样崩盘;
Umicore(欧洲最大材料集团之一):电池部门裁员数百人。
业内共识已然清晰:中国领先太多。有声音提出 “引入中国巨头在欧洲建厂”,但这又将埋下战略隐患 —— 核心技术与供应链仍掌握在他人手中。
中国正准备祭出 “终局一击”:以比亚迪为先锋,向欧洲倾销廉价电动车。仅四个月内,比亚迪在欧洲销量暴涨 150%,首次超越特斯拉;满载电动车的货轮正不断驶向泽布吕赫等欧洲港口,产品线还涵盖电动卡车、巴士和货车。
AI生成
价格差距令人咋舌:欧洲车企受制于高生产成本和分散的工业流程,而中国电动车凭借补贴、全产业链整合,不仅价格更低,质量也已追平甚至超越西方车型。消费者自然会问:“既然欧洲车的电池也是中国造,为何不直接买更便宜、性能更好的中国车?”
以比亚迪为例,作为中国最大电动车制造商,同时也是顶级电池生产商,它能完全掌控成本与技术,无需依赖第三方。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老牌工厂正陆续关闭:福特、欧宝、雷诺、奥迪已关闭比利时、德国、法国等地的工厂,如今仅剩沃尔沃根特工厂 —— 而它早已归属中国吉利集团。
欧洲若想夺回主动权,亟需一套紧急战略:从加速锂矿开发、整合本土供应链,到重构产业政策。否则,在电动车时代,欧洲汽车工业的独立性可能成为历史。
数据来源:路透社、彭博社、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