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下滑,市场质疑,舆论风暴,这些词最近都套在了小米汽车的头上。数据显示,小米SU7销量最近连续三周下滑,一时间,不少人高喊“光环褪色”。
而小米高管王化直接一针见血怼了回去:“无视周期的主观臆断,非常不专业。”一句话,既是回应,也是质问。
但问题在于,真的是“周期性现象”这么简单,还是小米汽车的市场压力已经显现?这场销量与舆论的风波,远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一、小米销量下滑,真是“周期性”背锅?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2025年第16至19周(4月21日至5月11日),小米汽车的周销量从0.72万辆逐步下滑至0.52万辆,连续三周环比下降。
这不是一个随意编造的数字,而是实打实的行业统计数据。
具体来看,2025年第16周,小米SU7的销量为0.72万辆;第17周,下降至0.7万辆,下滑了2.8%;第18周,也就是五一假期期间,销量急剧降至0.57万辆,环比下滑18.8%;到了第19周,销量进一步降至0.52万辆。三周连续下滑,幅度不小。
对于这样的数据,王化的回应显得相当硬气。他认为这种销量波动本质上是“周期性现象”,是因为假期消费重心转移到旅游、休闲等领域导致的。
尤其是五一期间,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都受到影响。
但问题来了,同样是五一假期,其他新势力品牌如零跑、问界、小鹏等在第19周的销量却已经回暖,而小米却仍然下滑9%。这背后真的是“假期效应”在作祟,还是小米自身的市场问题?
这恐怕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销量下滑背后,是舆情危机还是市场压力?
其实,小米汽车最近也确实有点“事儿多”。
3月底,小米SU7标准版发生了一起严重事故,一辆车辆起火致3人死亡。这起事故立刻在网络上引发高度关注,不少人质疑小米汽车的安全性。
尽管小米方面迅速回应并表明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但消费者的信任一旦受到冲击,想要修复就没那么容易。
不仅如此,小米SU7 Ultra还因为“碳纤维机盖涉嫌虚假宣传”卷入“退订”风波。部分准车主直接要求无损退车,小米不得不推出补偿方案,比如改配铝制机盖或赠送积分,但这显然对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影响。
而雷军本人也在社交媒体上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这句话可以看出,小米汽车不仅在销量上遇到了波动,在舆论场上也面临着挑战。
三、销量波动正常,但光环是否还能维持?
如果单看数据,其实小米SU7的表现并不算差。
4月份,小米SU7的整体交付量超过28000辆,在10万元以上的轿车市场中稳居细分领域的第一。这说明,这款车依然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但问题在于,销量的波动和舆论的发酵,很容易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心理不适”。尤其是,当行业中其他品牌如蔚来、小鹏等销量回暖时,小米的持续下滑就显得格外扎眼。
这时候,品牌的“光环效应”是否还能维持,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号。
更何况,智能电动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小米汽车的“黑马”地位能否保持,也需要产品力、服务体系和市场策略的多重支撑。而在这些方面,近期的舆情事件无疑为小米汽车敲响了警钟。
四、数据之外,小米汽车的未来走向
数据只是表象,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小米汽车如何应对当前的市场波动和舆论危机。雷军曾经说过:“做汽车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创业。”从小米汽车项目启动到首款车型SU7的推出,小米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和精力。
目前来看,小米汽车的基础还是扎实的,但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还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策略。比如在产品层面,小米YU7的推出可能会成为新的增长点;在服务层面,如何提升消费者体验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也直接关系到品牌口碑的建立。
而对于销量波动,王化的解释虽然符合行业规律,但并不能完全打消外界的担忧。未来,小米汽车需要用更加出色的表现,来证明自己的“黑马”地位不仅是昙花一现。
销量下滑、舆情危机、市场质疑,小米汽车最近经历的这些事情,或许是每一个新势力品牌都必须面对的成长阵痛。短期来看,假期消费转移和舆情冲击确实对市场表现造成了影响,但长期来看,能否用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才是小米汽车的真正考验。
小米汽车的路,还很长。雷军说,他希望用十年时间让小米汽车站稳脚跟。
未来十年,我们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