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因为夸车续航,结果被全网围攻。 这不是个别闹剧。
小米一位车主发了个视频,直夸新车续航跟宣传一致。 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
有人骂他是托儿。 有人翻历史贴找茬。
还有人私信威胁要删视频。 三天后,他把账号关了。
简单一句真话,竟然把人逼走。 小米公关统计出一个惊人数字。
超过六千名车主遭遇过类似骚扰。 四百多人保存了证据。
二十三个人已经准备把对方告上法庭。 企业把这些数据列成清单。
面对网络暴力,车主不是孤军奋战。 深挖之后更可怕。
法务发现那些攻击账号像流水线生产的。 账号注册时间挨得很近。
发的稿子模板化。 话术几乎一模一样。
有人专门负责起号。 有人专门写评论。
还有人负责刷屏。 雷军的抖音直播被恶意弹幕占满。
半个月掉粉三十万。 这不是粉丝互撕。
是有组织的“职业黑产”。有人拿钱雇人,有人写稿下单。 目标只有一个:压制真实声音。
国家也有动作。 九月十号,六个部门联合发文,点名整治汽车圈的网络乱象。
重点打击恶意诋毁与虚假传播。 小米顺势出手,把二十三起案件提交法院。
先前纸面上的政策,终于开始走进法庭程序。 雷军在公开场合也提到,行业需要联手治理水军问题。
看起来,这次真的是动真格了。 问题没那么简单。
就算把二十三个账号告掉,也只是清理了表面。 背后有组织的团队可以换马甲,买新号,继续上岗。
更可怕的后果是长远的寒蝉效应。 用户不敢说,厂商就少了最宝贵的改进反馈。
智能汽车靠OTA靠大数据学习。 用户意见是重要原料。
意见被压制,技术进步就会慢半拍。 车子也会越来越笨。
想象一下,大家都沉默不语。 那出的热度,很可能是假象。
终于,产品好坏只靠删帖维持面子。 谁受益?显然不是消费者。
心理学研究也给了佐证。 网络上爱骂人的人,往往觉得匿名就能免于惩罚,说话随意且狠。
企业做了件好事,开始帮车主取证并派法务跟进。 做得实在。
可光靠企业撑不住。 平台应承担责任。
是否可以设立一种“真实体验认证”机制?让愿意晒体验的人获得官方背书,减少被报复的恐惧。 像美国那样,特斯拉曾起诉专业差评公司并赢得百万美元赔偿。
国内还没有形成类似判例,这次或许能成为风向标。 这场战斗牵扯到法律、平台治理与公众表达自由。
有人把它比作切洋葱——一层层剥开,越看越流泪。 谁该动刀?谁该包扎伤口?行业需要规则。
平台需要技术与审核并行。 法律需要更快落地。
消费者需要安全感。 企业需要真实的反馈来改进产品。
我的观点很直接。 保护真实表达,就是保护产业进步。
别把评论区变成战场。 别让职业黑产把真话扼杀。
政府、平台、厂商必须形成合力。 给敢说话的人戴上护身符。
给愿改进的企业留条活路。 这样,产品和口碑才会同步成长。
你会在网络上勇敢地分享自己的用车体验吗?你觉得平台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发声者?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