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连降后突然“刹车”,8月12日油价搁浅不动;等等看,下次可能断崖式回落

定了——8月12日24时国内成品油价不调整,六连降后第二次“搁浅”,但下一轮(8月26日24时)大概率迎来超过200元/吨的下调预期。

说实话,这结果并不意外。

最近这轮统计从7月30日开始,开局的油价像有人踩了油门,首日涨了200元/吨,第二天蹿到235元/吨。

6连降后突然“刹车”,8月12日油价搁浅不动;等等看,下次可能断崖式回落-有驾

我那天路过加油站,电子屏闪着数字,师傅递了张纸条说“可能要涨”,一车人都沉默了两秒。

但高潮只维持了片刻,国际油价随后连跌6天,到了周期尾声才有点回弹。

把整段时间的平均一算,原油变化率没到国家发改委的红线,调价就只能“原地踏步”。

有的机构口径甚至在末段短暂转正,对应也不过+20元/吨,同样远远够不到±50元/吨的触发门槛。

你看,规则在这儿摆着,喜不喜欢,它都按规矩来。

“搁浅”两个字听上去枯燥,落到车主这边,就是今晚不用专门出门排队加油了。

别忘了,前面我们已经吃了六次“减法”的红利——累计降了1425元/吨,92号在不少城市重新回到“7元时代”。

我翻了下手套箱里的小票,年初加满50升比现在贵了大约40块。

四舍五入,相当于一顿夜宵的钱回来了。

6连降后突然“刹车”,8月12日油价搁浅不动;等等看,下次可能断崖式回落-有驾

有朋友笑说,这两个月踩油门都更心安,城市环线开个来回,心理负担轻了不少。

这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体感。

不过,这次转静不代表行情翻多。

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个“深呼吸”。

供应端的风向,悄悄变了。

8月3日,欧佩克+里的8个主要产油国宣布从9月起日增产54.7万桶,这一步棋,不遮掩,直奔市场份额去的。

供应多了,价格自然受压。

紧接着,8月8日传出美国总统要在阿拉斯加与俄方会面,市场立刻开始打小算盘:要是对俄罗斯石油的限制松动,更多桶会进来,油价还有什么理由硬挺着?

这还没完,8月6日美国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理由是印度“直接或间接进口俄罗斯石油”。

你可能会问,关税和油价什么关系?

6连降后突然“刹车”,8月12日油价搁浅不动;等等看,下次可能断崖式回落-有驾

关系不在台面上,而在预期里:地缘政治和贸易链的每一次摩擦,都会重新塑形资金的风向,资金的风向又会折射在油价的曲线里。

需求端同样不宽裕。

国际能源署在7月的报告里把2025年的全球石油需求增量压到了日均70万桶——这是2009年以来最低的增幅。

换成人话:大家用油的劲头没以前足了。

国内这边,上半年汽油表观消费量同比下了6.24%,不少机构判断下半年还会低迷,全年跌幅可能超过4%。

你难道没感觉吗?

地铁更挤了,拼车更普遍了,纯电和混动在停车场的占比越来越高。

人和车的实际行为,就是需求的“现场版数据”。

资本市场给的参考也挺直白。

高盛把今年四季度布伦特的均价看在64美元/桶,2026年甚至往56美元/桶去靠。

6连降后突然“刹车”,8月12日油价搁浅不动;等等看,下次可能断崖式回落-有驾

别纠结一个点两个点的偏差,重点是方向:弱。

美国的关税政策、美国经济的疲弱预期,叠加全球复苏不及预期,都是压舱石。

价格要走出一条大级别的上行线,恐怕没那么快。

把供需两头放在一起看,你大概能理解为什么“今晚不调”,却“下轮看跌”。

一个是制度门槛没触发,一个是逻辑线索在积蓄。

调价窗口的规则很简单——变化率没到线,就不动;到了,就动。

这本来就像插线板的开关,有没有跳闸,不看情绪,看数。

如今利空在累积,如果接下来两周外部变量不发生颠覆性的反转,变化率跌破-50元/吨并非天方夜谭。

于是才有了“下次可能超过200元/吨”的市场判断。

6连降后突然“刹车”,8月12日油价搁浅不动;等等看,下次可能断崖式回落-有驾

你可能会问,历史上有没有相反的例子?

有,甚至就发生在不远的过去。

2022年11月,欧佩克+为了应对经济放缓和供给过剩,一口气减产200万桶/日,当时油价的跌势被明显托住;2023年5月,他们再次减产115.7万桶/日,市场价格稳定住,没有掉成“自由落体”。

这就像给气球补了一层胶。

现在情况类似,却方向相反——当他们决定增产,或者市场预期更多桶子会被放出来,价格的“胶”就会被削薄。

逻辑其实朴素得很。

回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

要不要今晚去加油?

我的建议很简单——看油表,不看情绪。

6连降后突然“刹车”,8月12日油价搁浅不动;等等看,下次可能断崖式回落-有驾

如果油箱只剩一两格,别僵着,按需加;如果在半箱以上,又不准备跑长途,就等等看。

现在不涨不跌,心理上更容易做选择。

再就是留意你常去的那家站有没有促销,很多地方会在月中做会员日,折上折,能把“搁浅期”的价格再往下挪一点点。

省下的不只是钱,是对生活掌控感的一点回流。

有时候我也在想,我们为什么对油价这么敏感?

因为它像温度计,连着通勤、物流、外卖、快递,连着城市的速度。

你清晨出门,路边的油价牌就是那天世界给你的一句“早安”。

涨与跌,不只是数字,更是一种情绪。

六连降时期,朋友圈里有人晒“加满只要三百多”的小确幸;而今晚的“搁浅”,更像提醒我们:节奏不必总是快,拉回一口气,看看远处的云,判断一下风往哪边吹。

接下来两周,盯三件事就够了:一是国际原油有没有新的供给端消息,尤其是欧佩克+是否继续释放“增产的决心”;二是俄乌相关的地缘谈判有没有实质进展,制裁预期是收还是放;三是宏观数据,特别是美国和中国的需求线索,汽车出行、炼厂开工这些“底层信号”有没有继续走弱。

6连降后突然“刹车”,8月12日油价搁浅不动;等等看,下次可能断崖式回落-有驾

它们决定了我们在26日夜里的心情,是对着屏幕轻轻一笑,还是摊摊手说“又搁了”。

当然,时间线也摆在那儿——8月26日24时,下一轮窗口开启。

到时候,不排除看到95号回到更扎眼的“7”字头。

行情若真走到那一步,别忘了提前安排加油时间,别集中到最后一小时,让自己困在队伍里。

你看,信息提前知道一点,生活就顺一点。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油价像潮汐,有起有落。

我们能做的,是在涨的时候稳住,在跌的时候别慌乱。

你那边92号现在是多少?

我挺好奇不同城市的差异,也想听听你这两个月体感上的变化。

留言聊聊吧,数字之外,总有人间烟火。

在页面中编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