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狐T1把小车的底子做厚了,不靠堆配置
那天在小区门口碰到老周,他正蹲在车尾鼓捣鱼竿。我凑过去一看,后备厢里伸出来一截,居然是2米7的长杆。他笑着说:“这回不用拆成两节了,直接塞进去。”原来他刚提的就是极狐T1,把后排放平之后,空间一下子顶到了1352升,还多了个74升下沉格子。隔板调低,再放个28寸箱子也不挤,这事儿以前我真没在A0级电动车上见过。
说实话,小型电动车这些年越做越大、屏幕越来越花,可架构这块一直没人太上心。听北汽售后的老李讲,大多数厂没专属平台,要么嫌贵舍不得用。但T1背后的北极星架构,是他们自己砸了200多个亿搞出来的,全栈自研,还留好了6G和车路协同接口,“等哪天路边信号塔换代,它都能接得上”,这是他原话。
我去试驾的时候特意问了电池那事儿,因为夏天跑吐鲁番这种地儿,高温最怕伤电芯。销售顺嘴就提到,他们用的是叫“极光”的那块,通过新国标17项系统,比要求提前一年达标。而且哪怕你停车不开空调,它也会让冷媒直通包体,把温度压住。我想起去年群里有哥们遇到别家车热失控,那场面真吓人,所以听他说“不起火、不爆炸”还额外加了一句“无热扩散”,感觉底气挺足——难怪敢打出烧一赔一这种承诺。
安全性方面,我翻过一次他们展示间那个切割样件,A、B柱全是1500兆帕高强钢,看着就硬邦邦。据维修师傅讲,这种料侧撞传力特别稳,加上39米结构胶封起来,就算顶棚压4吨多也不变形。有意思的是前纵梁还是铝合金溃缩式设计,一旦撞击会自己塌掉吸收六成冲击力,其余沿既定路径卸掉——有点像水流分岔泄洪一样,不让力量直怼乘员舱。
空间之外,还有些细节挺讨巧,比如为了降低地板高度用了矮电池包,我身高180坐进去头顶还有余量;前排座椅还能15秒拼成“大床”,以前只在三十万左右的大车见过。有次午休我就在展厅躺了一会儿,说实话比办公室沙发舒服多了,就是差条毛毯。
后来听一个跑网约的小哥聊,他选T1除了省钱,也看中它耐造。他说北京冬天零下十几度早晨出工,从地下库开出来不到五分钟暖风就起来,而且方向盘加热不是单一区域,而是整圈均匀烫手,这细节反而比很多大牌更贴心。他还补充一句:刹车脚感偏线性,下雨天踩着心里踏实,不像某些轻飘飘的设定容易虚惊一场。
前几天下班路过修理铺,又碰见老李,他指着角落里的事故件跟我嘀咕:“这是之前一次侧面剐蹭,那台T1连门框都没进变形范围。”想想也是,有这么扎实的平台和材料,小型纯电做到这个份上,也算给所谓“皮薄馅大”的标签扳回点脸吧。至于它以后保值率怎样、市场接受度如何,就留给时间慢慢去验证吧,我倒是不急替别人操这个心。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