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7 月 1 日,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市的阳光格外炽热,比亚迪巴西乘用车工厂首车下线仪式在此举行。当披着巴西国旗色绸带的海鸥车型缓缓驶下生产线时,现场响起的不仅是掌声,更是中国汽车品牌在拉美市场深耕多年的回响。这座总投资 55 亿雷亚尔(约合 71 亿人民币)的生产基地,从破土动工到首车下线仅用 15 个月,既创造了 "比亚迪速度",更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化布局进入 "本地化深耕" 新阶段。
比亚迪巴西工厂的落地,是一次精准的战略卡位。卡马萨里市位于萨尔瓦多大都市圈,作为巴伊亚州的工业核心,这里拥有成熟的汽车产业链配套和港口物流体系。这座占地 468 万平方米的综合体包含三座工厂,其中乘用车生产线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可生产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动车型,未来将辐射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拉美市场。巴伊亚州州长杰罗尼莫・罗德里格斯在仪式上直言:"这不仅是一座工厂,更是巴西与中国合作的绿色里程碑。"
从市场表现看,比亚迪早已证明其竞争力。2021 年进入巴西乘用车市场时,这个被德系、日系品牌垄断的市场对中国电动车充满陌生。但到 2025 年 5 月,比亚迪单月销量突破 9000 辆,市占率达 9.7%,跃居全品类第四;在新能源领域更以 92.16% 的纯电市场份额断层领先。宋 PLUS、海鸥等车型连续多月霸榜新能源销量 TOP10,13 万巴西家庭的选择背后,是从 "进口试水" 到 "本地扎根" 的战略演进。
工厂的绿色基因同样值得关注。不同于传统工厂,卡马萨里基地全程采用太阳能与水力发电,配备雨水回收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连厂房设计都最大化利用自然光。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强调:"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生产线,更是一套可持续发展方案。" 这种理念与巴西《国家新能源交通战略规划》高度契合,该国计划 2030 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 30%,而比亚迪工厂每年 15 万辆的产能,将直接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产业链重构。工厂预计创造 2 万个就业岗位,且 70% 员工为巴西本地人才。比亚迪已与当地 12 家供应商达成合作,从座椅到线束逐步实现本地化采购。这种 "不是简单组装,而是生态共建" 的模式,正在改写拉美汽车产业格局 —— 过去依赖进口的新能源汽车,如今能在本地完成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全流程生产。
从 2021 年唐 EV 首次登陆巴西,到 2025 年本地化生产的海鸥下线,比亚迪用四年时间完成三级跳。如今,其在巴西的 180 家经销商覆盖所有州府,充电网络已接入 450 个站点,"比亚迪充电" 服务更推出自动充电功能。正如巴西文化部部长马格蕾斯・梅内塞斯所言:"当中国技术遇上巴西市场,诞生的不仅是汽车,更是一种绿色生活方式的可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