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忽悠了,车企狂吹的“电池一体化”,真相是把你当祭品

讲真,最近的车圈突出一个魔幻,所有人都跟悟了一样,开始不务正业,对着电池搞事情。

什么“电池车身一体化”,听着就高大上,英文缩写一堆,CTC、CTB,搞得跟修仙功法似的。特斯拉在搞,比亚迪在搞,小米一进来也跟着搞,好像谁不搞这个,谁就是三体人眼里的虫子,要被降维打击了。

但这个所谓的“一体化”,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说白了,就是不装了,摊牌了。以前的电池,是个独立的“充电宝”,插在车底下,没电了,理论上可以抠下来换一块。虽然除了蔚来没人真这么干,但好歹留了个念想。现在搞“一体化”,就是把这个“充电宝”的壳子给扒了,电芯直接焊在车身底盘上,跟你的骨头长在肉里一样。电池不再是电池,它就是车身,车身就是电池,属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修仙小说里的人剑合一。

那么问题来了,车企们是集体开窍了,还是集体发疯了?他们图什么?

官方的说法,那叫一个伟光正。第一,车身轻了,能耗低了,续航长了。这逻辑没毛病,以前电池包需要一个厚重的外壳来保护自己,现在直接用更高强度的车身底盘当外壳,省下了一堆钢板和螺丝,可不是轻了吗?车轻了,跑起来自然省电,这道理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看自己日渐稀疏的头发就懂了,头轻了,走路都带风。

第二,空间大了。把电池包的“外包装”拆了,同样的车底空间,就能塞进去更多电芯。这就像你买了一盒压缩毛巾,看着不大,泡了水能给你膨胀出一整个澡堂子的量。空间利用率高了,电池密度上去了,续航又能往上拱一截。加大加大加大,就问你怕不怕?

第三,也是他们最爱吹的,安全性高了。电池成了车身结构的一部分,整个车身的扭转刚度,听着就很玄学的词,就上去了。意思是车子更“整”了,更硬了。以前是个积木搭的盒子,一撞就容易散架;现在是个铁水浇筑的实心疙瘩,自带金钟罩铁布衫。发生碰撞时,这个“电池底盘”能更好地吸收和分散冲击力,保护你这个凡胎肉体。

别被忽悠了,车企狂吹的“电池一体化”,真相是把你当祭品-有驾

听起来是不是很美好?三体人看了都得感动得流下两滴润滑油。

诶,但你品,你细品。这里面的味道就不对了。

车企是什么?是慈善家吗?不是,他们是商人,商人逐利。所有花里胡哨的技术名词,最终都要回归到一个终极问题:成本。

没错,这才是核心。所谓的“一体化”,最大的好处,是给车企自己降低成本。你想想,少了一个独立的电池包壳体,少了几百个零部件,生产线上就能少好几个工序。配合现在同样很火的“一体-化压铸”技术,好家伙,那效率是坐着火箭往上窜。以前造一辆车像是在绣花,现在直接是3D打印,咣当一下,一个车身底盘就出来了。

时间成本、物料成本、人工成本,全给你压到地板上。这省下来的钱去哪了?一部分可能体现在车价上,让你觉得“哇塞好便宜”,另一部分,就成了他们打价格战的子弹。

这才是掀桌子式竞争法则的精髓。当下的汽车市场,根本不是什么温良恭俭让的商业互吹,而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最好的竞争手段不是把你的蛋糕抢过来,而是直接把整个餐厅给爆了。我通过“一体化”把成本压到极致,然后用一个匪夷所思的价格卖出去,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乐道这种玩法,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别被忽悠了,车企狂吹的“电池一体化”,真相是把你当祭品-有驾

而且,它还顺手干死了一个潜在的对手——换电。

电池和车身都长一起了,你还换个屁的电?换电模式的逻辑,就是把电池当成一个可插拔的标准化模块。而“一体-化”的逻辑,是把电池变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定制化器官。这两条路,从根上就是拧着的。搞“一体-化”,等于直接给换电模式判了死刑。釜底抽薪,典中典了属于是。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事实就是这么个事实。

当然,作为代价,你的维修成本就直接上天了。

以前电池坏了,或者只是外壳磕了,大不了整个电池包换掉,虽然也贵,但好歹是个明码标价的“零部件”。现在呢?坏了一颗电芯,对不起,你可能得把半个车身都给拆了。在路上被一块石头把底盘磕了,伤到了里面的电芯,那更是坏了菜了。保险公司看了都得哭晕过去,定损员拿着放大镜研究半天,最后告诉你:先生,我们建议您直接报废换新。

别被忽悠了,车企狂吹的“电池一体化”,真相是把你当祭品-有驾

修?修个屁!这玩意儿坏了就是一坨天价废铁。

这就像苹果手机,为了让你换新机,把所有东西都焊死在主板上,坏一个电容就得换整个主板。现在车企也学明白了,这套路玩得机你太美。

所以,你再回头看这个“电池车身一体化”,它到底是什么?

它是一场车企发起的、针对成本和竞争对手的闪电战。它用“安全”、“续航”这些你最关心的词来包装自己,内核却是极致的成本控制和商业模式的绞杀。它提升的被动安全,代价是你承担的巨额维修风险。它增加的续航里程,代价是你放弃了快速补能的可能性。

我作为一个真的开过早期电动爹的人,很清楚续航焦虑和补能焦虑哪个更要命。对我来说,能用五分钟换一块满电电池的确定性,远比账面上多出来那几十公里续航的“可能性”要重要得多。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牢骚。

所以,这个技术是未来趋势吗?

是,是是是,肯定是。因为对于车企来说,它的好处太大了,大到可以忽略掉你作为用户的那些“不便”。在“我活下去”这个最高目标面前,你的维修成本算个毛线。只要价格够低,总有人会买单。

这就像一场大型的献祭仪式,车企把用户的维修便利性和选择权作为祭品,献给了成本和效率之神,最终换来了在价格战这个血腥斗兽场里活下去的资格。

至于我们?我们就是那些看着台上“演员”们表演,还得鼓掌叫好的观众。毕竟,车价便宜了,是真的便宜了。但能过,就是能过。至于以后出了问题怎么办?车企会告诉你,那都是未来的事情,而未来,谁又说得准呢?没准到时候直接开到报废,才是最经济的选择。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别被忽悠了,车企狂吹的“电池一体化”,真相是把你当祭品-有驾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