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汽车:癌变型增长

“文化母体”并不万能,有时并不能庇佑它的商业衍生品。

电影《哪吒二》可以刷新中国影史纪录,而同样借用这个文化IP的哪吒汽车,却在近期被曝出销量造假的丑闻,即将“破产”。

随着众多汽车品牌的退出和小米的入局,中国新能源汽车即将进入“战国”阶段,最终的格局相信在几年内就会见分晓。

很多关注车圈的朋友感到困惑:哪吒这家车企前几年势头很猛,甚至一度夺得造车新势力的单月销量冠军 ,更有周鸿祎这样的知名投资人频繁站台,怎么会突然“猝死”?

哪吒汽车:癌变型增长-有驾

随着内部文件的曝光,答案浮出水面。曾经亮眼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被称为“0公里二手车”的财务伎俩。

这种饮鸩止渴的行为,是企业“癌变式增长”的典型症状。增长研习社是以“增长”为方向的商业研究机构。出版过多部“增长思维”系列书籍,最新一本即将出版的便是探讨增长质量的《好增长坏增长》。

哪吒汽车:癌变型增长-有驾

本文我们通过解剖哪吒汽车的案例,为企业家和投资者,提供一个用来诊断“增长质量”的分析框架。

三种增长

在评估一家企业时,“增长”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单纯的营收数字,并不能说明企业的健康状况。作为商业顾问与研究者,我们习惯于将企业的增长,从“体格”上分为三类:

肌肉型增长:这是最健康的增长模式。特征是,营收的增长,是由企业核心能力的增强所驱动。这些核心能力包括:独特的技术壁垒、强大的品牌资产、高效且有韧性的组织能力,以及持续为市场提供明确的价值主张。这种增长是可持续的、有利润的、且能够抵御外部风险的。

肥肉型增长:这类增长,其营收规模的扩张速度,远超核心能力的成长速度。它往往由外部“红利”所驱动,例如,抓住某个平台的流量风口、进行大规模的广告投放或渠道补贴。这种增长,虽然能带来真实营收,但通常利润微薄、用户忠诚度低、且缺乏护城河。一旦外部红利消失,增长便会立刻停滞甚至崩盘。

癌变式增长:这是最危险、最具破坏性的模式。特征是,表面的数据增长(如销量、用户数),是建立在内部规则的破坏、商业伦理的践踏,甚至是数据造假之上的。这种增长,不仅没有为企业积累任何有价值的资产,反而是在疯狂地消耗企业的信誉、团队的士气和组织的健康度。增长本身,就是一种正在扩散的“癌细胞”。

癌变样本

哪吒汽车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剖“癌变式增长”的样本。

“病灶”:0公里二手车

根据媒体曝光的内部记录副本,哪吒汽车为了伪造销量数据,采取了一种“左手倒右手”的模式。 车辆在并未销售给真实用户的情况下,由其关联公司或经销商先行购买保险并上牌,随即作为“准新车”或“0公里二手车”流入市场。 这种操作,使得车辆可以在上牌的瞬间,就被计入当月的“销量”数据。

“病理”:数据与动机

数据显示,在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这15个月内,哪吒汽车通过这种方式虚增的销量,至少有64,719辆,占同期官方公布的总销量(11.7万辆)的一半以上。它的核心动机是为了冲量,以骗取当时即将到期的新能源汽车国家购置补贴。

哪吒汽车:癌变型增长-有驾

“癌细胞扩散”:被扭曲的组织文化

比财务造假本身更可怕的,是背后暴露出的组织文化。

据报道,当时哪吒内部对此事的态度是:“尽快做吧,别人都在这么干。” 这种“法不责众”的投机心态,以及为了短期利益不惜牺牲商业诚信的价值取向,正是“癌变式增长”最典型的文化土壤。

近期工信部拟推行“新车登记后6个月内禁止转二手”的政策传闻,也从侧面印证了这种操作在行业内,可能并非孤例。 相信会有更多车企爆出类似消息。

自我拷问

哪吒的案例,再次提醒所有商业参与者,我们必须穿透营收、GMV、用户数这些光鲜的“表面指标”,去拷问增长的真实质量。以下是一个简单的诊断清单:

第一,增长的驱动力到底源自何处?

是源于产品/服务的独特价值,带来了高复购率和好口碑(肌肉型)?还是源于持续加码的广告投放和渠道补贴(肥肉型)?抑或是源于无法解释的数据模型(癌变式)?

第二,单位经济模型(UE)是否健康?

每一笔交易,在去除所有可变成本后,是否能贡献正向的毛利?依赖持续“输血”才能维系的增长,其健康度必然存疑。

第三,组织状态是否匹配增长?

企业是否在增长的同时,沉淀下来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和一个人才梯队(肌肉型)?还是,为了追求增长,组织内部流程混乱、核心人才流失严重、企业文化崩坏(癌变式)?

增长,本身不是一种美德

我是专业研究“增长”的,却从来不认为只要增长就是值得赞许的。

增长,本身并非一种绝对的美德。增长的质量,远比增长的速度更为重要。

哪吒汽车的故事,是一个代价高昂的警示。它告诉我们,“肥肉型增长”虽然脆弱,但至少是真实的业务;而“癌变式增长”,则是一场从头至尾的骗局,它最终吞噬的,不仅是投资人的金钱,更是整个行业存在的根基——信誉

在今天这个信息高度透明、信任极度稀缺的商业环境中,任何以牺牲商业诚信为代价换来的增长,最终都将被证明是一笔得不偿失的、最昂贵的“负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