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与上汽的“牵手”,是段颇具戏剧性的故事。想当年,华为主动上门求合作,却被上汽董事长义正辞严地拒绝,理由是,“灵魂要自己掌握,整车不能交给单一供应商。”然而,时代变化快得让人喘不过气。新能源汽车江湖风云突变,行业过山车还没下完一轮,尚界H5就夹在了转型节点上粉墨登场,成了上汽集团新能源板块的“救命稻草”。这场从“你追我赶”到“你中有我”的联姻,背后的无奈与利益权衡,颇有几分官场小说既视感。
说回尚界H5本身。先看参数,车长4780mm,轴距2840mm,定位中型SUV,纯电、增程两种版本,9月上市。最扎眼的“标签”,无非两个字:华为。说直白点,这就是带着华为光环的“第五界”脱颖而出。别忘了,华为造车虽然不是亲自下场开工厂,但杀入赛道后,问界靠渠道、广告连续大卖,智界、享界、尊界,一波接一波地发布,产品尽收高中低。问题来了,汽车不是手机,开个发布会唬一唬,远不如真正跑一轮市场。不夸张地讲,华为早就把自己的logo贴到快要溢出来了。
面对琳琅满目的华系产品,留给“第五界”的其实并不多。江湖顶上尊界问界,腰部智界享界,价格线下探。尚界H5预计定价在15-20万元区间——没错,就是传说中的“血海赛道”。别小看这个区间,中国消费者在这儿基本是“全员恶战”:比亚迪、长安、奇瑞,日系三杰、大众丰田、蔚小理、走量的小鹏零跑,甚至还有二手特斯拉BBA。谁进来都得准备好拳脚。大家都想在这块蛋糕上抢一口,上一辈用一辆车撑起一个品牌的神话,通通都指望能在这儿重演。而“尚界”选择此时下场,无异于武林高手大会,硬闯天罡阵。
有人也许会问:上汽和华为结合,是不是就稳赢?难说。用网络常见段子解释,有华为加持不等于开挂到底,最终比拼还是拳头够不够硬。现在这个阶段,无论华为愿不愿意,产品力和性价比才是硬通货。市场怎么想?嘴上说喜欢品牌,实际刷单买账的,多是掏钱包那刻为“价值爆棚”买单。现在的华为,能再冒出一款15万的尚界H5,靠神马?要么造型更帅,要么科技感更足,但要吊打同价位竞品,谈何容易!上汽之前稳坐国企头把交椅,如今却得屈身和华为联手,主动权自然少些。
其实,摆在两家面前的剧本并不复杂。选项一,拿走“灵魂”彻底效仿被广汽埃安那一套“网约车为主”,B端平台快见效,但一把锁定C端零售路,就很难再回头。广汽现在转零售,累得要死。选项二,直接让尚界走华为渠道,成为车圈首个主攻低价的华为界系车型。但这里也有坑,华为擅长造秀,线下终端、卖场销售顾问能不能懂汽车,能不能“懂你”,风险巨大。从高端到下沉市场,降维打击能不能奏效,全看市场脸色。
说到底,华为的底气,除了AI和渠道,还有不可忽视的品牌想象力;而上汽若想翻身,只能拿产品硬实力说话。说得明白点,华为不会为了“第五界”倾斜太多资源——历史证明,捆绑过紧未必长久,且资源反复分配必然精力分散。问界曾因“独宠”登顶,后来智界、享界分流,结果问界再难争锋理想,销量一泻千里。如今,市场蛋糕早非谁家独吃,新车型必须靠真本事。
当然,话说回来,谁都不能否认万里挑一的“爆款体质”。如果尚界H5真能以15万的价格,做到造型科技感全面压过20万竞品,那就不是“性价比”,而是“性惊价爆”。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拿出能让大半国人心动的外观与内饰设计。别以为国产车消费者只看性能,“好看”才是硬道理。
送给上汽一条金玉良言:你可以不信星座,不追流行,但你绝不能忽视中国用户的审美。汽车行业走到今天,消费者挑剔得很。一台车再牛,长得怪,还真没戏。折腾这么久,合资、自主、新能源,谁能懂得这一点,才有资格笑到最后。走着瞧,市场不会辜负真正用心的玩家。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