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碰撞测试引争议,央视怒批,营销安全不能无底线

最近,汽车圈里有一件事闹得是沸沸扬扬,估计不少朋友都在网上刷到过。

说的是理想汽车在发布新车的时候,为了展示自家车的安全性,搞了一场特别的碰撞测试。

他们开着一辆理想SUV,直接撞上了一辆大货车。

理想i8碰撞测试引争议,央视怒批,营销安全不能无底线-有驾

视频里那个场面相当震撼,理想的车撞完之后,车身结构看起来还挺完整,可那辆大货车的车头,竟然整个被掀翻了过去。

这视频一放出来,网上立刻就炸开了锅,说什么的都有。

有的人觉得,这国产车也太牛了,安全性做得这么好,简直是国货之光。

但也有很多人提出了疑问,觉得这事儿有点不合常理,一辆小小的SUV,再怎么结实,怎么能把那么大一辆重卡的头给撞翻呢?

这感觉有点违背我们平时了解的物理常识。

这件事的热度一直没下去,后来连央视财经频道都专门做了个节目来讨论。

央视的看法非常明确,批评这次测试就是一场过度的营销,为了博眼球,甚至有点不顾底线了。

这就不禁让人想问,这到底是一场严肃的安全测试,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呢?

这背后牵扯出的,不仅仅是一辆车的安全问题,更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存在的一些乱象。

我们先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理一理。

事情的起因,是理想汽车为了宣传新车的安全性,委托了一家专业的检测机构,也就是中国汽研,来主持这场碰撞测试。

按照理想的说法,这个测试是为了模拟真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交通事故场景。

理想i8碰撞测试引争议,央视怒批,营销安全不能无底线-有驾

可是,视频里那个强烈的反差效果——理想汽车安然无恙,重卡车头狼狈翻倒——实在是太有冲击力了,争议也正是由此而来。

被当成“道具车”的东风柳汽乘龙卡车那边,心里肯定不是滋味,自家的产品被这么一撞,搞得好像质量很差一样,所以也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不满和质疑。

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其实很简单:这科学吗?

很多有经验的卡车司机和懂行的人很快就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原来,重型卡车的驾驶室,为了方便检修发动机,本身就是可以向前翻转的。

在正常行驶的时候,这个驾驶室会通过一个非常牢固的锁,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液压的,死死地锁在车的大梁上。

这是绝对的安全要求,不然司机一个急刹车,整个驾驶室都可能因为惯性往前栽,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大家最大的疑问就集中在了一点:测试的时候,那辆乘龙卡车的驾驶室,它的锁到底锁没锁?

如果没锁,那这次碰撞的性质就完全变了。

这就不再是一次对等条件下的真实碰撞,更像是一场利用了卡车本身结构特点的“魔术表演”。

就好比两个人掰手腕,你把对方的手事先松开,然后轻轻一推就赢了,再到处宣传自己力大无穷,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随着舆论压力越来越大,后来理想汽车、中国汽研和东风柳汽三方发布了一个联合声明。

理想i8碰撞测试引争议,央视怒批,营销安全不能无底线-有驾

声明里,理想和中国汽研向东风柳汽道了歉,说这次测试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其他品牌车辆的质量,只是把卡车当成一个障碍物,对于给乘龙品牌带来的负面影响表示歉意。

看上去三方是“握手言和”了,希望事情能尽快平息。

但是,央视的评论员却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份声明根本就是“避重就-轻”。

公众最想知道的那个核心问题,就是“你的车到底能不能把一辆正常锁好的重卡撞翻”,声明里却只字未提。

央视主持人打了个比方,说这份声明的意思好像是“我承认我是安全的,但我并没有说你是不安全的”,这种含糊其辞的说法,显然不能让大家信服。

央视的节目里,评论员更是直接点明,这就是一场为了营销而做的评测,而且营销得有点过头,结果露馅了。

营销当然可以做,但不能违背基本的科学常识,更不能拿关乎生命安全的事情来当成收割流量的噱头。

当一个严肃的安全测试,变成了一场追求视觉冲击力的“魔幻大片”时,它伤害的不仅仅是竞争对手的品牌形象,更是消费者对于整个行业测试公信力的信任。

而且,这起事件也并非孤例,它其实折射出了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营销“内卷”得越来越厉害。

很多车企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宣传上可以说是花样百出,有些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跑偏”了。

比如,理想汽车曾经宣传自家的车是“500万以内最好的SUV”,口号喊得震天响,结果没过多久,就出现了试驾车空气悬挂断裂,趴在路上的尴尬新闻。

还有小鹏汽车,曾经大力宣传它的城市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很多消费者就是冲着这个功能多花了好几万块钱买车,结果买完一年多了,这个功能只在极少数几个城市能用,大部分车主都用不上,感觉自己被“忽悠”了,从而引发了大量的集体投诉。

理想i8碰撞测试引争议,央视怒批,营销安全不能无底线-有驾

再比如蔚来旗下的乐道汽车,一句“换男友不如换电”的广告语,也引起了很大的社会争议,被很多人批评价值观有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奇奇怪怪的营销乱象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现在的市场竞争太激烈了。

各家车企的产品在技术、性能、续航这些硬指标上越来越接近,同质化很严重。

当产品本身很难拉开巨大差距的时候,一些企业就开始动起了“歪脑筋”,想通过一些语出惊人、制造对立、甚至打擦边球的营销方式来吸引眼球,抢占市场。

这种做法短期内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度,但从长远来看,它是在透支整个行业的信誉,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好在,这种行业乱象已经引起了国家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支持我们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绝不等于放任这种无序的“野蛮生长”。

近年来,国家已经开始出手整治了。

比如,工信部发布了号称“史上最强”的电池安全规定,对电池安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还专门针对智能驾驶的夸大宣传进行整治,要求车企必须实事求是,不能误导消费者。

就在前不久,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到中央的专题调研座谈会,再到工信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开会,一系列动作都表明,国家正在下大力气规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秩序,要给这股“内卷”的歪风降降温。

这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

因为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才能促使企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踏踏实实搞研发、认认真真造好车上,而不是整天想着怎么去制造噱头、收割流量。

毕竟,我们买车,是为了安全和便利,而不是为了看一场又一场的营销闹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