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爵ZS EV在英国挂牌9647台:那些退休教师和年轻妈妈,正在用26000镑改写一段始于牛津的百年故事
伦敦的UBER司机给我算了笔账——英国电价0.28镑一度,这台车百公里电耗16.8度,合4.7便士每公里;同样距离开汽油Puma ST要花10.2便士。一年跑5万公里,能省2750镑。他说完这话,窗外正好闪过M25高速上的Costa咖啡店,那里停着七八台正在充电的ZS EV。这场景有点意思——1924年在牛津诞生的英国老牌子,被中国人接手16年后,现在靠宁德时代的电池包,把本田HR-V和马自达CX-30挤出了销量榜。
今年1到4月,这台车在英国挂牌9647辆,同比涨了235%,冲进全品牌单车前十五。AutoTrader网站的点击热度榜上,它连续六周占据“10到20万英镑价位”搜索第一,力压起亚Niro EV。经销商那边的话更直接:“订单排到9月,买家八成是第一次换电车的私人用户,本来只想买辆混动日产JUKE,看完续航和价格直接转身。”
关于续航这事儿,英国人可能是全世界最较真的一批车主。官方WLTP标称273英里,约合440公里。Fully Charged那帮人5月份做实测,伦敦到爱丁堡往返632公里,空调22度,高速占比70%,最后表显还剩47公里,折算下来满电能跑289英里。评论区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是“It actually does what the sticker says”——这车居然说到做到。
秘密或许藏在电池管理里。宁德时代NCM523电池能量密度只有160Wh/kg,但可用电量锁在46.3度,留3%冗余防过放;热泵加电池液冷系统,低温损耗比同级韩系车少7%左右。英国最怕冬天掉电,这套方案把“剩余里程焦虑”压得挺低。
充电这块儿也有门道。英国高速快充桩主流50到75千瓦,ZS EV标称50千瓦峰值看着不起眼,但实测曲线特别平直——从30%开始功率维持48千瓦直到80%,全程27分钟。有人在M25高速直播充电,27分钟刚好够买杯Costa加上个洗手间,回车里电量已经够开到曼彻斯特。弹幕刷屏“这就是真实可用快充”。平板液冷加并联冷却设计,电芯温差控制在3度以内,BMS才敢把电流顶到125安不衰减。
价格是另一个话题。2025款在英国只留两个配置:SE版29995镑、Trophy版32995镑。对比起亚Niro EV 2的36295镑、现代Kona Electric SE的35450镑,价差6000镑出头。官网还直接送7千瓦家用墙盒加安装,价值1000镑。那位UBER司机两年就能把差价“开回来”,What Car杂志的标题说得挺直白:“The cheapest EV that doesn‘t feel cheap”。
后悬挂用的扭力梁非独立结构,在国内论坛经常被吐槽“板悬”。但这玩意儿在英国成了卖点——行李厢容积448升,放倒后排1375升,比多连杆的起亚Niro EV还多85升。扭力梁占用空间小,地板下方还能塞全尺寸备胎。周末露营,28寸行李箱加折叠自行车加帐篷一股脑扔进去,社交平台上“#MGZSEV boot challenge”话题阅读破280万。有人调侃“韩国车装不下的英国草坪椅,这车帮你搞定”。
车机这块儿挺有意思。英国市场车型车机普遍老年机水准,ZS EV直接把斑马3.0搬过去,内核全改成英式英语,内置Spotify、Amazon Alexa、华为AppGallery。最炸场的功能是“Hello MG, open the sunroof”,1.19平米全景天窗语音开启,有KOL直播时弹幕狂刷“捷豹F-Pace都没这操作”。系统支持OTA,今年6月刚推送“雨天自动关窗”更新,推特话题#MGOTA冲上热榜。
电机参数跟国内版基本一致:最大105千瓦353牛米,但英国版油门响应重新调过。0到30公里每小时加速时间故意放慢0.3秒,避免“电动车蹿车”吓坏保守的英国老爷;30到80公里每小时段保持270牛米高扭,市区超车响应挺快。Top Gear的评语有点绅士:“Like a well-trained butler, fast but never rude。”上汽把国内“运动模式”改名“British Dynamic”,名字土洋结合,却精准戳中了那批“绅士也能飙车”的用户。
安全测试做得挺狠。英国法规只要求ECE R100,但ZS EV额外做了360度柱碰加翻滚加托底三连击。30公里每小时侧柱碰后电池包变形小于1厘米,电解液零泄漏;滚筒翻转4周,冷却系统无渗漏;50毫米托底冲击,底护板只有划痕。今年3月TÜV莱茵伦敦实验室直播针刺实验,钢针穿透电芯后最高温度98度,没冒烟。弹幕飘过一句:“Chinese battery is boring in a good way—boring means safe。”
历史这层皮挺有意思。1924年名爵在牛津Cold Norton建厂,现在上汽在旧址3公里外立起巨幅广告牌“Back to where it all began—Powered by Chinese tech”。有英国老车主拍照发推:“我爷爷在这儿造MG Midget,现在我开上海造的MG。”BBC汽车栏目专程拍了纪录片,首播当晚收视率23%,社交媒体话题阅读破1.2亿。
用户画像也跟预想的不太一样。首购用户平均年龄52岁,女教师占比21%,年轻妈妈占比18%。理由挺实在:高坐姿加大天窗加语音控车,送娃上学方便;退休教师看重性价比和低维护,7年13万公里整车质保比现代多2年。卫报评论:“The first Chinese EV that appeals to Middle England。”国内电车主打极客,英国却靠大妈口碑出圈,这反差挺微妙。
V2L外放电功能保留了下来,最高3千瓦,接口在副驾侧。今年5月切尔西花展,有车主把车当户外咖啡机电源,连续12小时供电只掉电18%。英国露营协会统计,带V2L功能的电车里,ZS EV占比38%。上汽顺势推出“MG Camping Bundle”官方周边,含充气床垫加车载冰箱,年销8000套,靠卖周边又赚一波。
经销商那边透露,2026年会引入宁德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下降9%,但成本降18%,配合英国0%电动车进口税,SE版售价可能压到26000镑,直接对标Dacia Spring的25000镑。消息一出,AutoTrader上2025款残值立刻涨5%,用户预判“新款更便宜,老款更保值”——中国车第一次在英国出现理财属性。
牛津工厂旧址对面那块广告牌,晚上亮灯的时候特别显眼。那句“Back to where it all began”下面,用小字标着“Powered by Chinese tech”。这或许就是故事的全部——一个始于牛津的百年品牌,绕了一圈,用中国三电技术回到老家,然后被退休教师和年轻妈妈买成当地最火的中国车。伦敦那位UBER司机说得对,两年省2750镑,这账算得过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