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2月31日,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正式到期,这标志着长达十余年的“保护伞”要撤了。这可真让中国车企措手不及!
全球新能源供应链的资源争夺战已经打响,锂、钴等关键原材料被多个国家卡脖子,价格半年内暴涨了30%!再加上国内补贴的逐渐退坡,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压力陡然增大。曾经靠着政策红利一路领跑,日子可不太好过了。
这场全球博弈中,中国车企还能守住优势吗?真是个问题!
购置税政策的调整简直是个分水岭。从2014年开始实施免征,到2026年以后改为减半征收,每辆乘用车减税额最高1.5万元,按说应该挺不错的,但实际上,地方补贴也开始缩减,很多城市的补贴额度从40%砍到了60%。
双重打击之下,车企长期依赖的隐形补贴没了,成本压力直接转嫁给了消费者,终端定价肯定会上涨。
资源争夺战已经开始,中国虽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供应链,但上游资源高度依赖进口。锂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70%,钴资源更是高达90%。
智利推动锂矿国有化,要求外资企业只能以合资形式参与开发,影响了中国企业的锂矿开采权;阿根廷也把锂矿出口税率从4%提高到了15%,这直接推高了原材料成本。
锂价从2024年初的18万元/吨飙升到了年末的23.4万元/吨,纯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因此增加了将近一万块。
为应对这些问题,宁德时代在阿根廷投资建厂,比亚迪则入股了非洲刚果(金)的钴矿项目。这些海外布局前期投入大,见效慢,短期内难以缓解成本压力。
市场竞争格局也在发生变化。纯电动汽车(BEV)虽然已经发展了好几年,但还是没有彻底解决续航和充电的问题。虽然我们充电桩数量已经超过600万,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充电难的问题依旧普遍存在,而且北方冬天纯电动车续航缩水的问题也没解决。
对那些没有固定车位装家充桩的用户来说,几十分钟的充电等待和几分钟就能加满油的燃油车相比,简直就是噩梦,成了购车决策中的大障碍。
电池安全和保值率问题也让消费者犹豫。2024年国内发生了32起新能源汽车电池自燃事故,虽然比例不大,但公众的焦虑情绪一直存在。电池衰减导致的换电成本居高不下,一辆用了三年的纯电动车换电费用就要5万元,这使得它的保值率只有45%,远远低于同级别的燃油车。
市场回归理性,行业洗牌加速到来。过去十年,政策红利催生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渗透率从不到1%飙升到了30%以上,一线城市更是超过了50%。特斯拉入华带来的鲶鱼效应,催生了不少新势力车企,传统车企也开始加速电动化进程。
但长期政策扶持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一些企业靠政策红利生存,缺乏核心技术却占据了大量产能。地方政府之间的招商竞赛导致了结构性产能过剩,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只有60%。政策红利一旦消失,这些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2024年已经有三家造车新势力因为资金链断裂退出市场,多家企业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比如某新势力,去年销量增长了20%,但净利润反而亏损扩大到了35亿元,原因就是失去了补贴后,成本压力无法通过规模效应来消化。
未来,缺乏技术壁垒和成本控制能力的企业将会被淘汰,资源会向头部企业集中。
消费者结构的变化也给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早期的新能源车主大多是技术爱好者或者受牌照限制的刚需群体,他们不太在乎价格和保值率。但现在市场进入了大众普及阶段,消费者更加看重车辆的可靠性、耐用性和智能座舱、高阶辅助驾驶等创新配置。
这就要求车企从堆料式创新转向品质化竞争,而这恰恰是传统车企的优势所在。吉利、长城等企业依托他们在燃油车时代的品控体系,新能源车型的投诉率要比新势力低30%。
技术突破也变得越来越紧迫。现有的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已经逼近300Wh/kg的物理极限,除非能实现革命性的创新,否则新能源汽车很难对燃油车形成真正的优势。被寄予厚望的固态电池虽然能量密度能提升到500Wh/kg以上,但商业化落地时间从2025年推迟到了2030年。L4级自动驾驶技术受限于法规和成本,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应用。
头部车企已经加大了研发投入。2024年比亚迪的研发费用达到了200亿元,长安汽车也投入了150亿元攻克电池与智能驾驶技术。技术突破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场全球新能源战与行业洗牌,对中国车企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政策退坡剥离的是那些依赖补贴的落后产能,而不是整个新能源技术路线。全球资源争夺虽然推高了成本,但也迫使中国企业加快了供应链的自主可控。
插混车型的崛起为中国车企争取了技术迭代的时间窗口。比亚迪、吉利等企业已经通过混动技术打开了海外市场。2024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增长了52%,在东南亚和拉美市场的份额超过了20%。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走过了政策驱动的青少年期,现在正处于市场驱动的成年期,接受了全球的检验。供应链的短板、成本的压力和技术的瓶颈,都是成长过程中必须跨越的关卡。
但凭借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持续的技术投入和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中国车企完全有能力在这场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当行业泡沫褪去,留下来的就是那些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它们将推动中国从汽车大国真正迈向汽车强国。
这或许就是这场洗牌最深远的意义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