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MEGA又上热搜了!这次不是因为“充电12分钟跑500公里”的噱头,而是一纸召回公告炸了锅——1.1万辆车要换冷却液、电池和电机控制器,原因是冷却液防腐不行,能把铝板腐蚀漏了,极端情况直接电池起火!
评论区直接分裂成两派:车主群里有人说“刚提车半年就召回,这品控谁敢信?”,粉丝却怼“至少理想敢召回,比某些车企藏着掖着强”。但作为家里有两辆电动车的“老司机”,我盯着屏幕冷笑:你们争论的召回态度都是表面,真正让电车车主脊背发凉的,是那些被忽略的“隐形安全坑”。
就说上周我开着老电车跑高速,仪表盘突然跳“冷却液不足”警报,吓得我赶紧进服务区。打开机舱盖一看,冷却液壶见底了,幸好服务区有维修站,花80块加了一桶应急的。后来问修车师傅才知道,电车冷却液比油车金贵多了,不仅要冷却电池还要绝缘,我加的那种普通货顶多撑三天,结果第3天就摆烂了——仪表盘又开始闪警报,害得我绕路去4S店换专用的,来回多花了200块路费。
你记不记得上次车友会聊到冷却液,有人说“这玩意儿就是加自来水都行”?
我表哥真信了邪,他那辆老年代步车夏天没冷却液了,直接灌了桶自来水。结果不到一个月,电机声音大得像电锯,去检查发现冷却管路全被水垢堵死了,光清理就花了500块。现在看到理想MEGA因为冷却液防腐不够出事,我赶紧把他拉到电脑前看新闻:“瞧见没?连正经车企用错冷却液都出大事,你那自来水操作简直是在玩火!”
网友说“1064小时防腐测试都过了,怎么还会漏?”,我直接笑出眼泪。
我有个在车企做测试的朋友,他偷偷跟我说:“实验室里的测试条件都是‘完美状态’,温度、压力、流速都精确控制。但实际用车哪有那么理想?你夏天在太阳底下暴晒三小时,冷却液温度能比实验室高20度;冬天零下三十度启动,管路收缩系数都不一样。上次他们测一款新车的冷却液,实验室里1000小时没事,结果在东北极寒测试里,才跑500公里就出现渗漏迹象了。”
最绝的是我邻居张姐,她买了辆新能源SUV,提车时销售说“冷却液终身免换”。她真就不管了,开了三年没检查过,直到上个月电池报故障,4S店说冷却液早就变质了,腐蚀了电池包密封圈,换电池花了3万多。她拿着账单去找4S店理论,销售早换了人,新接待的小哥两手一摊:“姐,哪有终身免换的?保养手册第18页写着呢,两年或4万公里就得换。”张姐当场翻手册,气得手都抖,说再也不信销售的“口头承诺”了。
不过吐槽归吐槽,很多人确实不知道电车冷却液有多重要。我靠看汽车博主的拆解视频,总结出了一套“冷却液自查秘籍”,亲测能避免80%的相关故障。
比如每月得看一次冷却液壶,液位低于MIN线就赶紧加,而且必须加原厂指定型号,上次我图便宜买了瓶网上所谓的“通用型”,结果加进去第二天,仪表盘就跳绝缘故障警报,吓得我连夜把车开到4S店,花300块把冷却液全换了才没事。还有就是夏天跑长途前,一定要去4S店检查管路接口,我同事去年夏天开电车去新疆,半路冷却液管接口松了,漏了一路,幸好发现及时,不然电池都得报废。
有次在充电场站遇到个开理想MEGA的大哥,他听说我研究过冷却液,就抱怨:“这车啥都好,就是保养太贵,换次冷却液要800块,比油车贵两倍。”我指着他的车标说:“大哥,你这冷却液是低电导率的,万一漏进电池里能绝缘,普通油车冷却液才几块钱一升,但漏了就可能短路起火。你是愿意花800块买安全,还是省这钱赌运气?”大哥听完沉默了半天,说下次保养再也不心疼钱了。
其实理想这次召回虽然闹得沸沸扬扬,但至少态度还算诚恳。我有个朋友是首批MEGA车主,他说召回通知发出来的第二天,4S店就主动联系他了,不仅免费换冷却液、电池和电机控制器,还送了两次保养和2000块充电卡。他总说:“车企不怕出问题,就怕出了问题不解决。比起某些品牌出了事还嘴硬,理想这次算有担当了。”
但我更关心的是,为什么经过1064小时测试的冷却液,到了实际用车中还是会出问题?我昨天去停车场取车,把“禁止停车”的牌子当成了“临时停车”,结果被贴了罚单,罚了200块,现在看到车企在测试环节可能存在的“疏忽”,突然觉得有点像我这次犯的错——不是不知道规则,而是抱着“应该没事”的侥幸心理。
有人说“新能源汽车发展太快,出点问题很正常”,但我想说,再快也不能牺牲安全。冷却液虽然是个小部件,但它就像电车的“血液”,一旦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现在很多车企为了抢市场,把新车测试周期压缩得越来越短,我那个做测试的朋友说,他们现在一款新车的测试周期比三年前缩短了40%,很多极端工况的测试都简化了,这才是最让人担心的。
我打算下周去4S店给我的电车做个体检,重点查冷却液和冷却管路。虽然我的车没出问题,但理想MEGA这事给我提了个醒:电车安全无小事,哪怕是一瓶小小的冷却液,也不能掉以轻心。
你们觉得理想MEGA的冷却液问题是个例,还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普遍隐患?(文中资料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谢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