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卷疯了”,价格战年底还要升级?为啥车企变得这么“慷慨”?

2025年8月底到9月初,车市连着甩出几个大招:先是国内新能源车1-8月累计销量同比暴涨(中汽协数据),比亚迪8月单月销量达37.36万辆,创下历史新高。

新能源车“卷疯了”,价格战年底还要升级?为啥车企变得这么“慷慨”?-有驾

再是2025年4月,欧盟和中国达成重要共识,将启动以"最低进口价格"机制替代此前对华电动车关税(要知道,欧盟此前在2024年10月对中国电动车加征的关税,最高达数十个点)。

最关键的是宁德时代持续推进固态电池研发,预计2027年小规模量产,续航有望突破1000公里,充电速度大幅提升!

这架势,简直像车圈集体"发大招"。

那问题来了——最近买车还是再等一年?

这3个信号告诉你答案!

新能源车"卷疯了",价格战年底还要升级?

最近逛4S店的朋友肯定有感觉,"降价"这俩字简直砸得人头晕眼花。2025年2月,比亚迪秦PLUS DM-i智驾版上市,起售价7.98万元,这个价格把燃油车的底裤都扒了。

你想想,一辆混动车,能上绿牌、免购置税,还能当电车开,价格却比很多燃油车还便宜,这让传统合资品牌怎么活?

特斯拉那边也没闲着,Model 3后驱版限时补贴8000元,算下来比去年便宜了2万多。新势力卷到飞起,小鹏G6官降3万,蔚来ES6推出"租电方案",把电池租出去,裸车价砍掉7万。

这哪是优惠,这是割肉大甩卖啊!

为啥车企变得这么"慷慨"?

说白了就两个字——产能过剩。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车产能利用率才六成多,比去年整整低了十多个百分点。

新能源车“卷疯了”,价格战年底还要升级?为啥车企变得这么“慷慨”?-有驾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工厂开足马力造出来的车,每10辆里有3辆还躺在仓库吃灰,根本卖不出去。车企急眼了,造出来的车卖不掉就是库存,库存就是真金白银砸在那儿动不了,资金链一紧,谁都扛不住。

今年电池成本大跳水给了车企降价的底气。碳酸锂这玩意儿,就是造电池的核心原材料,2022年最疯狂的时候炒到60万一吨,现在呢?

跌到7-8万一吨。

这一进一出,每辆车的电池成本能省好几万块。车企手里有了降价空间,自然要拿出来抢市场份额。

毕竟现在这个行业,谁抢到的份额多,谁就能活得更久。那些份额小的品牌,可能明年就消失了。

但这还不是最要命的。多家车企透露,2026款新车已经在路上了,配置更高、电池更大,但成本反而更低。

有个品牌的工程师私下跟朋友聊天时说:"我们现在卖的2025款,电池能量密度还是180Wh/kg,明年新款上250Wh/kg,同样大小的电池能多跑200公里。你说谁还买老款?"

这话说得够直白,但也够扎心。

你现在买的新车,可能过几个月就成了"上一代产品",二手残值蹭蹭往下掉。

年底前车企为了冲销量完成年度任务,肯定还会放出更多优惠。毕竟库存压力在那儿摆着,不降价清库存,明年新车来了更卖不动。

所以,如果你不是急着结婚需要婚车,或者每天通勤离不开车,现在真不用着急下手。

等一等,说不定年底能蹲到更大的优惠。当然,如果你是刚需,现在这个价格也不算亏,毕竟早买早享受,省下来的油钱也是真金白银。

新能源车“卷疯了”,价格战年底还要升级?为啥车企变得这么“慷慨”?-有驾

这事儿得看自己的实际情况,没有标准答案。

第二部分:固态电池要来了,现在买的电车会不会"秒变老古董"?

第二个让人纠结的信号,藏在技术迭代里——固态电池这个"终极大招"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2025年7月30日,宁德时代在财报电话会上正式透露了时间表:预计2027年小规模量产固态电池,2030年前后实现更大规模化生产。

这可不是PPT造车,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老大,说话还是有分量的。

固态电池到底有多厉害?

能量密度能达到400Wh/kg,而现在主流的三元锂电池才200-250Wh/kg。

啥意思?

就是同样重量的电池,固态电池能装下接近两倍的电量。续航轻松突破1000公里不说,充电速度也会大幅提升。

固态电池几乎不怕高温、不惧碰撞,安全性碾压现在的液态锂电池。你再也不用担心夏天把车停在太阳底下暴晒会不会自燃,也不用担心追尾撞击导致电池起火。

这些现在让人心里打鼓的安全隐患,固态电池基本都能解决。

虽然2027年才能小规模量产,听起来还有两年多时间,但技术扩散的速度比你想象的快。按照汽车行业的惯例,新技术通常先在高端车型上试水,然后逐步下放到走量车型。

2027年固态电池首批肯定搭载在蔚来ET9、理想L9这类30万以上的高端车型上,但到了2028-2029年,20万级别的车型大概率就能用上了。

你想想,现在花20万买辆续航500公里的电车,两三年后满大街跑的都是续航1000公里以上、充电比加油还快的"新物种",你开着手里这辆车出门,是不是有点像拿着诺基亚功能机,看着别人用iPhone的感觉?

这事儿最扎心的地方在于,固态电池一旦普及,燃油车最后那点优势也没了。

现在很多人不买电车,就是觉得续航短、充电慢、跑长途不方便。但固态电池出来以后,续航1000公里以上,北京开到上海中间都不用充电。

就算要充电,速度也会比现在快得多,可能10分钟就能充八成,跟加油差不多。

到那时候,燃油车除了发动机声音大、保养贵、没法上绿牌,还剩啥优势?

当然,也不用过度焦虑。技术迭代是常态,你总不能因为明年有新款就永远不买车吧?

关键看你的用车需求和换车周期。

如果你打算开5年以上,而且对新技术特别敏感,那等等固态电池车型确实更划算。但如果你就是日常通勤代步,一年跑不了一万公里,现在的电车完全够用,没必要非等那个"完美答案"。

毕竟车是工具,不是收藏品,能满足需求就行。再说了,2027年固态电池刚出来肯定贵得要命,价格降下来还得好几年。

这个时间成本,也得算进去。

新能源车“卷疯了”,价格战年底还要升级?为啥车企变得这么“慷慨”?-有驾

第三部分:大棒+胡萝卜,买燃油车还是电车更划算?

第三个信号来自这个层面,这个可能是最实在、最影响钱包的因素。

2026年很可能成为燃油车和电车的"分水岭",天平明显在往电车那边倾斜。

先看国内的导向。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双积分征求意见稿,2026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是四成多,2027年飙到五成多。

虽然这个"积分比例"跟实际销量占比不是一个概念,但传递出的信号很明确:车企必须加速新能源车型布局,否则买不到足够的积分就要被罚款。

车企为了完成积分要求,肯定会把更多资源投入到新能源车上,燃油车的产能会逐步缩减,研发也不会再像以前那么积极。

这意味着啥?

燃油车的选择会越来越少,优惠力度也会跟着收紧。现在你去4S店,燃油车还能谈谈价格,再过两年可能就是爱买不买的态度了。

燃油税可能要涨。虽然现在还没有正式文件下来,但业内都在传2026年燃油税会进一步上调。

咱们算笔账:现在买辆20万的燃油车,购置税要1万多;每年车船税360元,5年就是1800元。

如果你在北上广深这种限行城市,没有绿牌意味着早晚高峰不能进市区,要么得办进京证、沪牌之类的,要么就得绕路,时间成本按每月500元算,一年就是6000元,5年下来3万块没了。

新能源车“卷疯了”,价格战年底还要升级?为啥车企变得这么“慷慨”?-有驾

这三项加起来,5年额外成本至少3万多。而买电车呢?

购置税免了,车船税免了,绿牌随便进市区,这些钱全省了。

还有个更现实的问题——一线城市的燃油车指标越来越难拿。

北京的普通小客车指标,中签率已经低到零点几,相当于三百多个人里才能中一个。很多人摇了七八年都没中签,最后只能转而买新能源车。

深圳、上海也是类似情况,燃油车牌照要么贵到离谱,要么根本拿不到。这种环境下,如果你生活在限牌城市,买燃油车真的是一步落后、步步受限。

但话说回来,燃油车也不是完全没有存在价值。

如果你经常跑长途,尤其是西北、东北那些充电桩覆盖不太好的地区,或者你家里没法装充电桩、小区公共充电桩也经常被占,那燃油车或者插混车型反而更实用。

毕竟加油站到处都是,不用担心续航焦虑。而且从技术成熟度来说,燃油车发展了上百年,各种问题基本都解决了,维修保养体系也很完善。

电车虽然发展快,但毕竟还是新兴产品,电池衰减、保值率低这些问题还没有完美解决方案。

所以这事儿得看你的具体情况。如果看重长期使用成本和红利,而且用车场景主要在市区通勤,电车明显更划算。

新能源车“卷疯了”,价格战年底还要升级?为啥车企变得这么“慷慨”?-有驾

但如果你经常跑长途、对充电便利性要求高,燃油车或者插混车型还是刚需选择。只不过,留给燃油车的"好日子"确实不多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第四部分:网友吵翻了,这些现实问题怎么解决?

最后咱们聊聊大家最关心的几个实际问题。

这些问题在网上吵得最凶,也是很多人犹豫不决的核心原因。

先说二手保值率这个"老大难"问题。确实,现在买电车最大的顾虑就是贬值太快。

一辆电车开三年,残值可能只剩一半多,比燃油车的六成多明显低一截。

为啥会这样?

主要是电池技术迭代太快,再加上大家对电池衰减心里没底。你买二手电车,第一个担心的就是电池还能用多久,万一要换电池,那可是好几万块的支出。

但这个问题也在慢慢改善。

现在主流品牌基本都提供8年或12万公里以上的电池质保,有些品牌甚至承诺电池衰减到八成以下免费换新。而且固态电池还没大规模普及,现在这代液态锂电池技术相对稳定,短期内不会有颠覆性变化。

新能源车“卷疯了”,价格战年底还要升级?为啥车企变得这么“慷慨”?-有驾

所以如果你选比亚迪、特斯拉这种大品牌,质保靠谱的,三年后的残值也不会太难看。

充电不方便这个问题,得分情况看。

如果你家里有固定车位,能装私人充电桩,或者小区有公共充电桩,那电车简直太香了。每公里成本5分钱,燃油车起码要5毛钱,一年下来能省好几千块。

而且晚上睡觉的时候充满电,白天用车完全不用操心。

但如果你家里装不了充电桩,每次都得跑到公共充电站排队,尤其是高速服务区逢年过节要排一两个小时,那就真的挺折磨人。

这种情况下,插混或者增程式车型是个不错的折中方案,比如理想L系列、问界M5,市区用电、长途用油,两头不耽误。

最后是燃油车会不会很快被淘汰的问题。

短期内肯定不会,至少未来5年燃油车和电车会共存。但趋势很明显,在不断收紧,市场占有率在持续下滑。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车的市场渗透率已经超过四成,意味着每卖出10辆车,有4辆是新能源车。

这个比例还在快速增长,到2027年很可能突破六成。届时燃油车就真的成了"少数派",车企投入少了,产品更新慢了,保有量下降后连维修配件都可能越来越难找。

新能源车“卷疯了”,价格战年底还要升级?为啥车企变得这么“慷慨”?-有驾

所以如果你在一线城市,又没有特殊需求,现在买燃油车确实要三思。

别急,让子弹飞一会儿!

说到底,"现在买车还是再等一年"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核心就三点:看需求(急不急用)、看技术(能不能接受迭代)、看成本(长期开销划不划算)。

如果你是"刚需党",比如马上要结婚需要婚车,或者每天通勤没车真的不行,那现在市场上的优惠力度已经很大了,该买就买,别总想着等一等。

毕竟你早买早享受,省下来的油钱、时间成本也是实实在在的。如果你是"等等党",追求新技术、准备长期持有一辆车开个七八年,那不妨蹲到2026年底或者2027年初,等固态电池落地、更加明朗,说不定能捡个大便宜,买到真正的"次世代产品"。

最后送大家一句掏心窝的话:车是工具,不是资产。它的价值在于能不能满足你的需求,而不是放在那儿能不能升值。

别被"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的套路忽悠,理性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才不会后悔。

毕竟,这年头买车已经不只是面子问题了,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需求和经济账。想清楚了再下手,总比冲动消费后悔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