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唐山车主深夜惊魂:5个月的新车风机狂转车门紧闭,厂家竟说按二手车退?这笔损失谁来承担

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记得点个关注哦!这样下次就不会迷路啦~创作需要动力,感谢大家的支持!

10月23号,河北唐山。刘先生刚买了5个月的深蓝S09正在充电,突然间,这辆车就像有了自己的想法,风机开始疯狂转动,车门却怎么也打不开。

01

这事儿吧,发生在10月23号的唐山。那时候天儿已经挺凉了,傍晚时分,气温都降到了10度以下。刘先生呢,把自个儿那辆深蓝S09四驱Ultra版的汽车,停在了家附近的露天停车场充电。

02

这车可是他的心头肉。

03

今年5月底才提的新车,到现在刚开了5个月。刘先生爱惜得不行,特意给车身贴了定制的车衣,内饰也打理得一尘不染。这5个月来,车子用得一直挺顺,没出过任何岔子。刘先生停好车,看着车充上电,就回家休息了。

04

谁知道,到了晚上,出事了。

05

大概10点多钟,刘先生的朋友正好路过停车场,突然听到一阵特别刺耳的噪声。这大晚上的,声音特别明显。朋友顺着声音找过去,发现这噪声,就是从刘先生那辆车上传出来的。

06

朋友凑近一瞧,只见那车子的空调出风口正在高速运转。那风机发出的声音,在安静的夜里传得老远,隔着几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07

朋友心里觉得不对劲,赶紧给刘先生打电话,告诉他车子出异常了。

08

刘先生接到电话,心里也一惊。他赶紧掏出手机,打开那个深蓝汽车的APP,想远程操作一下,先把空调关了,再把车门解个锁看看情况。

09

你猜怎么着?

10

手机钥匙,彻底失灵了。

11

APP上明晃晃地显示着几个字:“无法连接车辆”。

12

刘先生不死心,反反复复点了好几下“解锁车门”和“关闭空调”,车子那边,硬是一点反应都没有。

13

这下刘先生是真有点慌了。他赶紧往停车场跑,一路上,手里那个手机就没停过,一直在反复操作,可那APP上,始终就是“无法连接”。

14

等他跑到停车场,亲眼看到了自己的车。

15

风机还在那儿疯狂地转,车身甚至都带着一点微微的震动。他赶紧掏出物理钥匙,就是那个传统的机械钥匙,心想这总行了吧?

16

结果,更让人头皮发麻的事情发生了。

17

他把物理钥匙插进钥匙孔,使劲一拧... 根本转不动。那钥匙孔好像也跟着一起坏掉了,完全卡死了。

18

这下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19

APP远程控制,废了。物理钥匙解锁,也废了。

20

这辆车,在它主人面前,变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铁盒子”。

21

刘先生当时就急了。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他看着那疯狂转动的风机,脑子里闪过一个很可怕的念头:这玩意儿要是长时间这么高速转下去,电路万一过热,引发了自燃...

22

他看了一眼周围,停车场里还停着十几辆别人家的车,不远处就是居民楼。这要是烧起来,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23

他不敢耽搁,第一时间就拨通了买车那家4S店的售后电话。他把情况原原本本地跟工作人员说了一遍。4S店那边一听,也觉得这事儿不小,表示会立刻安排维修人员到现场。

24

晚上10点50分左右,两个维修师傅带着工具赶到了。

25

俩人围着这辆车,里里外外检查了十几分钟。他们也试着用自己的专业设备,想连接上车辆的控制系统,但捣鼓了半天,还是连不上。

26

维修师傅也有点懵。他们告诉刘先生,这种情况,他们也是头一回碰到。初步判断,可能是车辆的控制系统出了问题,但具体是哪儿坏了,现在根本查不出来。

27

这下就僵住了。车门打不开,风机停不了。

28

三个人就在这寒冷的夜里,围着一辆“发疯”的汽车,束手无策。

29

一直折腾到了深夜12点,维修人员是试了又试,最后总算是通过一些特殊的工具,把车门给弄开了。

30

进了车里,情况更诡异。

31

中控屏幕一片漆黑,所有的按键全都失灵了。不管你怎么按,怎么点,那风机就是不听使唤,还在那儿转。

32

最后,维修人员实在没辙了。他们只能找来工具,小心翼翼地,把风机对应的电源插头给拔了。

33

“啪”的一声之后,那刺耳的噪声总算是停了。

34

整个世界,终于安静了下来。

35

这时候,距离刘先生朋友发现异常,已经过去了快2个小时。

36

这2个小时里,这辆才买了5个月的新车,就这么在所有人面前,表演了一场彻底的“失控”。

37

故障是暂时解除了,但刘先生心里的疙瘩更大了。

38

他要求4S店,必须对这辆车进行全面检测,彻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要是不查清楚,这车他以后哪还敢开?

10月23日唐山车主深夜惊魂:5个月的新车风机狂转车门紧闭,厂家竟说按二手车退?这笔损失谁来承担-有驾

39

10月24号上午,4S店派拖车把这辆车拖回了店里。他们提取了车辆的行车日志,然后把日志数据发送给了深蓝汽车的厂家,等待厂家的最终检测结果。

40

刘先生就在家里等消息,他觉得,这么大的事,厂家总得给个明确的说法吧?

41

等啊等,等到了10月26号。

42

4S店的工作人员总算来电话了。

43

但是,这个电话,让刘先生更不满意了。

44

4S店是这么说的,他们是“口头转达”厂家的检测反馈。厂家那边说:“初步判断是BDC控制器软件偶发性故障,怀疑是硬件模块虚接导致的。”

45

刘先生一听这话,火气就上来了。

46

什么叫“初步判断”?什么叫“偶发性故障”?什么叫“怀疑硬件虚接”?

47

全是模棱两可的词儿。

48

刘先生跟4S店的人理论。他表示,控制系统,那可是一辆车的“大脑”啊。这次是运气好,车停在停车场充电。这要是我在高速上开着车,它突然给我来这么一下,系统失灵,我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49

到时候出了事,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50

刘先生的态度很坚决:他不要这种口头的“怀疑”,他要求厂家必须出具正式的、书面的检测报告。

51

报告里必须白纸黑字写清楚:故障原因到底是什么?检测过程是怎样的?结论的依据又是什么?

52

他认为,只有看到这份书面报告,才能确认这故障到底是不是“偶发”的,这车到底还存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53

这个要求,合情合理吧?

54

然而,4S店工作人员的回复,却让刘先生的心凉了半截。

55

4S店说,厂家... 暂时无法提供书面报告。

56

所有的解释,都只能通过4S店,用口头的方式转达。

57

刘先生不信邪。他之后又多次联系4S店,甚至想通过4S店,要一个厂家维修专家的联系方式,他想直接跟厂家的人沟通。

58

这些请求,全被拒绝了。

59

4S店就像个传话筒,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我们会帮你转达诉求”。可每次转达完,厂家那边还是只有口头回复,而且说法还老变。

60

一会儿说是“可能是软件问题”,一会儿又说“怀疑硬件虚接”。

61

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62

刘先生说,这种模糊不清的解释,让他对这辆车的安全性更加担忧了。这车,他是真的不敢再继续使用了。

63

事情就这么一直拖着。

64

直到11月10号,刘先生还是没有收到他想要的任何书面报告。4S店也给不出确切的答复,只说“会继续与厂家沟通”。

65

因为对这个故障原因存在严重的疑问,并且担心后续使用中,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安全问题,刘先生在10月28号,就正式向4S店提出了退车诉求。

66

他的理由很简单:这辆车才买了5个月,就出现这么严重的失控故障,他实在不敢再开了,希望厂家能全额退款,把这辆车收回去。

67

又等了几天,到了11月1号,4S店传来了一个新消息。

68

4S店说,厂家那边,口头上同意了刘先生的退车诉求。

69

刘先生刚想松口气,以为这事儿总算要解决了。

70

可4S店紧接着就说,厂家同意退车,但是... 有一个条件。

71

这个条件一亮出来,刘先生当场就无法接受了。

72

厂家是怎么说的呢?

73

厂家说,退车可以。但是,这辆车刘先生毕竟已经开了5个月了,所以退车的时候,要按照“二手车”的价值来折算,必须扣除这5个月来的折旧费用。

74

不仅如此。

75

刘先生当初购车时,办理了贷款,这笔贷款产生了手续费。如果提前还款,还会产生一笔违约金。

76

他还给车买了保险,还贴了价格不菲的车衣。

77

厂家明确表示,这些额外的支出——贷款违约金、保险费、车衣费等等,厂家一概不予承担。这些损失,全都要刘先生自个儿承担。

78

这下刘先生是彻底听明白了。

79

这哪是退车?这简直是“割肉”。

80

他给媒体算了算这笔费用。

81

他买这辆车,花了27.3万元。

82

办理贷款时,支付了5000元的手续费。如果要提前还款,还得再支付3000元的违约金。这就是8000块。

10月23日唐山车主深夜惊魂:5个月的新车风机狂转车门紧闭,厂家竟说按二手车退?这笔损失谁来承担-有驾

83

车辆的保险费用,是8000元。

84

那个定制的车身车衣,花了1.2万元。

85

这些费用七七八八加起来,他花在这辆车上的总成本,已经接近30万元了。

86

现在,如果按照厂家提出的那个“二手车折算”方案。这辆车开了5个月,折旧之后,价值大概还剩24万元左右。

87

然后,再扣掉他自己要承担的那些额外损失(贷款8000 + 保险8000 + 车衣12000 = 28000元)。

88

这么一算,他实际能拿回手里的钱,可能还不到23万元。

89

这叫什么事?

90

他花全款买了一辆新车,开了5个月,因为车子本身的质量问题导致他不敢再开,现在要求退车,最后的结果是,他要白白损失掉7万多块钱。

91

刘先生当然不干。

92

他反问厂家和4S店:车辆出现故障,是因为质量问题,不是我使用不当导致的。退车是理所应当的,凭什么要让我来承担这笔折旧和额外的损失?

93

刘先生再次跟4S店和厂家沟通,希望厂家能全额退款,并且承担他所有的额外损失。

94

但厂家那边,始终坚持原有的方案,拒绝让步。

95

双方来来回回协商了好几次,都因为这个退车价值的判定,和损失承担的问题,谈不拢。事情就这么僵住了。

96

刘先生说,他曾经向4S店提过,希望厂家能派个专业人员,跟他当面沟通,大家坐下来,面对面地协商一个解决方案。

97

这个要求,也遭到了厂家的拒绝。

98

刘先生感到很失望。他觉得厂家一直在“躲在后面”,所有的事情都通过4S店来传话,根本不愿意直接面对他这个车主。

99

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11月12号,有记者就刘先生反映的这些问题,联系了深蓝汽车的品牌部。

100

这下,厂家总算是给出了一个正面的回应。

101

深蓝汽车的回应,主要有两点。

102

第一,关于车辆的故障原因。

103

深蓝汽车表示,目前,具体的故障原因还无法最终确认。为什么确认不了呢?他们说,是因为刘先生不愿意让4S店移动和检查车辆。

104

厂家工作人员是这么说的:他们和4S店多次与车主沟通,希望车主能配合,把车辆送到店里进行全面的检测。只有通过专业的设备进行拆解检查,才能明确故障的具体位置和原因。

105

但是,车主(刘先生)一直不同意。这就导致检测工作没办法推进。

106

厂家还说,他们并非不愿意出具书面的检测报告。而是在没有完成全面检测的情况下,他们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书面结论,只能基于现有的行车日志,给出那个初步的、口头的判断。

107

这个说法,听起来好像也挺有道理。你不让我拆解,我怎么查?

108

但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109

刘先生为什么不同意检测?是因为厂家一开始就只给口头答复,拒绝出具书面报告,导致刘先生对他们失去了信任,他担心车辆被拆解后,万一对方做了手脚,或者说“查无此症”,那他找谁说理去?

110

而厂家这边说,你不让我拆,我就没法给报告。

111

双方的信任,在“出具书面报告”和“同意拆解检测”这个环节上,彻底破裂了。

112

第二,关于刘先生描述的“车辆失控”、“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这些内容。

113

深蓝汽车的回应更绝。

114

厂家表示,刘先生的这些描述,“并不属实”,并且,他们认为刘先生的描述,“可能存在一定夸大”。

115

厂家工作人员强调:根据维修人员现场的反馈,车辆只是“风机无法关闭”、“车门暂时无法解锁”。

116

他们认为,这并没有出现“失控”的情况,也没有证据表明车辆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117

这波操作,真是... 把车主“夸大”的帽子先扣上了。

118

这个回应,说实话,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

119

对于一个车主来说,在深夜,面对自己的车子,手机APP失效、物理钥匙失效,车门打不开,车内风机狂转还关不掉。

120

这还不叫“失控”?

121

难道非要等到车子自己开上路了,才叫“失控”吗?

122

厂家轻描淡写的一句“只是... 暂时无法解锁”,在车主那里,可能就是近2个小时的惊恐和后怕。

123

最后,记者问到了最关键的问题:那既然你们觉得车主“夸大”,为什么又同意退车呢?既然同意退车,为什么又要按二手车折算,让车主承担那7万多的损失呢?

10月23日唐山车主深夜惊魂:5个月的新车风机狂转车门紧闭,厂家竟说按二手车退?这笔损失谁来承担-有驾

124

厂家工作人员是这么回答的:

125

“这是基于行业惯例与车辆实际使用情况制定的方案。”

126

他们解释说,车辆已经使用了5个月,存在正常的折旧,所以按二手车价值折算,是符合“行业常规”的。

127

至于车主提出的那些额外损失(贷款、保险、车衣等)。厂家表示,这需要根据故障原因来判定责任。

128

目前故障原因都还没明确,所以他们无法给出相关的承诺。

129

你看,厂家的逻辑,完美闭环了。

130

1. 你要我出报告,就得让我拆车检测。

131. 你不同意拆车,我就没法出报告。

132. 没报告,故障原因就不明确。

133. 故障原因不明确,责任就不明确。

134. 责任不明确,你就得按“行业惯例”,自己承担折旧和所有额外损失。

135

这套逻辑下来,消费者似乎只能吃这个哑巴亏。

136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行业惯例”真的大于一切吗?

137

记者就刘先生的维权困境,咨询了北京浩天(郑州)律师事务所的李巧菊律师。

138

李律师从法律角度,给出的专业分析,那可真是一针见血。

139

第一,这个故障到底严不严重?

140

李律师认为,刘先生描述的这个情况,车子在充电时,突发风机狂转、车门失控。这涉及的是车辆的控制系统,也就是那个“大脑”,这是核心的安全部件。

141

所以,必须首先明确这个故障的性质。

14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如果这个故障属于“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那这辆车就构成了“缺陷产品”。

143

如果,只是偶发的软件小问题,没有对安全造成威胁,那才可以归为“一般质量瑕疵”。

144

第二,关于“书面报告”的问题。

145

李律师指出,目前厂家仅仅是口头反馈“怀疑硬件模块虚接”,并且拒绝提供书面检测报告。

146

这个行为,本身就违反了《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中的义务。

147

规定里写得很清楚:“维修方需向消费者提供故障诊断证明”。

148

厂家不提供,这就直接导致了故障性质无法被明确。

149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关于“举证责任”。

150

厂家不是说“刘先生不同意检测,导致无法确认原因”吗?

151

李律师强调,依据法律中的“举证倒置”原则。

152

这是什么意思呢?

153

通俗点说就是,在消费者提出车辆存在质量问题的情况下,不是消费者要去证明车子“有缺陷”。

154

而是厂家,必须承担“证明车辆无缺陷”的举证责任。

155

现在,是厂家无法提供有效的书面检测报告,来证明这辆车没有缺陷。

156

那么,在后续的责任认定中,这对厂家将非常不利。

157

第四,关于刘先生的退车诉求。

158

李律师表示,刘先生的车买了才5个月,还在“三包”有效期内(2年或5万公里)。

159

但是,根据“三包”规定,法定的退车条件是“因同一质量问题累计修理时间超过30日”,或者“因同一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过4次”。

160

刘先生这辆车,目前只是出现了1次故障,而且还没经过维修(因为在扯皮),所以,他暂时还没有满足法定的退车条件。

161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刘先生就退不了车。

162

李律师补充说,如果后续通过全面的检测(比如找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确认了车辆的故障属于“安全缺陷”,而且这个缺陷是无法通过维修来根除的。

163

那么,刘先生就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的规定,主张退车。

164

这个,就可以突破“三包”规定里那个维修次数的限制。

165

第五,关于那7万多块钱的损失。

166

厂家不是拿“行业惯例”当挡箭牌,拒绝承担贷款违约金、保险、车衣这些损失吗?

167

李律师认为,刘先生主张的这些损失,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

168

法律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害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承担... 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169

这就意味着,厂家要求按二手车价值折算退车,并且拒绝承担那7万多的额外损失,是缺乏法律依据的。

170

拿“行规”当挡箭牌,是挡不住“法律”的。

171

这件事发展到这里,其实已经很清楚了。

172

刘先生的遭遇,揭开了很多智能汽车消费维权的一个困局。

173

首先,厂家的处理姿态是有问题的。

174

从一开始拒绝出具书面的检测报告,就已经在消耗车主的信任了。

175

一个连白纸黑字写明故障都不敢的企业,你让车主怎么敢把车交给你,让你“拆解检测”?

176

后续又回应说车主“夸大”,这更是激化矛盾。车主是不是夸大,不是厂家说了算的。

177

其次,“行业惯例”不是万能的。

178

折旧费这个东西,听起来好像有道理,车你毕竟用了5个月。但前提是,这车是正常的。

179

现在的问题是,这车可能存在“安全缺陷”。是因为厂家的质量问题导致了退车,这个责任必须厂家来负。

180

让消费者为厂家的质量问题买单,自己承担7万多的损失,这不叫“惯例”,这叫“霸道”。

181

钱多,不等于理就多。

182

第三,智能汽车的“智能”,是把双刃剑。

183

我们现在买车,买的是什么?买的就是“智能座舱”、“智能驾驶”、“远程控制”。

184

但刘先生的经历给我们提了个醒:当“智能”失控时,它甚至不如一台老式的手动挡汽车。

185

APP、中控、物理钥匙... 所有的路径全部失效。

186

这说明车辆的底层安全逻辑,可能存在漏洞。

187

连4S店的专业维修人员,最后都得靠“拔插头”这种最原始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188

这本身,就值的人深思。

189

律师的建议是,刘先生可以先配合4S店将车辆送去检测,但前提是,要保留好证据,比如要求厂家必须出具书面检测报告,明确故障原因。

190

如果厂家还是拒绝,那就可以向当地的消费者协会投诉,或者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191

有“举证倒置”这一条法律原则在,刘先生在法律上,并不被动。

192

说到底,现在的新能源车,尤其是主打“智能”的品牌,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大家都在堆配置、堆算力。

193

但安全,永远是那个1,其他都是0。

194

如果这个1出了问题,堆再多的0,最后也都是0。

195

深蓝这次面对的,表面上看,是一个车主的退车纠纷。

196

实际上,这是对品牌信任度的一次重大考验。

197

是用“行规”和“口头答复”把事情压下去,还是老老实实地直面问题,依法赔偿,召回改进...

198

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选择。

199

车子是买来开的,不是买来当摆设的,更不是买来让车主担惊受怕的。

200

厂家同意退车,但条件是让车主先“割肉”7万。这不叫解决问题,这叫制造新的问题。

201

消费者花了100%的钱,买到了一个可能存在安全缺陷的产品,现在却要自己承担折旧损失,这个逻辑无论如何也说不通。

202

这件事儿吧,也给所有智能车企提了个醒。

203

技术跑得再快,也别忘了系好“安全”这根绳。

204

当“智能”系统失灵时,必须还得有可靠的“机械”系统来兜底。

205

不然,车子再漂亮,屏幕再大,也只是个一触即溃的“电子玩具”罢了。

206

刘先生的维权路估计还很长,但法律是站在他这边的。

207

就看厂家是选择继续躲在“行规”后面,还是选择直面问题,给消费者一个值的信赖的交代了。

这件事,归根结底,是智能时代下的一个典型冲突。厂家手握数据和检测权,试图用“技术壁垒”和“行业惯例”来定义规则。而消费者手握的,只有《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当新车的“智能”靠不住时,我们只能指望法律的“智能”能靠得住。如果花了27万买来的教训是“下次别买了”,那输的恐怕不止是刘先生一个人。

创作声明:本故事来源:【《河北男子购买深蓝汽车仅5个月深夜失控:风机狂转车门紧闭,厂家曾同意退车,但要按二手车折算,多方回应》(大象新闻/潇湘晨报/新浪新闻/搜狐新闻)】,本文依据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通用观点文故事,有些部分可能会在通用观点文细节进行了合理推演。凡涉及推测性内容,均基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和相关史料进行合理构建,部分细节进行了文学性渲染和合理推演,有部分为艺术加工,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或与本文并无关联,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