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一家利润碾压中国七大车企总和!大而不强的帽子何时能摘?

丰田利润碾压中国七大车企总和! 大而不强的帽子我们戴得冤吗?

一位中国车企高管曾私下感慨:“我们月销十万辆的喜悦,在丰田的利润表前瞬间烟消云散。 ”这句话像一根刺,扎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心里。 2025年贝壳财经年会上,黄奇帆抛出一组更扎心的数据:中国3000万辆汽车的总利润,竟敌不过丰田900多万辆的效益——前者利润仅850亿元,后者高达2377亿元,差距近三倍。

丰田一家利润碾压中国七大车企总和!大而不强的帽子何时能摘?-有驾

更残酷的对比在细节里蔓延。 丰田单车利润约13万元,而中国品牌平均仅8000元,即使是龙头比亚迪(0.94万元),也仅为丰田的7%。 中国前七大车企——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广汽、比亚迪、吉利——2024年净利润总和约800亿元,而丰田一家独揽2374亿元,几乎是前者的三倍。

丰田的利润神话靠什么支撑?

丰田一家利润碾压中国七大车企总和!大而不强的帽子何时能摘?-有驾

第一刀砍向“混动红利”。 当中国车企扎堆纯电赛道时,丰田的混合动力车(HEV)在北美拿下了近60%的市场份额,甚至让凯美瑞彻底放弃燃油版。 2025财年,丰田935万辆销量中,混动占电动化车型的90%,纯电占比不足1%。 这种“多路径战略”看似保守,却在全球充电设施滞后的现实里收割了真金白银。

第二刀来自“汇率魔术”。 日元持续贬值,让丰田海外收入兑换回日元时凭空膨胀。 财报披露:日元兑美元每贬值1日元,丰田营业利润就增加500亿日元。 2025财年平均汇率153日元,相比上一财年145日元的水平,推高了利润天花板。

丰田一家利润碾压中国七大车企总和!大而不强的帽子何时能摘?-有驾

第三刀则是“精益生产”的基因碾压。 丰田的“准时生产”将库存压到极限,“自働化”用智能化质检杜绝次品链。 这套体系背后是数十年沉淀的全员成本意识——工人主动优化流程,供应商付款周期仅54天,远低于中国车企普遍的170-275天。

中国车企的利润去哪了?

丰田一家利润碾压中国七大车企总和!大而不强的帽子何时能摘?-有驾

答案藏在两场战争里。

国内价格战已沦为“零和游戏”。 为抢占市场份额,车企将搭载智能驾驶功能的车型压到7万元,比亚迪甚至承诺为智驾事故损失兜底。 代价是利润率从2022年的5.7%崩至2025年的3.9%。 同样的车,国内赚8000元,出口海外却能赚3万元——恶性内卷让品牌溢价成了奢望。

丰田一家利润碾压中国七大车企总和!大而不强的帽子何时能摘?-有驾

另一场战争是面向未来的军备竞赛。 丰田研发投入长期保持在营收的3%以下,而中国新能源车企的研发强度远超这一比例,比亚迪等头部企业更是不惜亏损押注技术突破。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量超10万件,智能座舱渗透率突破80%,L2级自动驾驶装车率达55.3%——这些数字背后是短期利润的主动牺牲。

丰田的隐忧:利润高墙正在裂缝

丰田一家利润碾压中国七大车企总和!大而不强的帽子何时能摘?-有驾

连丰田自己都不敢乐观。 2026财年预测显示,其净利润将暴跌34.9%至3.1万亿日元。 三个危机浮出水面:

新社长佐藤恒治推翻前任策略,豪掷370亿美元猛补电动化短板,而丰田纯电车占比仍不足1%;

丰田一家利润碾压中国七大车企总和!大而不强的帽子何时能摘?-有驾

日元升值预期(从153升至145)将吞噬汇率红利;

中国市场溃败更致命——日系车份额从23.1%暴跌至11.2%,丰田在华利润缩水161.9亿日元。

丰田一家利润碾压中国七大车企总和!大而不强的帽子何时能摘?-有驾

中国汽车的“大”与“强”需要重新丈量

当丰田靠混动和汇率红利坐享存量利润时,中国车企正将资源砸向电动化、智能化的增量战场。 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模式被外媒称为“精益生产2.0”:自研刀片电池、电机、电控,甚至半导体,形成比特斯拉更彻底的供应链控制。

丰田一家利润碾压中国七大车企总和!大而不强的帽子何时能摘?-有驾

黄奇帆曾以手机比喻产业困局:“6000元手机里,3000元是看不见的软件专利”。 中国汽车能造满街跑的三千万辆车,却尚未攻克那“隐形的3000元”。 但数据揭示另一面: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占比超60%,出口量355万台,27%为新能源车。 在泰国,中国电动车带动了当地电池产业链;在欧洲,比亚迪、蔚来正重塑“中国制造”的品牌认知。

一位供应链专家冷峻点破:“若毛利率低于15%,车企根本无力支撑芯片和系统研发”。 当丰田用54天账期维系供应链健康时,中国车企的170天账期正在拖垮整个生态。

丰田一家利润碾压中国七大车企总和!大而不强的帽子何时能摘?-有驾
#图文打卡计划#丰田的利润碾压是事实,但中国汽车的“大而不强”却未必是终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