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万,睡一觉醒来变成23万。
谁说只有股市会割韭菜?
蔚来这波操作,车主们连梦话都得小心点,怕一觉醒来钱包空了一大截。
那天,ES6车主聚在总部楼下,没喊口号,也没搞什么直播卖惨。
大家就那么静静地站着,有人插着兜,有人低头刷手机,气氛安静到能听见风从附近咖啡馆飘出来。
李斌在楼上刷屏,没人出来解释,像极了办公室政治最经典的那一幕——“领导在,但你别指望他出来”。
其实前天才刚有兄弟在群里发红包,庆祝终于圆梦ES6,评论区一片“恭喜发财,早日提车”。
转头就传来降价11万的消息,红包还在界面上晃,群友们已经集体变身柯南,“蔚来到底怎么了?”
客服那头的回复,和银行短信一个味道——“感谢您的支持,请理解市场调整”。
你说理解,谁信谁傻。
成年人最怕的不是被骗,是被骗还要自己安慰自己。
讲真,这场面搁两年前,想都不敢想。
那会儿蔚来还天天讲“高端体验、用户至上”,李斌微博底下粉丝催更,留言一水“蔚来是中国特斯拉”。
现在倒好,蔚来车主成了新一代社交恐惧症患者,朋友圈不敢晒车,生怕被问一句“你那车降价了吗”。
去年蔚来还公开承诺不割韭菜,结果这一刀割得比特斯拉还利索,谁还敢信承诺?
说起来新能源圈的价格战,其实早不稀奇。
特斯拉降价,起码还送点积分或者保养,蔚来这次是啥都没有,直接“裸奔”。
ES6原本定位高端,34万的价格盯着理想ONE、比亚迪汉打,可惜销量没跟上,账面现金撑不了半年。
降价是止血,止的是企业的血,流的是车主的钱。
有人说这是市场规律,有人说是品牌失信,我觉得更像一场没有硝烟的“心理战”——新老用户互相观望,谁都不想成为最后的接盘侠。
车主们的反应各有千秋。
有的直接拉横幅堵总部,有的在群里吐槽“等等党天下第一”,还有的直接开始琢磨二手车行情。
朋友圈成了大型车主互助会,“刚提车就亏11万”成了新段子。
还有人说,买蔚来就像买彩票,买早了亏,买晚了怕抢不到。
你说品牌到底要销量还是要信任?
这问题,李斌要是能答明白,估计头发都不至于掉这么快。
场面冷到极致,股价也跟着跳水。
资本市场比谁都现实,蔚来股票绿得像春天的小草。
ES6销量不敌理想ONE、比亚迪汉,新能源圈的竞争不讲情面,补贴退坡、原材料涨价,谁都在硬扛。
降价,短期可能拉点销量,长期却可能把用户信任掏空。
技术、服务、体验,原本是新能源车的护城河。
现在说护城河,倒像是在讲段子。
说到信任,别说车主,就连同行都看得心惊。
去年特斯拉降价,起码还发个声明安慰一下老用户,蔚来这次选择沉默。
你可以说是行业困境,也可以说是管理层的冷静,但从用户视角看,这就是“割韭菜”。
新车主下单前都要加一条“降价就赔偿”,合同白纸黑字摁手印。
你不签,用户就等,不怕你不降,就怕你不认账。
我有个朋友本来准备订ES6,降价那天直接退单。
他说:“这年头花三十多万买个信任感,结果信任比电池掉电还快。”
这种心态,不只他一个。
你看论坛、知乎、微博,关键词“蔚来降价”“刚提车亏钱”热度飙升,大家讨论的早就不只是价格,而是“买新能源车到底图啥”?
是买个科技体验,还是买一份朋友圈的谈资?
还是图一个能打的售后服务?
这答案,每个人心里都有。
再说说降价背后的账本。
蔚来账面现金只够不到半年开销,这不是小作文,是财报里写得明明白白。
新能源行业烧钱速度堪比F1赛车,技术研发、渠道铺设、服务体系,样样都得花钱。
ES6销量跟不上,库存压力大,降价成了唯一的自救方式。
你说这像不像球场最后五分钟,全队压上,能不能进球全靠运气,输了就全盘皆输。
顺便插一句,ES6刚出来那会儿,蔚来还和理想、比亚迪掰手腕,谁都不服谁。
现在看,理想ONE销量甩ES6好几条街,比亚迪汉更是一路狂飙。
不是蔚来不努力,是市场不给机会。
用户一看车价跳水,谁还敢眼睛一闭就下单?
除了真爱粉,剩下的都成了“等等党”。
说到底,新能源车市场就跟世界杯淘汰赛一样,谁都想活到最后,谁都怕被提前出局。
降价是把双刃剑,救得了一时销量,救不回一次失去的信任。
蔚来这次打了个样,同行们都在看,下一个会不会轮到自己。
ES6车主站在总部楼下,表情比车标还冷静。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成年人的世界,奇迹和算计其实只差一场降价。
你觉得蔚来这波降价,算不算收割信任?
你要是车主,会不会也去总部拉横幅?
下单前合同里写不写赔偿条款?
评论区见,别光吃瓜,咱们一起聊聊,这新能源车的水,到底有多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