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咱们车圈里又炸开一锅粥!
不是哪个新车发布,也不是什么降价促销,而是关于咱们国产新能源车,特别是“智能化”,一股子“暗流涌动”的味道,让不少老司机都坐不住了。
这事儿,咱用车社必须得说道说道,毕竟,这关系到以后开车,是真“开车”,还是被“车”开,那可就大有讲究了!

说起来,咱们国产新能源车这几年,那真是“开了挂”一样的存在。
从最开始的“小打小闹”,到现在动辄几百万的销量,几百亿的市值,那真是让隔壁老王都刮目相看。
尤其是智能化这块,更是咱的强项,什么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听着就跟科幻大片似的。
可最近,网上突然冒出来一些声音,说这“智能化”是不是有点“虚火过旺”了?
甚至有人把某些车型的“智能驾驶”比作“薛定谔的猫”,听着就让人脊背发凉!
你想啊,谁不想开车的时候,能舒舒服服地听着歌,看看风景?
尤其是长途驾驶,自动驾驶功能简直就是“救命稻草”。
可现实呢?
我身边就有朋友,开着号称“L2+”的某款车,在高速上,本来是想让车子自己开一会儿,结果呢?
车子突然一个“神操作”,猛地向旁边车道偏移,把我朋友吓得魂飞魄散,赶紧一把方向盘给拉回来。
事后他说,当时的心情,比坐过山车还刺激,心脏差点没“罢工”!
这场景,不禁让人想起《庄子·逍遥游》里的“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一瓢”。
我们追求的“智能”,本该是服务于人的便捷,是如“一瓢饮”般的恰到好处,而非“深林”中那不确定的“一枝”。
还有更离谱的。
前阵子网上流传的那个视频,一辆车在辅路上行驶,前面有个行人过马路,车子居然“视而不见”,直接就冲了过去,最后还是靠行人自己反应快,跳开了。
这要是换了没反应过来的,那后果不堪设想!
这让我想起老话:“眼见不一定为实”,在这些“智能”的背后,是不是隐藏着更大的风险?
这不禁让人开始思考,咱们追求的“智能”,到底是什么?
是能让车子自己“聪明”地跑,还是能真正地为咱们的行车安全保驾护航?
当技术还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是不是过于“捧杀”了这些所谓的“智能”?
别急,咱们再深入点。
咱们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国产新能源车的智能化,确实有其可圈可点之处。
比如,很多车型的智能座舱,那真是“黑科技”满满。
一块大屏幕,集成了导航、娱乐、车控等各种功能,操作起来也挺方便。
语音控制也越来越人性化,一句“小爱同学,我想听周杰伦的歌”就能搞定,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不过,咱们得扒一扒这“智能”的“内裤”。
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自动驾驶”,其实更像是“辅助驾驶”。
它需要在驾驶员的持续监控下才能工作,一旦驾驶员稍有分神,它就可能“掉链子”。
这就像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虽然能走,但你还得时刻盯着,生怕他摔倒。
而且,这些“智能”的背后,都是复杂的算法和大量的传感器。
这些传感器,就像是车子的“眼睛”和“耳朵”。
可你想想,在雨雪雾等恶劣天气下,它们的“视力”和“听力”会不会受到影响?
算法的逻辑是不是真的能应对所有突发情况?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关于激光雷达的科普,它能提供更精准的3D环境感知,但成本也高。
而一些厂商为了控制成本,可能在某些方面就有所“取舍”。
这就好比做菜,你少了关键的调料,味道自然就差了那么点意思。
所以说白了,这“智能化”的背后,是技术、成本、安全等多方面博弈的结果。
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炫酷”的一面,更要关注它“隐秘”的另一面。
这事儿,咱们还得听听用户的声音。
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不少车主在吐槽。
一位王先生说,他买的那款车,号称“高速领航辅助”,结果在一次长途驾驶中,车子频繁地发出“请接管方向盘”的提示音,搞得他比自己开车还累。
他说,他本来是想让车子帮他分担一下驾驶压力,结果反而增加了心理负担。
他那种从期待到失望,再到无奈的心情,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还有一位李女士,她对车子的“自动泊车”功能非常期待,结果试了好几次,车子要么停不进去,要么就停得歪歪扭扭,最后还是自己手动解决了。
她开玩笑说,这“自动泊车”比她这个“手残党”还不如。
那种想偷懒却被现实打脸的尴尬,估计让她在家也没少被家人“调侃”。
这些用户反馈,虽然是零散的,但却反映了一个普遍的问题:目前的“智能”技术,还没有完全达到我们的预期,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反智”的现象。
我们想要的,不是那种“听话”的智能,而是“懂我”的智能。
是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日常驾驶中提供便利,而不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在日常驾驶中添堵。
这就像《论语》中所说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我们期待的是车辆在关键时刻的“敏于行”,而非夸夸其谈的“讷于言”。
话说回来,咱也不能因为一些负面案例,就对国产新能源车的智能化“一棒子打死”。
毕竟,这块技术还在快速发展中,就像咱们小时候学的写字,刚开始歪歪扭扭,慢慢就能写出方方正正的“中国字”来。
关键在于,厂商们得“走心”。
别光想着“堆料”,玩概念,更得把最基础的“安全”和“可靠性”做到位。
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牢,再豪华的装修也经不起风雨。
对于咱们消费者来说,也得“擦亮眼睛”。
别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语忽悠了。
买车前,多去试驾,多看看真实的用户评价,别光听“广告词”。
而且,咱们得明白,技术是双刃剑。
再好的技术,用不好,或者被滥用,都可能带来麻烦。
所以,咱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得保持一份警惕。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
不过,说到底,科技的发展,终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
在追求“智能”的道路上,咱们得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往前走。
您对这事儿,有什么看法?
有没有遇到过让您“哭笑不得”的“智能”瞬间?
不妨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