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新能源品牌销量激烈角逐比亚迪依然领跑,新势力问界有望超越小米,蔚来则悄然突破万辆大关
最近一看,行业数据都开始变得忙乱了。别说了,不用多说,销量榜单第一还是比亚迪。全集团破了10.3万辆大关,挺吓人的数字。其实一线下车,聊起这个数据,我都能感受到供应链供应压力。王朝和海洋两个系列合起来卖出了9.24万辆,几乎占了总量的八成多。这里面最有意思的是钛7,一上架没几天,销量就飙到7100辆,还在持续增长。钛7刚上市那会,我记得有人私聊我,说这车真不一般,结果短短几周交付量直接逆袭大热门。
顺便讲一句:比亚迪的供应链可不是自然运转的,而是像一门复杂的生活料理——从材料到组装,后面隐藏着庞大的调度策略。它们就像准备一桌自助餐,要确保每样菜都供应充足,否则就只能等着菜凉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腾势、仰望这两个子品牌都在跑量,前者贡献了0.31万,后者也差不多了。仰望的U7、U8L其实还在跑量阶段,但你得承认,这帮车现在就是走量的代表——明明是新品牌,销量却不比老牌差。
这里倒让我想起一个问题:同样品牌,车型那么多,为啥不同系列数据差别这么大?是不是车型本身设计就像快餐一样,快装快消?——可不是!我猜测,可能是消费者心理变了,以性价比为核心。比如说,王朝的车,像海洋系列,价格区间在15-22万,卖得挺好,那些中青年用户真的是冲着性价比去的。要不然怎么说呢?这年代买车,不光拼配置,最重要还是省心。
吉利银河这个牌子也挺有意思。这周销量3.64万,中长距离看,星愿就占了一半,1.45万。表面无波,但背后其实是深耕了不少老用户。品牌的稳定,不是说运营几个广告就能达到的,更多像是打地基、背后不断优化。
讲到国产车,五菱也没闲着。周销量2.35万,宏光MINIEV拿下1.47万,想象一下,几乎每两辆车中就有一辆是MINIEV,估计和各地补贴政策有关。有人跟我说:你看,这才是真中国的网红车。我想,补贴倒也不是坏事,但最这帮微型车能不能靠质量持续吸引用户。
而特斯拉就明显不一样了。除了Model YL交付4000台以外,1.97万的整体数字让人皱眉。这个数据,比去年同期其实差不了多少,但用户个体感受里,好像交付慢了点。我认识一修理工人,他跟我抱怨:特斯拉的零件,不像以前那么及时。我干脆问:这是不是供应链的问题?他笑笑说:要不然,你以为原来那个叫‘快准稳’的神话怎么来的?——这就是行业的常态。其实我自己也在思考,特斯拉的慢也许是为了保证质量?用户那一大堆等待,无非是慢不代表差,但焦虑感呢?这是个要注意的问题。
新势力方面,零跑又一次刷新纪录,1.6万单交付,看起来是真的在迎头赶上。它们的策略就是持续投入,研发能力逐渐有了逼近。第二、第三区分还是挺明显——小米汽车交付1.1万,但鸿蒙智行合计1.47万,整体看,鸿蒙智行带的产品线更多,交付效率也比单一品牌更优。
说来也奇怪,问界交付数据差一点点,但它们的大订单——M7、M8、M9这些型号,基本都逐步开始出货。问界M7的预售量超过6万台,意味着市场对它们的期待。更别说,M8在节后交付会越来越多:5400台,纯电就占了几百台;M9交付也在不断增长。只s系的销量还是点滴——S9T几百台,S800也是少部分。这个系列产品的铺货密度是看得出来的,所以我猜问界大概率在未来几个月,单周冲击2万——甚至更高。
我还在考虑:鸿蒙智行的车型为什么能爬坡?一方面,是它们的车价和配置逐步符合主流需求;另一方面,是其系统的生态逐渐成熟。有人说,系统越用越惯。我觉得,未来它们会不会成为像苹果生态一样的感觉?这个想法没仔细琢磨过,但有点意思。
蔚来也没闲着。它们的销量单周达到了1.08万,官方还说低于内部统计。这也是一个有趣现象:品牌透露真相时,总是夹杂着暗示。他们自己数说5200辆超出了预期,但实际可能还更高。对比以前,蔚来对销量的自我调节更像是稳字当头。我记得一朋友说:蔚来的车好多是带社区属性的,卖的不只是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用户一旦惯了这个体系,要转向别的牌子,才是真的难。
至于小鹏、理想的微调我也看在眼里,交付量分别在1.04万和0.86万左右。理想的车,特别是i6,假如能再推快点,千万别被打个折扣。按常理估算,理想的市场占有率要稳步扩大,才能保持优势。未来几个月,或许还不少变数。有人问我:这些车企,什么时候能真正年销上百万?我只能笑笑:能不能坚持住自己的节奏,还得看接下来的供应链和研发。
国产车厂的变化让我有点没那么担心未来了。就像我在电脑上看到一个统计:一辆车的百公里成本可能在2块钱左右,保值率还不差——这也还得看用户怎么用、怎么维护。
别的品牌也在跃跃欲试。极狐T1单周销量跃到0.53万,一汽奔腾的小马也在努力,奇瑞的风云A9L和X3L数据显示,国产的品牌扩张早就不是说说的事。
这场战役,还能打多久?
我在想,或许下次买车,不仅看价格和配置,还得关注供应链背后那些无形的战斗。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