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看到长城汽车招极地全能工程师,一下脑补了好多奇怪的画面。一个工程师朋友跟我吐槽:南极?常驻?这条路也太仓促了吧,不怕冻死吗?我想着,别说冻死,光是发工资空投补给都够呛啊。但长城是真的挺认真的,岗位要求里强调了要对极寒环境零件开发、功能定义——这明显不是普通家用车的研发流程,得加码的那种。
我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在和国家科考队或者军方合作?市面上普通电动车在零下几十度动力衰减,那南极更极端,连电池活跃的温度门槛都不一样。燃油车呢,别看油箱里的油还挺稳定,但低温导致启动、润滑油粘度等问题,技术挑战也不小。长城这文件里没直接说是新能源还是燃油,但功能开发和极寒验证这两个点,把我往特殊用途燃油车拉了一把。毕竟,电动车要做到真正极寒无忧,短期看实在难度太大。
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和一线4S店销售聊过科考车的事儿。销售说:进北极圈的车,改装费比车价还贵,零件都得自己带,买个什么叫‘标准版’之类的有啥用?这是典型实操差异啊,同一价位的越野SUV,经改装适应极地环境后,保养方式、配件使用和传感器抗冻措施完全不同。最神奇的是,他们要额外准备液压油座椅加热,这在普通车上根本想不到。
我还蛮好奇长城到底打算怎么合理分配这套极寒环境验证的资源。研发流程里,测试环节本来就压缩空间,没客户愿意看一台车从设计到量产玩半年一年的极地实验。一般像比亚迪那样,电池包低温性能做好盾牌,能套进普通传统车型平台里。但长城这次估计不一样。难不成是想做个研发积木,平台模块化到能拿进极地去?
顺便说,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这种极寒验证一般都会用极低温风洞模拟,配合南极实地测试双验证,避免地域限制带来的季节性影响。南极能做的相当直接,能让设计师看见真实温控表现和材料脆断,是高精尖的验证资源,当然成本超高。这可不是随便哪个车企能跳进去的。难怪只招中国籍员工,涉及保密和人员稳定性考虑。
它们说零部件验证,估计除了电池,也包含电子线束、塑料件和密封胶条。你想想,塑料老化本来就靠环境温湿度考验,南极20多度以下常年低温,这胶条不脆裂都怪。有人工作时突然手指被塑料断片辣了个措手不及,拆了车门又得现场修补。工艺差一点,零件质量反馈速度不够快,设计改版就得耗时。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爸爸修理汽车时总说:卡车发动机油品不对头,南边北边区别特别大。长城搞这种级别的极寒验证,估计也就是从最底层油品、润滑剂开始改,顺便,把排放控制系统调试到极地也跟火药味一样。燃油车在低温启动时排放数据很容易拉胯,变速箱齿轮油粘滞也会让换档变慢,滑挡风险增大,那能从客户体验讲讲差异吗?试想两款同价位越野车,一款南极忍得住,一款冬季东北都得怂着,这差真不是软件升级那么简单。
其实说到这里,我得承认,前面自己脑补肯定是燃油车的说法有点大,真实情况没准混合动力或燃料电池也有份儿,毕竟长城对新能源牌照耿耿于怀,一直在折腾多条产品策略线。只是不太可能纯电,毕竟现在电池极寒表现跟零下30度还有差距,南极零下50度抱怨啥都正常。
对了,我就奇怪了,为什么一定要常驻?这档期少说2年,研发流程里不是一般会进行周期性测试?看来这批工程师得有极强的适应力,南极环境里除了气温,还有风速和辐射,设备维护一定很头大。我朋友在供应链那边干过,说南极实地需求订单极小,但零件量身定制又不便宜,预算估算起来肯定不小。
我猜(不确定),长城可能是打算预备一套极地救援车队,类似科考车和应急装备混搭的移动堡垒,不仅要耐寒,还要负载多种紧急系统,比如高效通讯、卫星定位、能自我修复的车身结构(这茬真没细想过)。如果这方向成立,车型定位就特别尴尬,市面上估计没多少竞品能比较,毕竟同事探讨过,极地用车标准在正常市场里几乎找不到细节对标。
不过换个角度,长城这么玩,可能还想积累极寒工况技术储备,未来用在普通车型的冷启动、寒冷地区用车耐久度提升上。北方冬天车能直接冒不出黑烟,或者雪天没那么容易起火烧车,这点技术实现了,普通用户感知也会明显提升。这样一算,成本和商业价值之间的平衡就有点明悟了。
你们怎么看?如果让你去南极参与这类项目,除了冻得瑟瑟发抖,你觉得最大的挑战会是什么呢?长城到底会不会把这套极地极限技术,怎么样转嫁到明年那些家用SUV和皮卡里去?毕竟,有点东西藏得太深,消费者咋知道?我先搁这,接下来看看朋友圈有没有极地工程师的吐槽,顺便去翻翻合同里有没有那个常驻补贴项目。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