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胡同里、CBD的写字楼前,总能看到VESPA的身影。这台看着不大的摩托车,价格却能达到3万左右,比不少电动车贵了好几倍。有人说它是“移动的艺术品”,也有人觉得花这么多钱买它不值。今天就好好唠唠,VESPA到底凭啥卖这么贵,值不值得掏腰包?
先说说这VESPA的“面子”。它的钢制车身那可太有讲究了。现在很多摩托车用的是塑料外壳,看着就挺廉价,跟VESPA的钢制车身一比,那质感差老远了。VESPA的车身采用一体成型工艺,就像一件精心雕琢的雕塑,开在街上,那回头率老高了。你想想,在阳光底下,那金属光泽一闪一闪的,多有范儿!
再看颜色,新奇黄、曼丹绿、勇者灰、无暇白,每种颜色都有自己的事。新奇黄就像秋天里的一片银杏叶,亮眼又活泼;曼丹绿仿佛是森林里的一抹生机,充满活力。这些颜色可不只是好看,还能表达的个性。以前觉得复古就是老气横秋,现在VESPA用这些颜色告诉复古也能很潮,成了都市里的个性宣言。还有那减镀铬增黑色的设计,防烫板、边条都做了黑色处理,以前觉得镀铬是“老钱”的象征,现在黑色更有街头潮玩的感觉,跟北京的时尚氛围那是相当搭。
说完“面子”,聊聊“里子”。VESPA的三气门引擎,数据看着挺普通,7.9kW的功率,在一堆摩托车里不算突出。但它在5750转能爆发10.9N·m的扭矩,这在城市里可太实用了。北京的红绿灯那叫一个多,等红灯的时候,只要你一拧油门,就能迅速冲出去,把那些150cc的摩托车甩在后面,在早晚高峰的车流里穿梭,那叫一个灵活。
不过说到安全配置,就有点让人纠结了。前轮ABS+后鼓刹,这配置跟现在很多摩托车比起来,确实有点短板。有人觉得这是成本妥协,也有人说这是欧洲城市路况的特供方案。北京的路况可跟欧洲不一样,早晚高峰车多、速度快,后鼓刹的制动效果相对弱一些,在紧急情况下,心里多少有点没底。这到底是够用就行,还是真的不够安全,还得看自己的使用场景。
悬挂系统倒是有不少亮点,前单摇臂多连杆+后4段预载可调,不管是在平坦的马路上,还是在咖啡馆附近的碎石路上,都能应对自如。操控精准性不错,骑着它去周边兜个风,那感觉还是挺舒服的。
那买VESPA的人图啥呢?除了上面说的,它还是不少人的社交货币。算算经济账,2.3L的油耗,7.5L的油箱,能跑300km左右,每公里成本也就0.2元,挺省油的。而且3年保值率能达到75%,比很多摩托车都高。但买它可不只是图省油,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你看那座桶,只能容下半盔,想放个全盔都不行,更别说买菜了。这设计就像是在说“我是用来享受生活的,不是用来拉货的”。骑着它去买咖啡,停在咖啡馆门口,那就是一道风景;要是骑着它去菜市场,老板可能都觉得你是来拍vlog的,这就是一种仪式感,拒绝了实用主义,追求的是精致。还有那芯片钥匙自动锁ECU,防盗是一方面,好像也在筛选用户圈层,在CBD这样的地方,骑着VESPA,仿佛就有了一种独特的身份标识。
那谁在买VESPA呢?适合的人还不少,比如复古机车收藏家,他们看重的是VESPA的历史和设计;穿搭潮人,VESPA的外观能跟他们的穿搭相得益彰;咖啡店打卡族,骑着它去打卡,简直是绝配。但要是你是配置党,追求各种高配置;或者是长途摩旅者,需要摩托车能应对各种复杂路况;又或者是性价比信徒,那VESPA可能就不太适合你了。
就像国贸的白领,每天5公里的通勤路,从地库到星巴克,VESPA就是他们的时尚T台,骑着它,上班路上都成了秀场;798的艺术家,周末骑行,车身配色能和画廊海报的色彩呼应,简直是艺术的延伸。
再说说这钱花得值不值。钢制车身的工艺成本比塑料外壳高300%,人家贵有贵的道理,毕竟工艺在那摆着。现在国产的钱江、宗申也有仿制的,但为啥就是差点意思呢?因为VESPA有《罗马假日》这样的文化母体背书,那是一种情怀、一种文化符号,国产平替缺少了这些,总觉得少了点灵魂。
最后给大家个购买建议,要是你月入过万,想买个“大玩具”,追求生活的仪式感和独特的风格,那VESPA可以考虑;要是你月入五千,更注重实用性和性价比,那看看国产的也挺好。
说到底,买VESPA就是为美学、为文化、为一种生活方式买单。你觉得花3万买这么一台摩托车值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