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五月,国内新能源市场突然冷了销量像是被谁按住了暂停键,不仅同比下滑了近6%,环比也一样。
行业高层谁都没想到,春天还在热火朝天卖车,到了夏天就要开始头疼库存,车厂的脸色变了,话也变了味儿。
理想、特斯拉这些头部品牌带头杀价,几亿几亿地往市场里扔补贴,想拼个市占率,最后换来的是利润直线下滑,账面上的数字不好看。
表面看着红火,背地里大家都在咬牙坚持,高管们私下调侃“赔本赚吆喝”,说得直接点,就是谁都不想先倒下。
没人愿意认输,厂商们继续卷价格,谁也不信自己会是那个先出局的,但这场游戏,谁都明白,输的人绝不会少。
更闹心的是,海外原本被看作救命稻草,现在也变得不靠谱,欧盟一刀切下,38.1%的临时反补贴税,直接堵死了出口路。
关税墙越筑越高,别的国家也在悄悄跟进,想“赚老外的钱”,这条路变得越来越难走,成本优势一层层被蚕食。
行业内部厮杀,外部又遇壁垒,2025年这个档口,中国新能源车的路,怎么看都不顺,淘汰燃油车的计划也被迫慢下来。
其实国家层面很快就察觉苗头不对,去年底到今年,扶持政策逐步收紧,从“撒胡椒面”变成“精准滴灌”,只投核心技术、基础设施。
财政的钱不能白白被烧掉,大家都清楚,盲目砸钱到头来只会让企业互相消耗,市场热闹,实际却在流血。
专家们火速出来表态,警告说产业链已经伤筋动骨,再这么卷下去,不会有赢家,龙头企业也长不出来,留下一地鸡毛。
翻开账本,各家都在算投入产出,降价促销的背后,是一轮又一轮的亏损,谁都怕成为下一个被淘汰的对象。
2025年春天,广州、上海一类的大城市车展,展厅里人气降了不少,销售们话少了,气氛不再像前两年那么亢奋。
政策信号越来越明确,淘汰燃油车可以缓一缓,技术创新才是真正的赛道,拼低价的路子行不通了,行业需要一场彻底的洗牌。
有车企试图转型,提升产品力,搞智能化、智能驾驶,研发投入猛增,但短期内难见回报,市场依旧焦虑。
新能源车的春天像是提前结束,企业之间,从朋友变成对手,甚至有点像“你死我活”的架势,没人愿意服软。
外部压力越来越大,欧盟税率落地后,头部企业纷纷调整出口策略,甚至有企业考虑在欧洲建厂,想绕过贸易壁垒。
但建厂的成本高得吓人,政策风险又难以预判,谁都在赌,赌市场,赌政策,赌自己的命够不够硬。
2025年夏天,政策逐步明朗,不再支持无底线补贴,鼓励企业搞技术创新,行业信心有点回暖,但价格战的后遗症还在。
库存积压问题没那么快解决,经销商扛不住压力,有的直接甩卖清仓,利润变成了“负增长”,连带着上下游都紧张。
市场买气减弱,消费者观望情绪明显,大家都盼着再降价,但企业已经杀不动,再杀就是亏到骨头里。
换句话说,行业到了生死边缘,谁能活除了拼技术,还得拼定力,拼谁撑得久。
政策强调高质量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带头创新,不再鼓励低水平重复建设,市场格局正在悄然重塑。
大家都在等一个信号,一个能让市场重新活起来的信号,是新技术,还是新政策,没人敢肯定。
整个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车行业就像在走钢丝,风一吹就晃,没人知道下一步会不会掉下去。
从一开始的市场狂飙,到现在的冷静、焦虑、挣扎,这个行业的故事,远远没有写完。
有人说,新能源车的就看2025年下半年能不能熬过去,谁能活着走出去,才有资格谈笑风生。
每一轮洗牌,都是一次重新站队,谁都想赌一把,赌自己是最后赢家。
但这场赌局,注定不是靠低价取胜,只有技术和创新,才是走向下一阶段的门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