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科技发展得飞快,汽车已经变成了家家户户出门的首选。可在核心技术方面,中国还没赶上日本,就连国外媒体也曾放话,说中国五十年都造不出发动机。
对于这样的调侃,中国的专家们可没示弱,干脆拆解了百来台日本的发动机,可结果还是仿不了。专家们分析得出四个大难题,究竟是哪方面出了问题呢?中国能不能闯过去,实现突破?
日本发动机
讲到为什么日本发动机那么厉害,得从过去的历史说起。日本汽车工业起步其实比我们早得多,早在20世纪初,他们就已经开始钻研和生产柴油发动机了。
在二战那会儿,虽然一些高性能发动机的项目没能完全推出来,但陆军和三菱、日立这些厂商已经积累了不少发动机研发的宝贵经验。
战后,日本恢复得那叫一个快,特别是在工业方面,1955年,通产省提出要推动国产汽车,实际上就是在刺激企业生产那些老百姓买得起的小车。
这项政策带来的成效真是杠杠的,仅仅十几年时间,日本的汽车产量就跃升到世界第二,把西德都落在了后头。
到了1972年,本田推出了CVCC发动机,成为全球第一个达到严格排放要求的发动机,这一举动也证明,日本在技术规格方面不仅在生产数量上领先,技术水平也走在了前列。
八九十年代,正是日本性能车的黄金时期。比如丰田AE86、本田NSX、日产GT-R R32这些经典车型,到现在还是让不少车迷念念不忘,聊起它们都热烈得很。
这些车背后的推手,正是日本厂商对发动机性能以及可靠性追求到极致的精神。
他们在柴油机方面也没闲着,持续创新燃烧室的结构、喷油系统以及电控模块,一点点把发动机的品质提升到国际舞台上去了。日本的发动机耐用到让全世界都得刮目相看。
可以明显看出,日本的发动机之所以厉害,不是倚仗某个技术突围,而是靠几十年来一直在技术积累、制造工艺和研发投入上不断坚持。他们是真心把发动机当成拿手绝活来钻研的。
那就得问了,既然别人都能搞定,我们啥时候才能搞得出来呢?
专家点出四大现实难题
以前呢,咱们国内一些车企和研究院确实花了不少心思,把日本的发动机买回来拆开研究,总共也弄了不少,算起来已经超百台了。可是,拆完之后,虽然能看懂结构,可就是做不出效果一样、性能相当的发动机。
后来,有专家总结出了四个大难题,这可不是啥玄妙的事情,而是真真切切的技术壁垒。发动机可不是乐高积木,不能靠拼拼凑凑就凑出个样子。
它的缸体、曲轴、凸轮轴这些关键零部件,加工得非常讲究,精度要求特别高,误差都得用微米来算。
要实现高精度加工,没有那种高级数控机床可不行,日本和德国这两个国家长期把持着这类设备的市场,就算是卖给咱们,最先进的型号也经常会被限制出口。没有优质的机床,要想搞定那些精密的零件,基本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日本的发动机不仅设计得挺巧妙,材料方面也占尽了优势。比如他们常用的高强度又轻盈的铝合金,以及一些特殊钢材,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还能保持稳定性。材料上的差异,确实对后续零件的制造和成型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日企在制造发动机的过程中,对质量的追求几乎到了极致的程度。每个零件的装配方式、扭矩的大小、甚至间隙的范围,都遵循着非常严格的规范和标准。
更加关键的是,他们大量采用融合工艺,也就是实现各个零件之间的无缝衔接,打造一个高度一体化的整体。
这套工艺的背后,藏着一整套成熟的质量管控体系,仅凭拆解是难以看出端倪的。而且,许多精密部件一旦拆开,就容易受到损伤,要做到原样还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申请了许多专利,从燃烧室的设计到喷油嘴的结构,甚至一颗特殊铆钉都能成为注册对象。
截止到2023年,他们在发动机领域的专利总数已超过7万个,把核心技术都掌握得牢牢的,所以说“拆了百台也摸不出”也真不是说着玩的。
这并不是因为咱们工程师不够聪明,而是在缺少完整的技术体系和产业基础的支撑下,某些路走起来确实挺不容易的。
其实仿制一直都不是最终目标,真正追求的是超越。中国的发动机也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节奏。
换道超车
可能许多人都没发现,我们在传统燃油发动机这一块虽然挺拼,但其实并只锁定在一条路上。尤其是在新能源车潮汹涌而来的时候,中国车企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的速度。
从2015年开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九年稳居世界第一,现如今,全球一半的电动车在中国街头驰骋。电池、电机和电控这套“新三电”系统,我们已经逐渐掌握了自主可控的技术,甚至还将技术输出到海外市场里。
你可能会好奇,传统发动机是不是被淘汰了?其实没那么简单。现在,混合动力车还占据主要位置,发动机作为增程器或者直接驱动的核心部分,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品牌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展,甚至在某些方面有了突破。广汽集团在2024年4月公布,他们的新一代发动机热效率已经突破46%,单缸机的效率更是达到了52.5%,已经处于全球领先的行列。
他们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主要靠稀薄燃烧和湍流射流点火这两项技术。这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效果很直观,最主要的就是让汽油燃烧得更充分、更彻底一些,这样一来,油耗可以降低,排放也更环保。
到2024年5月,日本川崎重工开始从中国采购奇瑞的发动机,这也显示出日本企业逐渐转向采购中国制造的产品。
其实,这份合作早在2013年就拉开了序幕,奇瑞早在十年前就把发动机销往美国、日本等地。到现在为止,奇瑞的发动机已经出口到了80多个国家,总数量超过120万台。
他们出口的SQR372型号,主要特点就是高效、省静音、油耗低,甚至还能跑70到80万公里不用大修,这些参数,正好是当年日本企业最拿手的。
奇瑞的另一款明星引擎,4J16,不只是在国内率先达到国六排放标准的直喷发动机,还采用了缸内直喷、可变气门等一流技术,真正实现了从追赶到并列的跨越。
着其背后反映了中国制造整体水平的提升,数字化工厂的普及速度越来越快,工艺质量控制体系也逐步完善,研发人员逐渐掌握了底层原理,这些都在稳步推进着行业的发展。
我们走了好几十年,从模仿到自主研发,从引进到自主输出,虽然速度有点慢,但走得挺扎实。
回头想想,那几年拆百台发动机都没能模仿成功的事情,其实也不能说完全是坏事。这让我们更加明白,真正的高端制造不可能靠拆出来,核心技术得靠自己不断研发、积累和改进。
日本发动机的厉害,主要是因为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精密加工、材料创新和品质管理。而中国的汽车工业,特别是发动机这块,正慢慢走出模仿者的影子。
在传统燃油发动机技术上,我们保持稳扎稳打的推进步伐,而在新能源领域就更是轻松实现了超越。如今,全球超过一半的新能源汽车都在中国的市场上奔跑,这份成绩单,真让人挺有底气的。
将来啊,或许不再非得死盯着能不能仿制日本的发动机这回事。毕竟咱中国的汽车工业,正用自己的一套在编写新的技术篇章,虽然起步比别人晚了点,但现如今脚步稳当,前景看好,别说未来不值得期待。
主要信源
为什么日本的发动机那么难学会仿?咱们国内的专家们拆了上百台汽车后,发现有四个主要差距,挺有意思的。就拿广汽的一款发动机来说,热效率已经突破了46%,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准。此外,日本还大量采购奇瑞的发动机,背后原因也是值得深思的。而在2022年3月20日,《拆了上百台日系发动机,国产车为何仿制不出来?原因主要有四点》的报道也提到了这个话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