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伙计们,用车社又来跟大家摆龙门阵了!
今天咱们不聊那些花里胡哨的配置,也不谈百公里加速几秒的肾上腺素,而是要深挖一个,能让所有汽车从业者都脊背发凉的“未来隐忧”!
最近一系列动向,真让我这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司机,都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风暴前奏”!
您每天通勤,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窘境:眼看就要迟到,心急火燎地赶到目的地,结果呢?
那辆爱车,还得您亲自伺候,在拥挤的停车场里寻觅一个栖身之处?
这样的折腾,恐怕比叫个网约车还要耗费心力吧!
停车难,这简直是现代都市人的“心头大患”,是不是?
然而,就在我们还在为区区一个车位而焦头烂额时,大洋彼岸的特斯拉,最近却悄无声息地扔出了一枚“重磅炸弹”!
它那引以为傲的智能驾驶系统,最近迎来了新一轮的迭代升级——从v14版本到v14.2,这速度,简直比我换个手机壳还要快上几分!
新版本里,一个名为“目的地自主停泊”的功能横空出世。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玄乎?
简单来说,就是当你抵达目的地,比如公司楼下或者商场门口,如果你急着冲上楼办事,大可不必再亲自驾车寻找泊位。
您只需潇洒地推开车门,留下您的“铁搭档”,它便能像一个训练有素的管家,自主完成后续的停车任务!
它可以选择路边下客,自行停靠在街边,亦或驶入私家车道,甚至灵活穿梭于停车场、复杂的停车楼之中!
初闻此功能,笔者的下巴差点没掉下来!
这不正是科幻电影里才有的场景吗?
先前,特斯拉也推出过“智能召唤”,您站在原地,车辆能自行驶来。
但说实话,那功能有时表现得并不尽如人意,其可靠性,想必大家心里都有杆秤。
可如今这个“下车即走”的功能,直接就把停车这件耗神费力的琐事,从您的日程表上彻底抹去了!
特斯拉的掌门人埃隆·马斯克,也难掩兴奋之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段视频。
画面中,一辆特斯拉在美国某大型超市的停车场里,自行寻找车位,那动作行云流水,精准顺畅,比我这开了几十年的老司机倒车入库还要利索几分!
马斯克更是放出豪言,未来您购物完毕,无需再费力穿梭于停车场寻觅爱车,只需手机轻轻一点,您的座驾便能自动驶来,停在您面前,恭候您的登车!
各位朋友,请别把这仅仅看作一个“小小的功能创新”!
依笔者所见,特斯拉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升级,其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战略意图,一个足以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宏大蓝图”!
它压根儿就没打算在L3级自动驾驶这个“半吊子”阶段停留,其矛头直指L4级Robotaxi——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一旦这个模式成功落地,它将彻底颠覆现有的出行服务生态,成为未来交通领域的绝对主宰!
所以啊,这事儿,咱们中国的汽车制造商们,真得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来,赶紧行动,不然,可真要被时代的洪流甩在身后,连人家的车尾灯都看不见了!
那么,为何笔者如此笃定,特斯拉此举是在为“无人出行服务”铺路呢?
试想,一个成熟的Robotaxi服务,绝非仅限于高速公路上的直线行驶。
它必须能够自如穿梭于我们的小区、机场、写字楼等各类复杂场景,将乘客精准送达目的地后,自主寻找泊位,或者等待下一个订单。
如果这辆Robotaxi同时也是私家车,它在完成载客任务后,还得能自动返回车主身边,比如回到车主公司的停车场,或者家门口的专属车位。
如此一来,特斯拉当前让车辆反复练习各种“下客”与“自主泊车”的场景,其深层用意,不正是为了未来让它们能够独立“赚钱”做准备吗?
这步棋,高明!
再者,从特斯拉近期的表现来看,它似乎已经下定决心,要彻底告别传统的升级路径。
它可能不会再按部就班地从L2级驾驶辅助,一步步迈向L3级的“条件自动驾驶”,再到L4级的“高度自动驾驶”,最终才实现Robotaxi的运营。
它的目标,已然清晰可见:直接从L2级,跨越L3,实现L4级的跃迁!
这份果敢与魄力,着实令人侧目!
这里头, L3级自动驾驶,依笔者看来,更像是一条铺满荆棘的歧路,极有可能将车厂引入一个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困境。
为何如此说?
L3级的核心定义是:在系统接管驾驶时,驾驶员可以“手离方向盘、眼离路面”,甚至可以刷刷手机、看看剧。
听起来很美好,对不对?
但核心问题在于,一旦系统判断自身无法处理当前路况,需要驾驶员介入时,您必须能够及时、有效地接管车辆控制!
我的天,这可就麻烦大了!
设想一下,连L3级自动驾驶系统都无法应对的情况,那往往是极其紧急、高度复杂的突发状况,稍有不慎,便可能酿成严重事故。
此时,事故责任的归属,又该如何界定?
举个例子,系统提前10秒发出了警报,可您正沉浸在剧情之中,全神贯注于手机屏幕,直到最后一刻才猛然惊醒,手忙脚乱地去接管。
结果,事故依然发生了!
那么,这责任,究竟是该归咎于特斯拉系统预警不及时?
还是该由您这位反应迟钝的驾驶员承担?
如果责任最终划归车企,那特斯拉可就面临灭顶之灾!
它目前年销量接近200万辆,一旦承认技术存在缺陷,将面临天文数字般的赔偿风险!
更糟糕的是,它会被贴上“L3不可靠”的标签,品牌声誉将一落千丈,甚至可能因此丧失L3级的运营资格。
这样的代价,任何一家车企都无法承受!
可如果责任划归给了用户呢?
特斯拉固然可以规避赔偿,但L3级自动驾驶的商业价值,也将瞬间归零!
您想想,我投入巨资购买的“自动驾驶”功能,结果出了事还得我自己来背锅,那这玩意儿还有何意义?
用户必然会怨声载道,认为车企在推卸责任,谁还会为这种“不能真正解放驾驶员”的功能买单呢?
所以,您现在就能理解,为何诸如奔驰等车企,在推出L3系统时,会附加如此之多的严苛使用条件,例如时速不得超过64公里,光线必须充足,天气状况良好…
…
这些限制,简直比我妻子要求我整理书房还要细致!
其深层原因,无非是规避潜在的责任风险,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更关键的是,L3级自动驾驶系统,对于Robotaxi业务而言,根本就是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
Robotaxi之所以能够成立,其核心优势就在于能够大幅削减司机的运营成本!
可L3呢?
它依然要求有一位持有驾照的驾驶员正襟危坐,随时待命接管。
既然无法节省人工成本,那L3在商业模式上,便毫无实际意义可言!
为此,各位正在自动驾驶领域奋力求索的汽车制造商们,用车社在此郑重发出警示:L3级自动驾驶,绝非通往未来的坦途,它更像是一个无底的深渊,根本无法作为升级到L4级的跳板!
这条路,行不通!
如此一来,我们便能清晰地洞察特斯拉的战略意图。
它接下来的重点,并非去苦苦争取L3级自动驾驶的审批,而是在一个又一个城市,全力以赴地扩张其Robotaxi服务版图!
当它的无人出行服务能够在全美范围内自由驰骋时,嘿,那它就相当于直接跳过了L3,拿到了L4级的“入场券”!
当然,目前特斯拉在加州湾区推行的Robotaxi试点项目,为了符合当地法规,车内依然需要配备一位“安全员”,全程监控智能驾驶系统的运行。
说白了,眼下它还属于“有人驾驶的出租车”范畴。
但特斯拉的终极目标非常明确,它希望在运行一段时间后,能够获得像Waymo和Zoox已经拥有的“全无人自动驾驶部署许可证”,从而彻底摆脱那位昂贵的“安全员”(或者称之为“测试人员”)!
不仅如此,特斯拉近期还在纽约大举招聘Robotaxi服务的测试人员!
这表明,它正在积极筹备,准备啃下纽约这座交通极其复杂的“硬骨头”!
要知道,纽约那盘根错节的街道,那川流不息的人潮,能在那里实现无人驾驶运营,那才真是“真功夫”!
马斯克在今年7月的财报会议上,更是语出惊人,宣称特斯拉的Robotaxi服务,未来有望覆盖美国一半的人口!
当然,他补充了一句,是在监管允许的前提下。
这就像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特斯拉的这份长远规划与执行力,着实令人深思!
可说到这里,笔者真正想要强调的,是特斯拉在Robotaxi领域这种激进的布局方式,咱们中国的汽车制造商们,真的,真的,需要高度警惕并认真对待!
因为,Robotaxi这个未来产业的主导权,原本就应该由咱们国内的车企自己掌握啊!
审视当下,国内许多车企,依然将重心放在车辆的销售上,把自动驾驶技术,仅仅视作一个“产品卖点”来宣传。
部分国产品牌的汽车,也具备自动泊车、自动接驾等功能,听起来确实颇具科技感。
可他们中的许多人,压根儿就没意识到,汽车产业的真正未来,在于实现L4级自动驾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一个广泛的交通出行服务生态!
这才是电动车时代,真正的“最终胜利者”!
我们前面已经深入分析过,要实现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从L3到L4这条路,根本就是一条死胡同!
因此,汽车制造商们必须将布局Robotaxi业务,提升到决定自身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去对待!
您看看现在中国的汽车市场,简直就是一片“血海”,无谓的同质化竞争激烈得令人咋舌!
今天您家车宣称续航600公里,明天我便敢推出700公里!
您家车百公里加速5秒,我立马整出个4.5秒!
甚至为了缓解所谓的“续航焦虑”,增程式的车型,也硬生生给塞进几百公里纯电续航的大电池!
可这些,归根结底,都只是在“战术层面”上的消耗战!
这种竞争,极其危险!
因为它根本没有触及到“出行服务化”这个真正的大趋势!
放眼望去,竟没有一家中国车企,真正下定决心,去全力攻克L4级的自动驾驶!
即便有些车企,坐拥庞大的销量,或者手握所谓的“领先自动驾驶技术”,却依然觉得Robotaxi与自己无关,根本没有意识到,Robotaxi,才是车企通往L4的唯一康庄大道!
更令人感到忧虑的是,如今特斯拉已经将这份“答卷”摆在了我们面前,明确指出了方向,可咱们中国的车企,居然还没有一家真正跟进布局Robotaxi的!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典型的“战略短视”!
这种短视,最终将让我们失去下一波产业革命的主导权!
所以,各位朋友,眼下,最大的风险,就是“坐以待毙”!
因为,特斯拉留给咱们中国车企的“窗口期”,真的,真的不多了!
要知道,一旦特斯拉的Robotaxi业务,得到了美国监管部门的全面认可,那它就会像决堤的洪水,迅速而广泛地铺开,随后通过庞大的车队规模、海量的用户数据和领先的技术壁垒,形成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到那时,其他车企再想迎头赶上,那可就难于登天了!
我们可不能再傻傻地作壁上观了,这可不是看热闹的时候,这是关系到未来发展的大事啊!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聊到这儿。
用车社,咱们下次再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