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款设计过度的汽车和五款价格过高的垃圾车

五款设计过度的汽车和五款价格过高的垃圾车-有驾

在汽车设计与工程领域,辉煌与荒诞、精湛工艺与虚伪之间,存在着一线之隔。现代汽车市场充斥着琳琅满目的选择——从尖端的电动超级跑车到粗犷的越野猛兽,从豪华的陆地游艇到赛道调校的超级轿车。

在四轮金属和碳纤维汽车的海洋里,“价值”一词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它不再仅仅关乎马力或内饰舒适度,而是关乎你花的钱真正买到了一辆什么样的车。因为有些车的精妙工程和精准的设计会让你惊叹不已,而有些车却会让你疑惑:“为什么有人要花这么多钱买这样的车?”

一方面是那些过度设计的奇迹——汽车制作如此精良,精密程度令人难以置信,以至于制造商的生产成本往往高于销售利润。这些汽车是由热情而非财务部门打造的。它们是机械交响乐,每个部件都经过精心调校,不仅为了功能,更是为了提升整体驾驶体验。

这些汽车不仅性能卓越,更能激发人们的灵感。它们证明了,当工程学摆脱了精打细算的束缚,就能创造出超越单纯交通工具的机器。它们或许并非总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但它们在车迷心中和收藏家的墙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然而,另一方面,那些价格虚高的“伪君子”——挂着高端标签,厂商建议零售价虚高,大肆宣扬豪华或性能……但却无法兑现任何与其承诺相符的东西。这些车把品牌误认为是工程设计,把肤浅的科技噱头当成实质。

它们通常基于共享平台,可靠性问题频发,而且感觉像是市场部门为了追逐潮流而设计的,而不是工程师追求卓越的成果。说它们令人失望也算客气了——它们体现了风格而非实质。它们就像穿着萨维尔街西装的快时尚,堪称汽车界的典范。

本文旨在突出这一范畴的两端。我们将颂扬五款彰显过度工程之道的汽车——它们超越了必要的极限,纯粹是为了激情、性能或完美。

这些车不仅仅是好车,它们更是滚动的案例,展现了对细节的深入、执着如何成就卓越。它们或许稀有、昂贵,甚至小众,但它们的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引擎盖下、底盘上,或是车厢里。

相反,我们要指出五款只顾炒作、缺乏诚意的汽车——它们挂着高端标签却不值一提,价格高昂,性能却很差。无论它们是设计缺陷、用途不匹配,还是仅仅因为过于自信于自身的吸引力,这些车型都为那些将价格与质量等同起来的消费者敲响了警钟。

所以,系好安全带——我们将深入探讨现代汽车设计的精彩之处和粗制滥造之处。一份清单会让你如梦似幻。另一份清单会让你叹为观止。

五部设计过度的杰作

五款设计过度的汽车和五款价格过高的垃圾车-有驾

1.雷克萨斯LFA

雷克萨斯 LFA 大胆地证明了,当一家制造商解除其工程团队的财务束缚,并说“为我们打造一款杰作”时,会发生什么。这款车的开发始于 21 世纪初,当时以静音豪华轿车和保守混合动力车而闻名的雷克萨斯公司,开始打造一款超级跑车。

这不仅仅是一辆速度飞快的汽车,更是一辆彻底颠覆品牌认知的汽车。接下来,我们经历了近十年的潜心研发,三次概念车的全面修改,以及总计500辆的量产——每一辆都由手工打造,精心组装,注定会立即成为经典。

LFA 的核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动机之一:一台 4.8 升自然吸气 V10 发动机,从怠速加速到 9,000 RPM 只需不到一秒。这款发动机由 LFA 与雅马哈(包括其乐器部门)合作打造,不仅音质出色,更拥有歌剧般的音效。

工程师们对每根管子和共鸣腔都进行了调校,力求发出尖锐的金属渐强声,在路上独一无二。发动机的响应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雷克萨斯不得不开发数字转速表,因为传统的指针无法跟上。这台发动机不仅追求动力,更追求极致的驾乘感受,而这正是整辆车的精髓所在。

就连底盘也体现了过度设计的精髓。在开发过程中,雷克萨斯放弃了最初的铝制设计,转而采用自主研发的碳纤维增强聚合物 (CFRP) 单体壳——这是一种罕见且昂贵的材料选择,尤其是在当时。

雷克萨斯并未将碳纤维工作外包,而是自行制造了织机来编织纤维,并从零开始研发制造工艺。最终,LFA 的底盘比铝制底盘更轻、更坚固,赋予了 LFA 近乎完美的重量分布和平衡感,而这种平衡感是其他前置引擎汽车难以复制的。

每一个元素——从发动机在前轴后方的位置到主动后翼——都不是为了外观,而是为了性能的和谐。

LFA 的座舱设计并没有遵循超级跑车的极简主义或浮夸风格。相反,它营造出一种高科技的氛围,以驾驶者为中心的操控系统和触感舒适耐用的材质交相辉映。雷克萨斯无意抄袭法拉利或兰博基尼;他们正在打造一款独具日本特色的车型。

数字仪表盘堪称艺术品,座椅位置经过激光调校,以保持重心对齐,每个按钮都配备了精确到克的阻力反馈。尽管如此,这辆车仍然可用,提供了日常驾驶性能——这在当时大多数奇特的车型中是闻所未闻的。

雷克萨斯 LFA 不仅仅是过度设计——它是一封情书,讲述了当成本被忽略而注重工艺、灵魂和技术纯度时,汽车可以变成什么样子。

它没能为雷克萨斯带来利润,但它所树立的标杆至今仍在汽车界引起共鸣。很少有汽车能像它一样,在疯狂与优雅之间取得平衡,正因如此,它至今仍是卓越工程的标杆。

五款设计过度的汽车和五款价格过高的垃圾车-有驾

2.梅赛德斯·奔驰S级(W140)

梅赛德斯-奔驰 W140 S 级轿车诞生于德国豪华汽车巨头奔驰对其工程设计信心——或许也包括傲慢——达到顶峰的时代。W140 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发,并于 1991 年上市,因其坚固的结构和令人生畏的外观,在内部被昵称为“Der Tank”(坦克)。

据报道,这款车的开发成本超过10亿美元(以20世纪80年代的美元计算,甚至更低),它并非一款专为电子表格设计的汽车。它的目标是成为无可争议的公路之王,成为梅赛德斯相信自己能够超越世界的移动纪念碑。

从踏入W140的那一刻起,它的厚重感便触手可及。车门关上时发出如同穹顶般沉闷的“砰”的一声,这种感觉如此经典,甚至在如今现代豪华车的评论中仍被提及。但这并非仅仅为了营造戏剧效果——该车采用了双层夹层玻璃,以提供更好的隔热、隔音和安全性。

隔音效果非常先进,即使是车内轻声细语,也能让人感觉亲切清晰。电动软关闭车门和后备箱并非噱头,而是更宏大理念的一部分:打造舒适体验,让用户无需付出不必要的努力。

W140 引入了一系列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创新:刹车辅助系统、电子稳定控制系统、从后备箱弹出的后驻车导杆,以及用于优化驾乘体验的自动调平悬架系统。就连侧视镜等细节也经过了过度设计。

它们不仅自动折叠,还具有与座椅调节相关的记忆功能。加热和通风系统拥有独立的气候分区、冗余系统以及根据日照方向进行调节的传感器。当其他车型仍在使用线控式 HVAC 滑块时,W140 已经通过数字气候算法计算气流。

引擎盖下,这一系列车型应有尽有,从顺滑的直列六缸发动机到传奇的M120 6.0升V12发动机——这款发动机运转流畅,如同电动机般顺滑。变速箱和传动系统经过调校,换挡顺畅,安静无比,底盘则能像劳斯莱斯一样,轻松应对坑洼路面和破损路面。

它重达两吨多,很重,但驾驶起来却优雅而沉稳。梅赛德斯的工程师们并非想打造一辆能与竞争对手匹敌的汽车,而是想打造世界上最好的汽车,不计成本。

几十年过去了,W140 依然像一座车轮上的堡垒。它经久不衰,并非因为怀旧,而是因为它的工程设计确实超越了时代。

在当今这个充斥着计划报废和徽章工程的世界里,W140 仍然是工程师们不受任何妥协地进行创造时所取得成果的光辉典范——其成果无一不是非凡的。

五款设计过度的汽车和五款价格过高的垃圾车-有驾

3.本田NSX(第一代)

1990年推出的第一代本田NSX不仅仅是一辆汽车,更是对超级跑车理念的一次重新定义。当时,高性能汽车市场被那些脾气暴躁的欧洲进口车所主导,这些车维护成本高昂,驾驶体验难以预测,而且日常实用性也常常受到影响。

本田,一个以可靠性和理性著称的品牌,进入了这样的世界。它的目标不仅仅是与法拉利和保时捷竞争,而是超越它们。而它并非凭借蛮力,而是凭借精准、清晰的目标,以及高性能汽车史上最周到的工程设计。

NSX 的卓越之处主要在于其全铝结构。它是历史上首款采用全铝单体壳和车身面板的量产车型,与传统的钢制底盘相比,重量减轻了近 200 公斤。这种大胆的材料选择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成本高昂、制造难度高、维修复杂。

但它确实取得了成果:整备质量低于1400公斤,扭转刚度出色,操控性能堪比马拉内罗或斯图加特的任何车型。本田的工程师甚至与航空航天专家合作,完善了铝制组件所需的焊接技术——这才是我们所说的深度。

NSX 的 3.0 升 V6 发动机配备了 VTEC(可变气门正时和升程电子控制)技术,虽然在当时并非动力最强劲的发动机,但却是最先进的发动机之一。它的转速高达 8000 RPM,油门响应迅速,而且性能极其可靠,车主们通常行驶超过 20 万英里(约 32 万公里),几乎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其内部采用了钛合金连杆(又一项开创性的创新)和锻造曲轴——这些赛车级部件被用在了一辆可以像思域一样日常驾驶的车上。这不仅仅是为了赛道,更是为了生活。

这款车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堪称人性化设计的典范。本田工程师研究了F-16战斗机的驾驶舱,以确定最佳视野,最终设计出了低矮的仪表板和超薄的A柱,这些设计均通过铬钼钢加固实现。

座椅位置、踏板位置和视线都经过精心调校,营造出量身定制的驾驶体验。车内的一切——从离合器的重量到变速杆的质感——都旨在让驾驶者感到与驾驶融为一体,而不会感到不知所措。

最后的点睛之笔?一级方程式传奇人物埃尔顿·塞纳参与了底盘研发。本田在研发的最后阶段邀请了塞纳,他的反馈直接促成了底盘刚度提升50%。他的影响赋予了NSX所需的优势——那种难以量化的锋芒,正是这种锋芒将好车与卓越车区分开来。

最终,NSX 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奇迹;它是一台极具个性化的机器——它尊重驾驶者,同时又打破了超级跑车的固有标准。过度设计?绝对如此。但一切都恰到好处。

五款设计过度的汽车和五款价格过高的垃圾车-有驾

4.布加迪威龙

布加迪威龙不仅仅是过度设计——它本身就是过度设计的定义。21世纪初,大众集团委托威龙打造世界上速度最快、最先进的量产车,而这款车的设计理念从来就不合理。

但事实并非如此。它只是一个亏本销售的噱头,一个烧钱的噱头项目。但最终诞生的却是一辆拥有1001马力、四涡轮增压、搭载W16发动机的超级跑车,它打破了物理学、热力学和逻辑学的界限。它堪称工程界的登月计划——一辆所有部件都必须重新发明的汽车,因为之前从未有过类似的车型。

先从发动机说起。8.0升W16发动机不仅动力强劲,更是机械性能上的奇葩。它实际上是两台窄角V8发动机以W型结构融合,使用四个涡轮增压器,在量产车型中提供前所未有的动力。但产生如此强劲的动力只是问题的一半——控制热量才是真正的挑战。

为了保持发动机冷却,威龙使用了十个散热器,包括发动机、变速箱、差速器、中冷器甚至座舱的专用装置。这些部件并非现成的,而是专门针对威龙的气流动力学和冷却需求而设计的。

变速箱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这款双离合七速变速箱必须能够承受超过1200牛米的扭矩,并且依然能够优雅地换挡。这是有史以来为量产车开发的最复杂、最昂贵的变速箱之一。

然而,它却运行顺畅——以毫秒级的精度将动力传输至四个车轮,让一辆两吨重的豪华轿车在2.5秒内就能从0加速到60英里/小时。为了在如此严苛的条件下正常运转,全轮驱动系统、刹车和稳定控制系统必须重新校准,甚至经常需要完全重新设计。

但威龙真正令人惊叹的是它的实用性。与许多驾驶不适、繁琐或只适合赛道的超级跑车不同,威龙驾驶起来平顺、沉稳,甚至可以说是奢华。

城市速度下的驾乘体验更像宾利,而非赛车。内饰采用手工缝制的真皮、抛光铝材以及完美的减震控制。从底盘的钛合金螺栓,到可根据速度、角度和温度进行调节的主动空气动力学元件,对细节的关注近乎痴迷。

据报道,布加迪每售出一辆威龙都会亏损数百万美元,但他们仍在继续生产——并非为了盈利,而是为了展示它的可能性。这款车体现了不妥协的工程精神,物理学让位于雄心壮志,每一个部件都服务于更高的目标。威龙并非为价格而生,甚至并非为了实用。它是为了成为传奇而生——而它也确实成为了传奇。

五款设计过度的汽车和五款价格过高的垃圾车-有驾

5.保时捷911(992代)

保时捷911 堪比汽车领域的精密仪器——经过数十年的精雕细琢,从未改头换面,始终保持锋芒毕露。而到了 992 代,保时捷不仅仅是精益求精,他们更进一步,打造了更完美的驾乘体验。

这款车诞生于赛车运动的霸主地位、日耳曼严谨的作风以及对机械革新的不懈追求。虽然有些品牌追求炫技或新奇,但 992 却代表了保时捷的宣言:完美并非源于颠覆,而是源于对细节的执着。

乍一看,992 看起来很熟悉——这是设计使然。车身轮廓依然保留了后置发动机的根基,但其内部几乎一切都是全新的。

机箱采用铝和高强度钢混合材质,旨在提升刚性,同时又不增加不必要的重量。每个面板间隙、空气动力学通道和气流管道都经过精心设计,精确到几分之一毫米,以实现最佳性能和散热效果。

甚至连尾翼都配备了可根据速度和制动进行动态调整的主动部件,所有这些都由保时捷的专有算法控制,模仿专业驾驶员在转弯时的操作。

座舱内部堪称现代奢华与性能的典范。模拟转速表位于车头正中央,两侧是高分辨率数字显示屏,既体现了传统,又不失现代感。选材考究,却又不失实用:触感处采用真皮,关键部位采用金属材质,抓地力强的部位则采用Alcantara面料。

按键和开关阻力适中,既稳固又精准。没有多余的动作,也没有花哨的噱头。没错,它很简洁——但却是最令人满意的方式。

驾驶992,正是其精湛工程设计的真正闪光点。在Turbo S或GT3等车型中,车辆不仅能响应,还能预判。后桥转向系统帮助车辆像中置发动机一样旋转。保时捷主动悬挂管理系统(PASM)可在几毫秒内根据路况持续调整阻尼。

八速PDK变速箱换挡速度快如眨眼,但在普通模式下却拥有豪华巡航车般的平顺性。就连刹车——高配车型配备的是巨大的碳陶瓷刹车盘——也提供了近乎疯狂的制动力,油门反馈也调校得恰到好处。

992 的非凡之处,并非在于它速度快(它的确如此),也并非在于它外观漂亮(主观上确实如此),而是在于它永不停止思考。它体现了最纯粹的工程设计——层次丰富、深思熟虑、精益求精。

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没有浮夸或炫耀——只有性能、逻辑和深度。在这个充斥着喧闹、过度炒作的机器的世界里,保时捷992 依然保持着低调的辉煌——这种过度工程低声说着“我们考虑了一切”,然后在你每次驾驶时都得到证实。

5 价格过高的垃圾

五款设计过度的汽车和五款价格过高的垃圾车-有驾

1. 玛莎拉蒂 Ghibli(最近几代)

很少有车能比玛莎拉蒂Ghibli更能体现感知豪华与实际品质之间的差距。乍一看,这款车拥有意大利尊贵的所有标志——传承赛车传统的三叉戟徽章、令人心动的外观造型,以及稳居高端豪华车市场的价格标签。

但在这诱人的外表下隐藏着令人深感失望的真相:Ghibli 只不过是一辆穿着定制西装的克莱斯勒 300,要求买家支付比其真正价值高出数万美元的价格。

Ghibli 的平台名为“Giorgio”,与 FCA 旗下主流美国品牌共享大量零部件——这一决定旨在降低成本并加快研发速度。然而,这导致这款车虽然外观漂亮,却缺乏其德国竞争对手所具备的精致、精准和连贯性。

打开车门,映入眼帘的是熟悉的塑料开关、老旧的信息娱乐系统,以及一些与售价高达8万美元的车型格格不入的材料。基于Uconnect的触摸屏界面虽然实用,但却是直接借鉴了道奇的产品。虽然功能齐全,但它与玛莎拉蒂承诺给买家的高端体验相冲突。

性能也弥补不了驾驶体验的不足。虽然双涡轮增压V6发动机(与法拉利联合研发)的轰鸣声悦耳动听,但动力输出却乏善可陈,变速箱迟缓,乘坐舒适度也充其量只能算是中等。

这款车试图将自己定位为宝马5系或奔驰E级的运动型替代车型,但却缺乏足够的转向手感、过弯信心以及成熟的动力系统来支撑其定位。最终,它沦为一种半吊子的运动感和不完整的豪华感的混合体,在这两方面都未能出彩。

最糟糕的是,Ghibli 的可靠性记录不佳,常见问题包括电子故障、发动机和传动系统故障等。玛莎拉蒂的售后服务历来不够完善,无法支撑高端车主的体验。总而言之,Ghibli 是一款完全依赖品牌声望、缺乏实质支撑的汽车。

它要求你为追求意大利式的奢华而付出高昂的价格,但最终得到的只是一辆换了标的、身份认同感极差的普通轿车。它定价过高,并非因为它尝试过却失败了,而是因为它几乎根本就没尝试过。

五款设计过度的汽车和五款价格过高的垃圾车-有驾

2.特斯拉Model X

特斯拉Model X很可能是硅谷“最小可行产品”理念的典型代表,并将这种理念提升到了极致。Model X的高配车型售价高达六位数,而且经常被宣传为性能、科技和奢华的革命性融合,但它始终未能充分展现同级别车型应有的基本特质。

Model X 并没有提供精致、可靠和奢华的体验,而是一堆披着炒作和触摸屏伪装的未经打磨的想法。

让我们先从它最受热议的功能说起:鹰翼车门。理论上,它代表着创新和戏剧性。但在实际使用中,它却成了一场噩梦。鹰翼车门机械结构复杂,容易错位,操作缓慢,在狭窄空间或低矮天花板下经常无法打开——而这些恰恰是SUV车主最需要通行的环境。

多位车主报告了与车门相关的昂贵维修和软件故障,这引发了人们对特斯拉以炫耀的名义做出的实际权衡的质疑。

然后是内饰——极简到有点过头了。虽然有些买家喜欢这种简洁的美感,但很快就会发现材料质量欠佳。硬塑料、面板缝隙不一致以及整体的易碎感,都损害了它高昂的价格。

对于一款价格堪比宝马X7或路虎揽胜的车型来说,Model X给人的感觉却有些粗糙和未完成。即便是它那块乍一看令人印象深刻的巨大触摸屏,也缺乏安全、直观驾驶所需的触觉反馈和细微的触觉差异。此外,几乎所有功能都隐藏在子菜单中,导致用户体验更注重科技的浮华,而非人体工程学的卓越性。

纸面上的性能数据令人惊叹——Plaid车型0-60英里/小时加速时间不到3秒——但速度本身只是评价豪华SUV的一个狭隘标准。Model X操控笨拙,在不完美的路面上行驶时颠簸不平,而且质量控制也不稳定。

从面板错位到漏水,再到持续存在的软件漏洞,这款车常常让人感觉像是在进行永无止境的 Beta 测试。特斯拉的服务基础设施虽然在不断发展,但仍然过于有限,无法提供豪华车买家所期望的便利和关怀。

归根结底,Model X 是一款炒作驱动的工程产品——它押注消费者对科技的迷恋,以此来转移人们对制造质量缺陷和尚未解决的设计缺陷的注意力。虽然特斯拉的创新值得称赞,但 Model X 的溢价与其性能完全不符。它只是一个以豪华汽车为幌子的、价格过高的科研项目。

五款设计过度的汽车和五款价格过高的垃圾车-有驾

3.吉普大切诺基

当Jeep重新启用Grand Wagoneer车型时,人们对它寄予厚望。这本应开启美式豪华SUV的新纪元——一款大胆而充满爱国情怀的凯迪拉克凯雷德和梅赛德斯-奔驰GLS车型的有力竞争者。从纸面上看,Grand Wagoneer似乎已经蓄势待发:气势恢宏的车身、三排豪华真皮座椅、几乎所有表面都配备了屏幕,顶配车型的售价远超10万美元。

然而,一旦你踏入车内并驾驶它,你就会明显地发现,Grand Wagoneer 是一款执行不力的豪华车型——典型的把钱花在错误地方的案例。

最明显的失误之一在于底盘调校。虽然Grand Wagoneer拥有自适应空气悬架和多种驾驶模式,但其驾乘体验却乏善可陈。它在颠簸路面上摇晃,撞上坑洼,并且表现出一种飘忽不定、脱节的感觉,这在这个价位段简直令人无法接受。

转向过轻,反馈缺失,而且尽管尺寸庞大,却缺乏大型SUV应有的驾驭感和自信。Jeep似乎误解了豪华车买家的需求——他们想要的不仅仅是尺寸和科技,还有宁静、优雅和精致。

车内屏幕密布,某些配置甚至多达七块。驾驶员、前排乘客、后排娱乐系统,甚至暖通空调控制系统都配备了数字显示屏。这些屏幕数量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显得多余。用户界面感觉过于复杂,菜单层层嵌套,触摸响应也常常滞后。

虽然顶饰的材料表面上看起来很高档,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存在一些捷径——下部面板采用硬塑料,装饰件不合适,座椅乍一看很豪华,但在长途驾驶时缺乏人体工程学支撑。

即使对于一款全尺寸SUV来说,它的油耗也低得可怜。大型V8发动机耗油量惊人,效率低得惊人,而且几乎没有什么混合动力或电动车型。再加上Jeep出了名的可靠性不稳定和经销商服务参差不齐,它的拥有体验就显得不那么吸引人了。

在消费者对真正提供豪华和高性能的 SUV 有着广泛选择的市场中,Grand Wagoneer 感觉像是一次业余尝试——依靠怀旧和尺寸而不是实质和工程来捞钱。

Jeep试图一步登天,从粗犷的实用型车型一跃成为豪华车型的霸主,但最终却落得个尴尬的下场。Grand Wagoneer 并非旗舰车型,它给我们上了个教训:豪华车型不能仅仅依靠尺寸和屏幕来打造。而且,就其定价而言,它无疑是一个失败之作。

五款设计过度的汽车和五款价格过高的垃圾车-有驾

4.宝马iX

宝马iX的诞生,体现了传统汽车制造商试图通过大力投资技术来确保自身面向未来,但却重外观轻内涵的理念。iX 定位于旗舰级电动 SUV,拥有大胆的设计,承诺提供尖端配置,高端配置的价格高达六位数。

然而,尽管iX雄心勃勃,定价也颇高,但在执行力上却略显逊色。它未能提供该级别车型应有的精致度、性能和个性。从很多方面来看,它都是过度自信的产物——宝马认为品牌价值和创新口号足以证明其豪华电动汽车的合理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先从设计说起吧,它往好了说是引起争议,往坏了说是完全令人反感。宝马臭名昭著的超大双肾格栅在这里再次出现——讽刺的是,电动汽车不需要大型冷却进气口——而且它毫无功能性。取而代之的是,它内置了一个嵌入传感器的自修复塑料面板,这听起来很令人印象深刻,直到你意识到它增加了成本、复杂性和审美上的混乱。

车辆比例不合常规,高长比不协调,尾部造型也与宝马的设计传统格格不入。iX 虽然力求具有前瞻性,但最终却显得格格不入、缺乏精致,就像一辆提前投入生产的概念车。

车内,座舱设计既精彩纷呈,又令人困惑不已。回收和可持续材料的使用值得称赞,座椅也确实舒适。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问题:六边形方向盘感觉很花哨,iDrive 控制器操作流畅却常常违反直觉,一些基本功能被隐藏在层层菜单中。

宝马的极简主义风格自相矛盾——太多功能需要触摸屏交互,包括基本的空调和座椅控制。这并非进步,而是以现代化为幌子的用户体验倒退。而且,这项技术虽然应用广泛,却常常让人感觉不成熟。即使通过OTA更新,这款车仍然给人一种半成品的感觉。

性能方面,iX 的高配车型确实动力强劲,但却缺乏宝马一贯的运动感。它感觉沉重、麻木,而且远比它应有的冷漠,这对于一家以打造“终极驾驶机器”为荣的公司来说尤其令人失望。

续航里程尚可,但并非同级领先。充电基础设施虽然有所改进,但与特斯拉的生态系统相比仍有诸多不足。它还不错,但绝对算不上10万美元以上的好车。

iX 最终是一款售价与旗舰车型相当,却拥有 Beta 级自信的车型。它代表着一家试图在电动汽车领域站稳脚跟的制造商,却缺乏宝马赖以成名的清晰、优雅和驾驶灵魂。它当然是一款技术上的杰作,但并非一款整体性十足的豪华产品。就目前而言,iX 定价过高,承诺过高,交付却不足。

五款设计过度的汽车和五款价格过高的垃圾车-有驾

5.丰田陆地巡洋舰(J300系列)

丰田陆地巡洋舰( Land Cruiser)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防弹工程的象征——深受军队、非政府组织、越野爱好者和探险家的信赖。但随着J300系列的推出,丰田改变了策略,瞄准了更富裕、更都市化的市场,无意中牺牲了一些成就陆地巡洋舰传奇的品质。

在某些市场,尤其是在J300被定位为豪华旗舰SUV的市场,其价格飙升,经常超过9万美元。而以这样的价格,买家得到的却是一辆介于两者之间的车型:不再像以前那样坚固耐用,也不够豪华,无法与顶级竞争对手相媲美。

从机械方面来看,J300 进行了一些合理的升级。自然吸气 V8 发动机被更小、更高效的双涡轮增压 V6 发动机取代。理论上,这改善了排放、扭矩输出和效率。但在实际操作中,它带来了复杂性,并消除了陆地巡洋舰作为一款“万能车”的声誉——简洁性和可靠性。

丰田的纯粹主义者知道,更少的活动部件通常意味着更少的问题,而涡轮增压装置虽然很现代,但却增加了一层机械脆弱性,这与陆地巡洋舰的传统格格不入。

车内空间现在更像是一辆豪华SUV ,而非实用型SUV。这或许能让那些追求屏幕、真皮和舒适性的新买家感到满意,但这并不能证明它的价格合理。虽然用料有所升级,但与同价位的雷克萨斯、奔驰或路虎揽胜相比,仍然略逊一筹。

信息娱乐系统虽然终于有所改进,但在响应速度和集成度方面仍然感觉落后了一代。虽然丰田增加了驾驶辅助功能,但与更注重豪华配置的车型相比,其中许多功能感觉有些过于繁琐或不够精准。

真正的问题在于,J300 并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它过于复杂,成本高昂,无法在乡村或发展中市场(而陆地巡洋舰曾经在这些市场蓬勃发展)成为一款实用的车型。

但它的豪华程度和精致程度不足以在城市或郊区挑战真正的豪华SUV。结果就是,它试图取悦所有人,最终却无人问津。它仍然拥有出色的越野性能——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有多少花费六位数的买家真的会开着他们的陆地巡洋舰去攀岩呢?

为了追求现代化,J300 牺牲了成就其传奇的精髓。它的新方向既不经济,也缺乏目标导向。这带来了一场代价高昂的“车轮”身份危机,对许多老车迷来说,这让它沦为高价垃圾,而非值得骄傲的进化之作。

高端汽车的世界充满了令人信服的承诺:独家、豪华、性能、创新。但很多时候,这些承诺仅仅是承诺而已,缺乏实质性的内涵。

我们这份高价垃圾车清单里列出的这些车,虽然各有各的缺陷,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价格与价值脱节。无论是品牌宣传过高、技术炒作过度,还是人们总认为“花哨”就等于“品质”,这些车都未能达到人们对其价格标签所赋予的期望。

玛莎拉蒂Ghibli和吉普Grand Wagoneer这样的车型,象征着重形象轻品质的危险。Ghibli的外观和声音都像玛莎拉蒂,但制造工艺却像改头换面的道奇。Wagoneer则将豪华配置堆砌起来,却不懂得真正的精致意味着什么。

这些并非小失误,而是理念和执行力上的根本性失败。它们代表着品牌为了短期吸引力而牺牲了自身的传统,希望徽章能转移人们对其平庸本质的注意力。

与此同时,特斯拉Model X和宝马iX的出现表明,即使是技术领先者和标志性的性能品牌,如果创新仓促或与产品目标脱节,也会步履蹒跚。这两款车都承诺了未来,但往往感觉像是伪装成量产车型的原型车。它们在可靠性、可用性和品牌形象方面都存在问题——最糟糕的是,它们的定价却表明它们已经精通这三项功能。

还有陆地巡洋舰J300——这款车的价格飙升与其说是工程技术的卓越,不如说是战略方向的误判。陆地巡洋舰并非性能差,而是它不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当一辆汽车为了追逐潮流而失去灵魂时,无论怎样削减成本或增加屏幕,都无法挽回它的颓势。

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价格,而在于提供物有所值的体验。像雷克萨斯LFA或保时捷992这样设计过度的汽车,通过深思熟虑、精美制造和情感共鸣来提供这种体验。相比之下,价格过高的垃圾车只会给人一种价值的幻觉。在消费者日益精明的时代,幻觉就像一种正在迅速贬值的货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