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银河拆3部门管4品牌,高管兼职“破墙”。
这事儿乍一听像企业内部的人事任免,但背后藏着的,是吉利未来十年的野心。
就在最近,我们独家获悉,吉利银河营销事业群完成实质性架构重组——一个中台、两个事业部,横跨四个品牌:中国星、雷达、吉利银河、翼真。更关键的是,原吉利销售公司总经理范峻毅,如今身兼三职:银河营销总经理、银河品牌事业部总经理,还直管雷达与翼真。这不是简单的“多担点活”,而是一次打破部门墙的组织实验。
作为常年跑一线、试过上百款车的老编辑,我向来关注车企的“肌肉走向”。一个企业的组织架构,往往决定了它的产品节奏和市场反应速度。今天咱们不聊车,先聊聊“人”和“架构”——因为这直接影响你未来买到的车,是快一步,还是慢半拍。
一、为什么是“小中台、大前线”?
这次调整最核心的关键词,是“小中台、大前线”。
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把决策权下放,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中台只做支持性工作,比如数据、电商、商品企划;而真正的品牌、营销、渠道管理,全部交给两个事业部——中国星品牌营销事业部和银河品牌营销事业部。
这和比亚迪的路径恰恰相反。比亚迪今年在搞“大中台”,把腾势、方程豹的营销职能收归集团,目的是降本增效、统一标准。而吉利选择反向操作,显然是为了提升敏捷性。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银河品牌的区域经理,以前要层层上报到集团,等审批、等资源,可能黄花菜都凉了。现在,你直接向银河事业部汇报,预算、活动、促销策略都能快速拍板。市场变化快,反应就得更快。
我去年试驾银河E8时就发现,这款车的营销节奏明显比以往吉利车型更“新势力化”——发布会节奏紧凑,OTA更新频繁,用户社群运营活跃。现在回头看,这或许正是组织变革的前兆。
二、四个品牌,怎么管?
新架构下,吉利银河营销事业群实际管理四个品牌,但只设两个事业部,这本身就很有讲究。
中国星品牌营销事业部:管中国星(燃油主力)和雷达(新能源皮卡)。
银河品牌营销事业部:管吉利银河(新能源主力)和翼真(高端MPV,LEVC)。
注意,雷达和翼真这两个“非主流”品牌,并没有独立成部,而是被“嵌入”到两大主力品牌体系中。这种安排,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能让小众品牌借力主流渠道。
比如雷达RD6,作为一款新能源皮卡,销量虽不大,但用户粘性极强。它被放在中国星事业部,意味着可以共享吉利燃油车庞大的4S网络和服务体系。这对于三四线城市的用户来说,意味着售后更方便、维修更省心。
而翼真L380,这款对标埃尔法的高端纯电MPV,被划入银河事业部,显然是想借银河的新能源形象和用户运营经验。我在杭州试驾过L380,它的“空中头等舱”体验确实惊艳,但品牌认知度一直不高。现在归到银河体系,未来或许能在车展、发布会、用户活动中获得更多曝光。
更妙的是高管兼职机制。范峻毅一人直管雷达和翼真,等于在两个事业部之间架了一座“人肉桥梁”。这比发邮件、开协调会高效多了。组织效率的提升,往往不靠制度,而靠关键人物的连接力。
三、组织变革,最终是为了“一个吉利”
这次调整,其实是“一个吉利”战略的落地第一步。
今年5月,吉利宣布拟私有化极氪,将两家上市公司合并。表面看是资本操作,实则是为了解决“利益不一致”的老毛病。桂生悦说得直白:两个团队,两套激励,各自为政,协同难深。
比如,极氪的智能驾驶团队,其实源自吉利研究院,技术本是一家人。但因为公司独立,资源调配总要“谈条件”。现在合并后,技术可以打通,研发可以共用,避免重复造轮子。
而吉利银河作为“探路者”,先进行组织试点,等模式跑通,再复制到极氪领克营销事业群。这种“先内后外、先易后难”的策略,显得非常务实。
我有个在吉利经销商朋友,他告诉我:“以前卖博越的和卖极氪001的,根本不是一个考核体系,连培训都分开。”现在整合后,未来可能出现‘一店多品牌’的销售模式——你在一家店,既能看银河E5,也能试驾极氪X,甚至了解领克Z20。
这对消费者是好事:选择更多,比价更方便,服务更统一。
四、横向对比:谁的架构更高效?
我们来看看其他车企的组织模式。
比亚迪:强集团、弱品牌。所有品牌(王朝、海洋、腾势、方程豹、仰望)都受集团强力管控。好处是资源集中、成本低;坏处是灵活性差,品牌个性容易被抹平。
广汽埃安:相对独立,但背靠广汽集团,研发和供应链共享。类似当年的极氪,走“类新势力”路线。
吉利:现在走的是“分权+协同”路线。既保持品牌灵活性,又通过高管兼职、中台支持实现协同。有点像“联邦制”——各州有自治权,但中央掌握关键纽带。
哪种更好?没有标准答案。但对吉利这种多品牌、多技术路线的车企来说,“小中台、大前线”可能更适合复杂战场。
五、用户真实反馈:组织变革,影响到我了吗?
我采访了两位真实车主。
一位是银河L7车主李先生,他说:“去年提车时,4S店对混动政策解释不清,等了半个月才上牌。” 而最近他去咨询银河E5,销售对三电技术、补贴政策讲得头头是道,还主动帮他算电费和保养差价。“感觉专业多了。”
另一位是雷达RD6车主王女士,她在新疆做户外营地。她反馈:“以前售后要找专门的新能源网点,现在县城的吉利店也能修雷达,省了不少时间。”
这些细节变化,可能正是组织整合带来的“毛细血管级”改善。
六、未来展望:300万辆目标,靠什么实现?
吉利今年上调销量目标至300万辆,2030年目标更是要达到现在的1.6倍以上。这么大的盘子,靠单个品牌冲量是做不到的。
必须靠体系力:统一技术平台(如CMA、SEA)、共享三电资源、协同营销网络。
这次银河架构调整,就是体系力建设的第一步。未来的吉利,可能不再强调‘这是吉利的车’或‘那是极氪的车’,而是‘这是吉利体系的车’。
就像大众集团下的奥迪、保时捷,技术同源,品牌各异。
开放性问题:
你觉得,未来你会因为“品牌”买车,还是因为“技术平台”买车?
如果一家4S店同时卖吉利、领克、极氪,你会觉得方便,还是混乱?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问答环节:
Q:这次调整会影响现有车主的售后吗?
A:暂无信息显示会改变现有售后服务体系。但长期看,多品牌整合可能带来服务网络的优化,维修会更便捷。
Q:雷达和翼真会不会被边缘化?
A:恰恰相反。被纳入主流事业部,意味着获得更多资源支持。尤其是翼真,有望借助银河的新能源势能打开市场。
Q:极氪领克事业部什么时候调整?
A:据内部消息,方案仍在推演中,预计会在银河模式验证后跟进。变数仍多,我们持续关注。
幕后花絮:
写这篇稿子时,我特意去试驾了刚上市的银河E5。坐进车里,语音助手自动识别我是“媒体用户”,弹出专属欢迎语。这种细腻的用户运营,让我更加确信:吉利正在从“造车工厂”转向“用户运营公司”。而这一切,始于一场看不见的组织变革。
组织是骨架,产品是血肉,用户是灵魂。吉利这盘大棋,才刚刚落子。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