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好像就在不知不觉间,前两年在路上还随处可见的理想ONE,一下子就少了很多,甚至快要看不着了。
这车当年可不是一般的火,被称为“奶爸神车”,是咱们中国造车新势力里头一个,把一款车型卖出去超过二十万台的,那绝对是现象级的存在。
可如今,取而代之的是满大街跑的理想L7、L8、L9这些新面孔。
那么问题就来了,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理想ONE都去哪儿了?
更重要的是,那二十多万最早掏出真金白银,满怀信任支持理想汽车的车主们,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很多人发现,这些车主似乎都集体选择了沉默,这背后藏着的故事,说起来既现实得让人佩服,又残酷得让人心疼。
这事儿咱们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款车的更新换代,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速度的惊人,也反映出技术浪潮下,商业决策的果断与无情。
首先,我们得回到理想ONE诞生的那个年代,才能理解它为什么能成为“神车”。
在2019年那会儿,大家对电动车的最大顾虑是什么?
就是续航焦虑。
跑个长途就得提前规划好充电桩,生怕半路趴窝,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队的新闻更是让人头大。
就在这个当口,理想ONE带着一个叫“增程式”的技术方案登场了。
说白了,它就是在车里装了一个小型的汽油发动机,但这台发动机不直接开车,而是像个“充电宝”一样,在电池快没电的时候启动,烧油来发电,再用电来驱动车轮。
这么一来,续航焦虑瞬间就没了,既能享受电车安静平顺的驾驶感,又能像油车一样随时去加油站补充能量,长途旅行再也不用提心吊胆。
再加上它那个巨大无比的车身,能坐六个人,车里一排亮眼的大屏幕,科技感十足,完美击中了中国家庭用户的每一个需求点。
在当时,这套组合拳几乎没有对手,所以它能火起来,是市场最真实的选择。
然而,科技产品最怕的就是“原地踏步”,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的新能源市场,你稍微一停顿,就会被时代的浪潮甩在身后。
理想ONE曾经赖以成功的技术,很快就成了它发展的瓶颈。
第一个问题就出在那台1.2T的三缸增程器上。
当年这是创新,可市场和技术进步太快了。
大家慢慢发现,三缸发动机天生在运转平顺性和噪音抑制上就有短板。
虽然理想已经尽力做了优化,但在电量充足、纯电行驶时那种极致的安静环境下,一旦电量不足,发动机“嗷”地一声启动介入,那种感觉就像在听一场交响乐时,旁边突然有人开始大声讲电话,高级感瞬间就没了。
更关键的是,它的油耗表现并不理想。
很多车主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在电池没电的状态下,这台大家伙的百公里油耗能轻易达到8升、9升甚至更高。
这就有点尴尬了,很多人买它图的是节能,结果发现比不少同尺寸的燃油SUV还要费油,这让“电动车”的标签显得有些名不副实。
与此同时,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在飞速狂奔。
当理想ONE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功能上时,竞争对手们已经玩出了新花样。
小鹏汽车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推广不需要高精地图的城市导航辅助驾驶,华为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品牌,更是凭借着鸿蒙智能座舱和被很多人称为“遥遥领先”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迅速抢占了用户心智。
消费者的胃口被彻底养刁了,他们不再满足于“有”,而是要求“好用”和“领先”。
理想ONE的车机系统开始显得卡顿,自动泊车功能也时常让人捏把汗,在技术对决中,它逐渐从一个优等生,变成了那个有点跟不上趟的同学。
如果说技术落后是温水煮青蛙,那么理想汽车自己的产品战略调整,就是釜底抽薪,直接给了理想ONE一个“痛快”。
这出戏码,可以说是“我用我的新产品,革了我老产品的命”。
2022年,理想L系列横空出世,从L9到L8再到L7,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产品家族。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的改款,而是彻头彻尾的颠覆性升级。
就拿和理想ONE定位最接近的理想L8来说,它就像一个全方位加强版的“理想ONE 2.0”。
它换上了一台全新的1.5T四缸增程器,更安静、更省油、动力响应也更好;底盘用上了空气悬架,舒适性有了质的飞跃;车机系统用上了当时最顶级的芯片,流畅度和智能化程度不可同日而语;智能驾驶的硬件也预埋得更全面,为后续的升级留足了空间。
最关键的一点是,理想L8在产品力全方位碾压理想ONE的情况下,定价几乎和理想ONE保持在了同一水平。
这就好比你刚全价买了一部最新款的手机,结果下个月厂家就发布了一款性能翻倍、设计更新、体验更好的新型号,价格还跟你买的一样。
这种滋味,换谁都不好受。
理想汽车的决策也非常果断,L系列一发布,就立刻宣布理想ONE停产,并且为了清理库存,给出了高达数万元的终端优惠。
这一连串操作,直接导致理想ONE在二手车市场的保值率“雪崩”。
许多刚刚提车没几个月的车主,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爱车一夜之间就贬值了近十万。
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和资产损失,让他们除了沉默,还能说什么呢?
他们感觉自己用真金白银的支持,最终却成了理想品牌向上突破的“垫脚石”,被毫不留情地牺牲掉了。
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做出的这个决定,虽然对老车主来说很残酷,但从商业逻辑上讲却是无比正确的。
与其在一个已经落后的平台上缝缝补补,不如集中所有资源,用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全新平台去打赢未来的战争。
后来的市场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L系列车型销量节节攀升,帮助理想汽车成为了第一家月销量突破五万台的新势力车企,成功地将品牌形象和售价拉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那二十多万理想ONE车主复杂的感情。
所以,理想ONE的悄然退场,不是一个孤立事件。
它生动地诠释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内卷”程度有多么可怕。
这是一个技术迭代以“月”为单位计算的赛道,是一个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战场。
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口味也越来越挑剔。
理想ONE的命运,本质上是被更先进的技术、更精准的市场策略以及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改写的。
它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任何品牌想要活下来并往上走,就必须有“断腕求生”的勇气。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也提醒了我们,拥抱新科技产品,在享受其带来的便利和前沿体验的同时,或许也要有接受它被更快地被时代浪潮所覆盖的心理准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