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大爆料!
车圈这波操作,简直是把“内卷”两个字刻在了DNA里!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最近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这事儿——有家国产新能源品牌,为了推广自家一个新车型,竟然搞出了这么一出“神操作”。
说实话,刚看到的时候,我差点以为是段子,但细细一扒拉,嘿,还真有这么回事儿!
这事儿,咱们得从头捋捋。
话说,咱们国产新能源车,这几年那是真争气,一股脑儿地往上冲,什么技术、什么设计,都卯足了劲儿往上赶。
这不,最近又有一个新车型上市,按理说,这厂家也得拿出点真本事来宣传宣传吧?
可这次,这家伙玩的有点大了,直接把“用户故事”搬到了台前,而且这故事,听着怎么就那么…
…
怎么说呢,有点“似曾相识”呢?
咱们先来看看这事儿是怎么个情况。
厂家宣传,说这款新车上市,他们收集了全国各地用户的一些“真实用车故事”,然后把这些故事整理成了一系列的宣传文案,主打一个“接地气”、“有温度”、“懂用户”。
这本意是好的,毕竟现在消费者不光看参数,更看的是品牌能不能“懂我”。
可问题就出在这“真实”二字上。
有细心的网友,那眼睛那叫一个尖!
他们发现,厂家宣传的这些“用户故事”,怎么跟网上流传的一些“鸡汤文”、“励志文”高度相似?
甚至连一些细节描写,都像是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比如说,那个为了创业,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带着自家新车去跑长途的“拼命三郎”的故事,说是在恶劣天气下,新车凭借其精准的导航系统和稳定的续航,帮助他按时到达了客户那里,签下了“改变命运的合同”。
听着是挺励志的,对吧?
可问题是,这套路,是不是有点太眼熟了?
我作为一个在车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司机,看到这些,脑子里立马就警铃大作了。
这不就是典型的“包装”嘛!
而且这包装,手法还不够高明。
想想看,真正用户的故事,那都是五花八门的,有因为孩子上学方便买的,有因为喜欢自驾游买的,有因为工作需要买的,有因为省钱买的,也有因为纯粹就喜欢某个品牌买的。
这些故事里,有喜悦,有烦恼,有惊喜,也有小小的遗憾。
哪有那么多“恰好”、“碰巧”、“完美契合”的“人生赢家”剧本?
再说这细节描写。
厂家在宣传里,把这车夸得天花乱坠。
比如说,那个“流畅的车身线条,从车头延伸至车尾,宛如一道流动的光影,展现出一种动感与优雅的完美结合”,这句话,我敢说,但凡是稍微看过几篇汽车评测的,都能背下来。
至于内饰,更是“采用了高级真皮座椅,触感柔软细腻,座椅上的缝线工艺精致,每一针一线都彰显出匠心精神”,这形容词,用在十年前的豪华品牌上都不过分,用在现在这个价位的新能源车上,是不是有点“用力过猛”了?
更让我觉得“离谱”的是,有些故事里,用户对车辆的某些“性能”的描述,简直是神乎其神。
比如说,用户在面对一个“突发状况”时,车辆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介入,化解了危机。
听着是挺牛的,但现实中的L2、L3级辅助驾驶,虽然越来越成熟,但离那种“全知全能”还有点距离吧?
而且,厂家在宣传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更注重“真实体验”,而不是“故事性”?
这事儿一旦被网友扒出来,那舆论立马就像炸开了锅。
说什么的都有,“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品牌信誉危机”…
…
这些帽子一下子就扣在了厂家头上。
我看到不少评论,都说这厂家是“把用户当傻子”。
想想也是,咱们消费者也不是吃素的,大家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你这么玩虚的,一旦被戳穿,那损失的可不只是一个新车型的销量,而是整个品牌的口碑。
咱们再来点“硬核”的分析。
为什么厂家会这么“铤而险”?
我觉得,这背后反映了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竞争太激烈了!
就像我之前说的,这叫“内卷”。
大家都想在营销上出奇制胜,想用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
传统的广告、公关手段,大家玩得都差不多了,效果也越来越边际化。
所以,就有人开始剑走偏锋,玩起了“情感营销”、“故事营销”。
可是,这“故事营销”也是有门道的。
好的故事营销,是建立在真实用户体验的基础上的。
比如,用户因为车辆的某个设计,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个痛点,或者因为车辆的某个功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乐趣,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
而且,故事的细节,应该是鲜活的、有辨识度的。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真正的用户,他们的反馈是多元的,有赞美,也有批评,有惊喜,也有“哎呀,这里好像还能做得更好”。
这些“不完美”,反而会让故事更真实,更打动人。
而这家厂家这次的操作,问题就出在“太完美”了。
完美得不真实,完美得像“套娃”。
这就像你吃一个包装精美的蛋糕,咬一口发现里面是空气一样,瞬间就失去了兴趣,甚至还会有点生气。
咱们抛开这个具体事件,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事儿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也越来越“挑剔”。
他们不再轻易被华丽的辞藻和煽情的语调所打动。
他们更看重的是“真实”、“可靠”和“价值”。
所以,对于厂家来说,与其花心思去编造那些“不靠谱”的故事,不如真正把产品做好。
把车辆的性能、安全、舒适性、智能化等各方面都做到位。
然后,用真诚的态度去和用户沟通,去听取用户的声音,去解决用户的问题。
当用户真正认可你的产品,他们自己就会成为你最好的“宣传大使”。
想想看,那些真正让大家津津乐道的汽车品牌,它们的故事,往往不是厂家自己编的,而是用户口口相传的。
比如,某个品牌的越野车,因为在极端环境下表现出色,被用户誉为“陆地巡洋舰”,这就是用户赋予的“生命”。
又比如,某个品牌的电动车,因为续航扎实,充电方便,被用户称为“长途神器”,这也是用户给予的“信任”。
那么,回到咱们今天的主角,这家新能源品牌,这次的“翻车”,对于他们的品牌形象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我猜啊,他们现在肯定在开会,讨论怎么补救。
是出来道歉?
还是继续狡辩?
还是干脆装死?
不管怎么说,这事儿也给我们这些汽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
当我们在看那些车企的宣传时,是不是也应该多一份“辨别力”?
不要被那些“完美”的故事冲昏了头脑,而是要去关注车辆本身的“硬实力”,去了解用户真实的反馈。
我记得之前有一位车主,他买了一辆国产SUV,因为家里有两个小孩,需要经常带他们去参加各种兴趣班,所以对车内的空间和储物能力要求很高。
他跟我说,他最喜欢的就是这款车后排地板的平整度,以及后备箱里那些可以拆卸组合的储物格。
他说,有了这些设计,带孩子出门,东西都能收纳得井井有条,省了不少力气。
这个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剧情,没有“改变命运”的转折,但它真实、具体,充满了生活气息,听着就让人觉得舒服,觉得“嗯,这车确实实用”。
所以说到底,做营销,玩故事,都要讲究一个“真”字。
真情实感,真事真情。
你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尤其是在汽车这个大宗消费品领域,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往往是漫长而审慎的,一旦失去了信任,想再赢回来,那可就难了。
这件事情,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
它让我们看到了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在营销上的“进化”,也让我们看到了消费者在信息筛选上的“升级”。
未来的汽车市场,必将是产品力为王,用户口碑至上的时代。
那些还在玩“虚”的厂家,早晚会被市场淘汰。
那么,下次你再看到那些“完美得不真实”的汽车宣传时,不妨多留个心眼,想想我今天说的这些。
毕竟,咱们买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为了听故事。
而真正的好故事,往往就藏在咱们每一个普通用户的用车经历里,有温度,有细节,有共鸣。
好了,今天这事儿就聊到这儿。
至于这家厂家接下来的具体动作,咱们可以继续关注。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市场终将给出它最公平的答案。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车企们,用点心吧!
别总想着“弯道超车”,有时候,稳扎稳打,把产品做好,才是最快的“超车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