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智能驾驶渗透率炸裂背后隐忧

最近汽车圈有个数据挺炸裂。长城汽车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累计行驶里程已经超过了1.3亿公里,而且行车辅助的渗透率高达98.1%。听上去很牛吧?但你仔细琢磨,这也太不正常了吧?一个传统车企,智能驾驶系统的渗透率居然快到百分之百了?这是怎么做到的?它的数据是不是有点“好得过头”?还是说,整个行业就这么卷,大家都在这么干?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拆一拆。

长城智能驾驶渗透率炸裂背后隐忧-有驾

先从销量和营收说起。长城汽车的销量一直都不低,尤其是在国内市场,SUV阵营简直是它的主战场。但你得知道,长城不是那种一台车卖成天价的豪华品牌,它的车均价并没有特别高。比如这次全新高山的预售价虽然挺吸引人,但它毕竟还是家用MPV,不是那种动辄百万的豪车。这就意味着,长城想要这种智能驾驶功能的渗透率接近100%,得靠量堆起来。单台车的利润空间就小了。车卖得越多,装的辅助系统越多,成本摊开是个好事,但盈利压力也会更大。

长城智能驾驶渗透率炸裂背后隐忧-有驾

再说毛利率。这几年汽车行业的毛利率一直是个争议点。你看造车新势力,像蔚来、小鹏这些,毛利率一度低到让人怀疑它们怎么活下去。长城的毛利率呢,传统车企里算过得去,但在这种智能化投入上,它显然下了血本。1.3亿公里的累计行驶里程背后,少不了大规模的传感器配备、大量的算法研发,还有各种测试费用。你再看看长城的年度研发投入——10亿元。这钱烧得绝对够猛。研发投入直接拖低了毛利率,但长城选择了硬着头皮上。

你可能会说,那它是不是“结构性亏损”?这可不好说。账期确实是一部分原因。智能驾驶系统的投入不是一两年就能见效的,尤其是像Coffee Pilot Ultra这种三代系统,研发周期长,前期成本高。对于传统车企来说,账期的压力比新势力还大,因为它们要同时养着庞大的生产体系,而不是像新势力那样轻资产起步。看着亏,是因为智能驾驶的账单还没完全摊开。

长城智能驾驶渗透率炸裂背后隐忧-有驾

再拉同行来比较一下。新势力在智能化投入上更激进,但传统车企也不轻松。这几年,比亚迪、吉利这些品牌都在智能驾驶上狂追猛打。渗透率的提升某种程度上是行业趋势,但能做到像长城这样接近98%,确实不多见。其实智能驾驶辅助已经成了车企竞争的“标配”,谁敢说自己没有这套系统,基本就直接被市场淘汰了。在这种情况下,长城的数据看起来吓人,但也能解释:它在跟行业的游戏规则跑。

所以问题来了,长城这是在乱花钱,还是在抓机会?战略性亏损还是活不下去?我的看法是,更多是前者。你看它的动作,不是盲目砸钱,而是把智能化作为核心竞争力来布局。智能驾驶辅助的高渗透率,实际上是它给自己绑了个“硬任务”。从消费者角度看,这确实提升了品牌吸引力,尤其是那些对智能化有要求的家庭用户。它的全新高山也好,其他车型也好,智能驾驶成了卖点的标配。

长城智能驾驶渗透率炸裂背后隐忧-有驾

但话说回来,这事确实挺危险。研发投入能不能转化为市场收益,账期压力是不是能扛住,这些问题都得盯着。毕竟车企烧钱烧过头的故事,咱也没少听过。长城的渗透率数据看着好,但后续能不能稳住,还得看它的智能驾驶系统能不能持续升级,能不能带动更多消费者买单。

最后总结一下。这事看上去挺吓人,但拆开来看,其实没那么离谱。长城确实在智能化上拼了命,数据好看但压力也大。不过它的动作有章法,属于战略性的投入,而不是乱来。要紧盯的,是它接下来会怎么走。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是它的一个核心武器,但这个武器好不好使,能不能帮它打赢市场的仗,就得看它接下来的技术进化和成本控制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