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要造出比丰田更好的车!”汤玉祥的这句话,藏着宇通从绝境突围的密码。8月25日,宇通客车半年报出炉:营收161.29亿元虽微降1.26%,但归母净利润19.36亿元同比大涨15.64%。这个曾跌落谷底的“全球客车之王”,终于宣告王者归来。
一、从巅峰跌落:世界第一的“寒冬”
2015年是宇通的高光时刻:高端商务车T7横空出世,打破丰田柯斯达垄断;年销量突破7万辆,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站在聚光灯下的汤玉祥,以为高增长会持续,却没料到一场行业寒冬正在逼近。
2017年起,宇通销量连续五年下滑,2021年只剩4.1万辆,较峰值锐减近半,一夜跌回十年前。2022年上半年,公司更是遭遇上市以来首次亏损,“被收购”的传言在股吧蔓延,官方不得不紧急辟谣。
宇通的困境,是整个行业的缩影。随着高铁普及、私家车增多,全国公路客运量从2012年的355亿人次暴跌至2021年的47亿人次,不及30年前水平;叠加疫情冲击,公交、客运需求断崖式下降,五大上市客车企业悉数亏损。宇通虽仍握有“世界第一”的头衔,但其生存的“世界”却越来越小。
二、逆袭基因:藏在“种地理论”里的成功密码
很多企业在行业衰退中消失,但宇通的逆袭,早在几十年前就埋下了伏笔——这源于汤玉祥的“种地理论”。
1. 抓准时机种对“庄稼”:从卧铺车到T7的两次破局
1990年代初,郑州客车厂(宇通前身)因滞销靠焊防盗门维生,时任车间主任的汤玉祥从“民工潮”中嗅到商机:长途乘车太辛苦,卧铺车或许能解决痛点。他带队研发出国内首款卧铺车,1994年全行业衰退时逆势实现销量翻倍,直接将企业拉出泥潭。
但汤玉祥不满足于“组装式”造车。看到丰田柯斯达垄断高端商务车市场,他憋了几十年的劲:“一定要造更好的车”。研发T7的十几年里,三次组建攻关小组、换了四任项目经理,攻克动力总成等无数难题,最终打破外资垄断,重塑产业格局。
2. 精耕细作磨技术:从“组装厂”到“技术派”的蜕变
早期中国客车行业多是“组装厂”,核心底盘依赖进口。2002年,宇通与德国MAN合资,不仅学来了底盘技术,更被对方的精细化管理震撼:工人操作一丝不苟,扭力扳手每月校核一次。这让汤玉祥彻底醒悟——技术和管理才是根本。
2000年“海宁事件”(15辆宇通客车因转向臂断裂被禁售)后,他痛定思痛:聘请SAP、IBM等巨头搭建信息化系统,投入重金研发整车电泳工艺,将车辆耐盐雾时间从240小时提升至1000小时。靠着这份“不偷懒”的较真,宇通从“组装厂”蜕变为真正的“技术派”,1999年就推出首款纯电动客车,比比亚迪涉足汽车领域还早。
3. 放眼全球“拓荒地”:把中国客车的口碑立起来
2003年成为国内老大后,宇通瞄准海外。在古巴市场,此前中国车企因质量差、服务缺位铩羽而归,汤玉祥立下规矩:“服务能到的地方才卖车”。他连续三年亲赴古巴调研,建起2个维修站和14个服务站,甚至允许古巴赊销购车、金融危机时主动提供500万美元配件。如今,古巴街头90%的客车都是宇通。
进军欧洲时,他更沉得住气:“不设销量、利润预期,慢慢来”。在法国建欧洲最大配件中心、组建专属研发团队,一步步打开市场。如今,宇通客车已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把“中国品牌”带向了世界。
三、王者归来:押注新能源,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2019年,面对持续下滑的销量,65岁的汤玉祥重新披挂上阵。他深知,客车市场萎缩不可逆,必须开辟新赛道——从“客车企业”向“新能源商用车企业”转型。
1. all in新能源:从电动到氢能的全面布局
宇通砸下85亿元打造新能源商用车基地,不仅升级电动客车技术,更布局氢能产业链,推出氢燃料卡车、搅拌车等新产品。同时,与宁德时代战略合作,打通新能源核心供应链,在行业新能源化浪潮中抢占先机。
2. 打破边界:从“只做客车”到“全商用车”突围
过去汤玉祥坚守“只做客车”,如今为了破局,他打破禁忌,切入新能源轻卡、中卡、重卡领域。尽管面临奔驰、沃尔沃等跨国巨头,以及东风、福田等国内企业的竞争,但宇通凭借客车领域积累的技术和口碑,逐步站稳脚跟。
3. 稳住基本盘:海外市场再发力
在国内市场承压时,宇通持续强化海外布局,针对不同国家推出“一国一策”策略,新兴市场的增长有效对冲了国内下滑。2024年上半年,海外业务的强劲表现,成为净利润增长的重要推手。
结语:真正的强者,懂得在寒冬里种春天
从靠卧铺车起死回生,到打破外资垄断成为世界第一,再到跌落谷底后靠新能源逆袭,宇通的故事,印证了汤玉祥的“种地理论”——做企业就像种地,既要低头深耕,也要抬头看天。
如今的宇通,不再只靠客车“单打独斗”,而是以新能源商用车为核心,手握国内海外两大市场,真正走出了行业寒冬。那个最先把中国车干成世界第一的狠角色,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强者从不是永远站在巅峰,而是能在绝境中为自己种出春天。
声明:由AI辅助创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