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OTA升级取代简单维修,普通人的出行该何去何从?
一台电动车卖3万,比二手车还贵! 当小电驴身价暴涨,打工人的通勤自由正在消失。 曾经3000元就能拿下的代步神器,如今连基础款都要2399元起步。
走进任何一家电动车门店,销售们都在热情推销“智能解锁”“毫米波雷达”“语音交互”这些听不懂的功能。 可当你看到价签上刺眼的五位数,才突然意识到——小电驴已经成了买不起的样子。
更扎心的是,买完车才是花钱的开始。 某品牌“锐智VIP”年费两年涨了快一倍,不续费连车辆定位都用不了。 换个智能边撑要100元,修块屏幕400元,这些隐形成本像无底洞般吞噬着打工人的钱包。
厂商的算盘却打得响亮。 某新势力品牌凭借智能化标签,把单车均价拉到2774元,毛利率高达21.1%,比传统品牌高出近6个百分点。 当传统车企还在卖1347元的实用车型时,新贵们早已推出32980元的“电驴天花板”。
技术内卷更是愈演愈烈。 某品牌最新AI系统装上三颗摄像头,宣称能实现碰撞预警和盲区监测;展会上甚至出现能自动倒库的“无人驾驶电驴”。 可这些炫酷技术真能解决打工人顶风淋雨的痛点吗?
真实用户的声音被淹没在参数大战里。 刚花6500元换车的王宇直言:“除了手机解锁实用,其他像车载音响、蓝牙听歌根本用不上。 ”更残酷的是,行业4-5年的换新周期裹挟着4亿存量用户——当基础款逐渐消失,他们只能为用不到的“伪需求”买单。
维修店老师傅的抱怨道出本质:“以前换个刹车片20块,现在得先连电脑测故障码。 ”当智能化成为涨价的通行证,最朴素的诉求反而成了奢侈品。
菜场张阿姨至今骑着八年前买的旧车,她不懂什么叫OTA升级:“能跑、能装菜、别半路没电就行。 ”但当她问及新车价格,听到“够买三台旧车”的报价后,默默把钥匙插回了生锈的电门。
看着满街“智能坐骑”穿梭而过,留在旧车上的打工人突然发现:当科技成为负担,最普通的出行自由竟也变得遥不可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