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咱们普通人看现在的汽车市场,真有点像看一部剧情跌宕起伏的连续剧。
就拿理想汽车来说吧,去年这个时候,那可是当红的“炸子鸡”,谁家要是提了辆理想,那在亲戚朋友眼里绝对是懂生活、会选车的代表。
它的广告在咱们的手机里几乎是天天见,主打一个“移动的家”,精准地抓住了咱们中国家庭的需求。
可你再看现在,这才过了多长时间,风向好像一下子就变了,网上讨论的不再是理想有多牛,而是“理想怎么突然卖不动了?”。
这种从山顶到半山腰的感觉,来得实在是太快了,让很多人都觉得有点看不懂。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好好捋一捋这其中的门道。
咱们得先说说理想当初是怎么火起来的。
它最厉害的一招,就是那个叫“增程式”的技术。
说白了,这车既能像电动车一样充电跑,安安静静还省钱,真要是出远门或者找不到充电桩,它还能烧油发电,让你一点续航焦虑都没有。
这个设计简直是天才,完美解决了当时很多人想买新能源车,又怕半路趴窝的矛盾心理。
特别是对于那些家里有老人小孩,一到节假日就想来个长途自驾游的家庭,理想的车简直就是量身定做。
所以,理想ONE一出来就火了,后来的L系列更是把“大沙发、大彩电、大冰箱”这套组合拳打得炉火纯青,在2023年全年卖出了超过37万辆车,风头一时无两。
可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
在商场上,一个能赚钱的好点子,是藏不住的。
当所有车企都看到理想靠着增程式赚得盆满钵满之后,大家一下子都“开窍”了。
你去看现在的市场,问界、深蓝、零跑、哪吒,几乎你能想到的国产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增程式或者插电混动SUV。
以前是理想的独门生意,现在变成了大家都能做的大路货。
消费者一打开手机选车,发现在二三十万这个价位,能加油能充电、空间大、配置高的车,一抓一大把,甚至有些车型的配置比理想还花哨,价格还更便宜。
这就好比你开了一家秘方独特的面馆,生意火爆,结果没过多久,整条街都开起了和你味道差不多的面馆,还家家都搞促销打折,那你这家“老字号”的优势自然就被稀释了。
理想曾经最坚固的护城河,就这么被大家一起给填平了。
光是技术被模仿还不是最致命的,更要命的是,理想现在面临着四面八方的夹击,日子过得非常难受。
往高端市场看,有问界这个强大的对手。
问界背后站着的是华为,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华为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号召力太强了,很多人买问界,不仅仅是买一辆车,更是冲着那套流畅的鸿蒙车机系统和遥遥领先的智能驾驶技术去的。
问界M7和M9的成功,直接威胁到了理想L系列在三十万以上市场的地位,让理想在智能化方面的优势不再那么明显。
再往理想自己的大本营,也就是二三十万这个区间看,更是挤满了竞争者。
极氪、深蓝这些新品牌,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它们可能不像理想那样把“家”的概念讲得那么透彻,但它们更懂年轻人的心,要么设计更新潮,要么性能更强劲,主打一个差异化竞争。
这就好比在一个固定的战场里,突然涌进来了好几支风格各异的军队,把原来占山为王的理想给团团围住了。
更可怕的是,以比亚迪为首的一些车企,直接不按套路出牌,把价格战打到了十几万的级别。
比亚迪推出的“荣耀版”系列,喊出了“电比油低”的口号,一下子把新能源车的价格门槛拉到了一个新低度。
这对整个市场的消费心理冲击是巨大的。
当一个普通家庭发现,花十几万就能买到一辆各方面都不错的混动车时,他就会忍不住想,我真的有必要再多花十来万去买一辆理想吗?
这种“降维打击”虽然没有直接和理想抢客户,但它彻底动摇了市场的价格体系,让理想这种定位在三十万左右的品牌显得有些尴尬。
面对这种腹背受敌的局面,理想也想突围,它选择的方向是进军纯电动车市场,推出了旗下第一款纯电MPV——理想MEGA。
理想对这款车寄予了厚望,希望它能像当年的理想ONE一样,开辟一个新的战场。
但结果大家也看到了,MEGA因为外形设计引起了很大的争议,销量远没有达到预期,成了一次非常昂贵的试错。
这次失败也说明,纯电动车市场的水比想象中要深得多。
这里不仅有特斯拉这样的全球霸主,还有比亚迪这样的全能冠军,更有小米这样自带巨大流量的新玩家。
理想作为一个纯电领域的新兵,想在这里站稳脚跟,难度非常大。
而且,理想最擅长的“家庭用户”画像,在纯电市场似乎有点水土不服。
真正需要经常长途跋涉的家庭,对纯电动车的充电效率和续航还是有顾虑的,而选择高端纯电车的用户,可能更看重科技感和品牌调性,这恰恰不是理想目前最强的部分。
那么,理想遇到的困境,是不是意味着其他品牌就高枕无忧了呢?
当然不是。
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刺刀见红的“淘汰赛”阶段。
下一个被冲击的,很可能是那些品牌特色不明显、没有自己核心技术、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品牌。
你想想,现在很多车都学理想,在车里装大屏幕、配大沙发,大家的产品看起来越来越像。
当所有人都长得差不多的时候,消费者最后会怎么选?
要么选品牌最响亮的,要么选技术最过硬的,要么就选价格最便宜的。
那些不上不下、没有突出特点的品牌,就会成为最先被挤出局的。
这场激烈的竞争,对每个品牌都是巨大的考验,但也正是这种“内卷”,才逼着中国的汽车工业飞速进步,让我们消费者能用更少的钱,买到越来越好的车。
从这个角度看,这既是挑战,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世界领先的必经之路。
这场大戏,还远远没有到落幕的时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