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的信任裂痕:小鹏P7+泊车事故背后的警示
2025年10月4日傍晚18点18分。四川南充。车主雷先生站在停车场,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小鹏P7+未按预设路线泊入车位,反而自动驶向楼梯台阶。底盘与台阶碰撞的刺耳声响,击碎了智能科技带来的安全感幻梦。
“车辆无任何问题”。这是小鹏厂商对雷先生的回应。轻描淡写。却重若千钧。
失控的自动泊车
雷先生的遭遇并非孤例。
2022年1月,杭州一位小鹏P7车主使用记忆泊车功能时,车辆突然加速撞上消防栓,维修费用高达9000元。小鹏售后将此归咎于“弱势场景”——地库光线昏暗,环视摄像头识别不准,超声波雷达对细杆存在感知局限。
三年过去。智能驾驶技术突飞猛进。问题却依然存在。
2025年以来,小鹏汽车智能驾驶事故呈现显著增多趋势。G9在NGP状态下突然拐向匝道撞上护栏;P7i良好路况下无故刹车导致追尾;红绿灯路口无视红灯冲出停止线...案例触目惊心。
自动泊车功能更是重灾区。一位P7i车主使用自动泊车时撞上后方车辆。另一位车主遭遇高速匝道口刹停和自动泊车功能失灵。
科技本应带来便利。当便利以安全为代价。代价是否太高?
信任的崩塌与重建
小鹏汽车最近的转向机召回事件,进一步动摇了消费者信心。
47490辆P7+被召回。转向助力电机传感器线束接触不良,可能导致转向助力失效。方向盘突然锁死。高速行驶中。想想都不寒而栗。
更令人担忧的是处理方式。最初试图“瞒天过海”。偷偷在方向机电线接插处打胶。赠送积分消解维权。甚至被指“按闹分配”。
直到官媒新华社两次痛批。小鹏才全面召回。
胶水粘不住隐患。更粘不住消费者的信任。
智能汽车的悖论
我们正处于一个尴尬的时代。汽车已经智能化。却尚未完全智能。
小鹏汽车使用说明书中明确写道:泊车系统仅为辅助功能,不能替代驾驶员控制。但营销中却宣传为“地表最强的记忆泊车功能”。
这种矛盾。这种割裂。
用户以为购买的是完全自动驾驶。得到的却是需要全程监管的辅助系统。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正是事故与纠纷的温床。
智能驾驶技术的进步有目共睹。但正如专家所言,新能源汽车行业存在“重智能、重性能,轻质量、轻安全”的倾向。当车企一味追求技术领先,是否忽略了最基本的安全底线?
前方的路
2025年被业界誉为智驾元年。众多车企投身智能驾驶“战役”。在这场竞赛中,技术先进性是利剑。安全才是基石。
小鹏计划在2026年启动“图灵AI智驾”全球适配。雄心勃勃。但前提是妥善解决当前问题。
真正的智能驾驶技术,需要经过每一公里的路测验证。以及对每一次事故的彻底追查。
对于消费者。谨慎使用智能辅助功能。保持注意力。随时准备接管。科技是工具。不是神。
对于车企。主动召回是负责任的表现。隐瞒问题只会透支信任。建立“用户运营+质量监控”双通道。让社群反馈直接触发缺陷评估。
雷先生最终没有接受小鹏的补偿方案。每日1000小鹏币的通勤补贴。外加10000小鹏币的额外补偿。他坚持认为车辆功能存在故障。
“此后不敢再使用该功能”。一句话。道出多少车主的心声。
智能驾驶的普及之路漫长。安全永远是第一公里。也是最后一公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