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最新款的Model Y,看来是真的要便宜点了。这几天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说别的大厂都在让利促销,特斯拉是不是要降价?我心里也纳闷:说实话,特斯拉的利润压缩到什么程度,才能推出这么一款缩水版的车?一开始,觉得不会太吓人,反正模型里简配也不是第一次,但真到细节里,还是让人微微一震。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然后看到了一份据说是官方背后泄露的清单——估算,可信度有限(样本少),但也不能全都扯八字。简而言之,这车的减配可不少:全景天窗取消了,后视镜换成普通的折叠,悬挂变得更低调,内部配置大打折扣。你想想,大家都喜欢那个能看见天光的天窗,夏天打开风一下,心情都亮堂堂。可连个天窗都没有了。换成折叠后视镜,真的是实用还是便宜?这我就不敢保证,毕竟折叠后视镜便宜,可能同时也会带来耐用性的问题。
我最近试过一次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挺智能的,但那次我跟工程师聊天,他一边调试一边说:你知道嘛,这套系统用的摄像头,实际上成本挺高的。他语速快,甩手一说,感觉削减成本都像是生活中的削减碎纸一样随意。估算,后视摄像头加热功能的取消,或许省掉几百元,但让冬天它变得普通起来,影响也不少。
以及:新版本的座椅调节,变成了基础的单向或两向调节。那还算个豪华,还是实用?其实像这类多向调节,可以让坐姿更舒服,也能省点空间,但在成本控制下,可能就得让客人在驾驶时多忍忍。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升级座椅调节,确实对用户的体验差很多吗?或者说,车的主要受众真在意这些细节么?可能觉得,买车就是冲价钱,所以更关注便宜。
我也在猜,下一步像空调出风口的简化,其实也是一种成本管理。出风口多了,制造成本也会高点,但对车内体验影响有多大?我觉得,夏天用车的时候,出风口多一两个,温度差的感觉就会明显。难怪网友有两派:一边觉得干脆删掉,一边说反正夏天不开空调都行等。
你们有没有觉得,特斯拉这次是真的在极致地减配?还是说,这只是缓兵之计?部分网友说,取消Essential基础音响版,意味着车里只剩下普通喇叭,听个歌都嫌串。那个氛围灯也没了,开启后确实能点缀氛围,但对追求科技感的年轻人来说,感觉少了点生活的仪式感。
我之前还想,这个轮毂从现在的20英寸,缩成18英寸,实际上也能降低成本不少:轻量化、耐用性都能提升点,但路感体验会不会变差?实际上,这也是个折中。因为大轮毂的造型现在很多人觉得更运动,成本也是噼里啪啦的上升,但如果缩成18寸,成本可能节省个几百元。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减配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场折价战——为什么?特斯拉靠科技牌赚足了市场信任,真要把价格拉低,利润就得压缩。这跟汽车供应链很像,你要做个简单的比喻,便宜点就像买鞋,鞋子的材料能用普通皮,省工艺,拼凑一下就能出货。但这会不会让车的真材实料缩水?这是我经常担心的,毕竟压缩到只剩基本款,开起来的手感怎么保证,难道不是走缩减成本的老路吗?
我还跟一个修理工说过这事,他叹了口气:你知道,最近车的机械结构都在变得更简单,就是怕出问题了。供应链紧得很,像咱们调料用的成本价,越压越低。他说着还笑:万一车出了毛病,售后就得更麻烦,反正他们也减少了零配件。
说到这,突然想问一个问题:你觉得,用户真正会把配置缩水看得多重要?还是说,最在意的还是价格?我身边朋友说,买车其实就是为了跑得去、不掉链子,有个还能开的轮子就行,配置那些,反而变成加钱的炫耀。但我个人觉得,这种减配如果太明显,反倒会打破特斯拉刚来的高端印象。
我还拿心算试了试,400公里的续航,如果电池效率没变,从成本角度看,百公里用电差不多4块(估算/样本有限),省了配置和豪华,就能把价格拉低点。你觉得,这样的策略是不是很聪明?把那些非刚需的配置拿掉,专注基础功能——说白了就是省钱,用户愿意接受这种套路。
说到这,我忽然想起来,配车的人告诉我,有时候,牺牲一些细节,就是为了把价格放低,才能卖得多。这其实也很现实。你发现没有,现在很多车企都在叠加一种竞争:要能便宜又好用。但我不禁想,如果真的把天窗、电动后视镜都砍掉,将来会不会出现用户差评如潮的局面?也许这个差评只会少数人关注。
最后我想,再考虑一下,像这些减配,真是为了节省成本吗?还是一种试探市场接受度的战略?我真的不知道。或者说,特斯拉这次试水的结果,未来是不是会影响到其他品牌的减配策略?这背后肯定隐藏着一场价格战和品牌调教。我心里还萦绕着一个未解的疑问:这辆车的价格,到底会是多少才能让所有配置都心照不宣地被取舍掉?能盈亏平衡的价格,是不是一定会在那个无人知晓的边界线上?
说到殊不知,车里的座椅还能支撑多久?也许下次点个外卖,打开车门,发现新版本的副驾驶座竟然变得…
(这段先按下不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