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新车曝光,多款车型,搭载宝马发动机

最近汽车圈里流传着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消息,说的是奔驰和宝马,这对斗了一百多年的老冤家,可能要“在一起”了。

具体点说,就是未来我们买到的奔驰C级、E级、GLC,甚至是那台还没上市就备受关注的“小G”,心脏里跳动的可能不再是奔驰自家的发动机,而是来自宝马的。

这消息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不信,觉得这跟开玩笑一样。

奔驰新车曝光,多款车型,搭载宝马发动机-有驾

毕竟,奔驰和宝马的竞争,早就刻在了各自的品牌基因里,怎么可能把最核心的发动机交给对方来造呢?

但这事儿要是咱们坐下来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背后其实是一笔非常现实、甚至可以说是精明至极的生意经。

首先,我们得看看奔驰现在正为什么事儿发愁。

前几年,整个欧洲的汽车行业都像着了魔一样,拼命地往电动车的方向跑,奔驰更是其中的急先锋,高调地宣布要尽快实现全面电动化。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欧洲的电动车市场并没有像大家想象中那样一路高歌猛进,反而有点卖不动了。

政府的补贴少了,充电桩还是不够用,电费也涨了,老百姓一算账,发现买电动车好像也没那么香了。

这么一来,奔驰就有点尴尬了。

原本计划着快点把燃油车给淘汰掉,现在看来,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能给公司赚钱、撑起销量的,还得是大家熟悉的汽油车和混动车。

麻烦还不止这一个。

欧洲那边马上要实施一个号称史上最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叫“欧7”。

这个标准有多严呢?

简单来说,就是要让汽车的尾气比现在干净得多得多。

要想让传统的四缸汽油发动机达到这个标准,需要投入的研发费用简直是个无底洞。

对于已经把大把的钱和精力都投到电动车上的奔驰来说,现在再回头花巨资去升级一个迟早要被淘汰的技术,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奔驰新车曝光,多款车型,搭载宝马发动机-有驾

这就好比你已经花钱买了套新别墅,正准备搬家,突然发现现在住的老房子因为政策要求,必须重新花一大笔钱把水电线路全换一遍,而且最多再住个几年就得拆,换作是你,你是不是也得犹豫一下,看看有没有更省钱省事的办法?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不对啊,我听说奔驰不是刚跟咱们中国的吉利,还有法国的雷诺一起,合资搞了个新公司,在中国生产全新的1.eT发动机吗?

这台发动机叫M252,都已经用在新款的CLA上了,怎么还会缺发动机用呢?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恰恰点出了这次合作传闻里最关键的地方。

没错,奔驰最新的四缸发动机,确实是在我们中国生产的,这本身就说明了咱们中国制造业在全球汽车产业链里的重要地位。

但这台发动机在当初设计的时候,有一个小小的“缺陷”,或者说是没能预见到市场的快速变化。

它主要是为了搭配那种“轻度混合动力”系统设计的,说白了,就是用一个小电机辅助一下发动机,稍微省点油。

可是,它在结构上并没有给现在越来越火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留出足够的空间。

所谓“插电式混合动力”,就是那种可以外接电源充电,能纯靠电跑上几十甚至上百公里,既能当电车开,又能当油车开的车型。

这种车能上绿牌,日常通勤基本不用油,特别受现在消费者的欢迎。

奔驰当然也想多推出一些这样的车型来抢占市场,但回头一看,自家的“新心脏”天生就不太适合做这种“大手术”,要想升级,工程量太大了。

重新再研发一款?

时间来不及,钱也不想花。

于是,奔驰的高管们就把目光投向了隔壁那位最熟悉的老对手——宝马。

宝马手里正好有一件“法宝”,能完美解决奔驰的所有烦恼。

这就是宝马大名鼎鼎的B48系列2.0T发动机。

奔驰新车曝光,多款车型,搭载宝马发动机-有驾

这台发动机可以说是工程设计上的一个杰作,它最大的优点就是通用性特别强。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万能的转换插头。

对于奔驰那些前轮驱动的紧凑型车,比如GLA、GLB,这台发动机可以横着装进去;对于那些后轮驱动的中大型车,比如C级、E级,它又能竖着装进去。

一个平台,几乎能覆盖奔驰所有主力走量的车型。

更关键的是,宝马在设计这个发动机平台的时候,就非常有远见地考虑到了和电动机的结合。

它不仅能和传统的变速箱匹配,更能无缝地跟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组合在一起,而且这套动力系统已经在宝马自家的多款车型上得到了充分验证,技术非常成熟可靠。

所以,对于奔驰来说,这笔买卖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自己不用再花一分钱的研发费,就能直接拿到一个技术先进、性能强劲、又能满足未来法规、还能立刻用在自家全系车型上的成熟发动机。

而对于宝马来说,这更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它在奥地利的发动机工厂正好还有空余的产能,把发动机卖给奔驰,不仅能让工厂开足马力,还能从老对手身上赚一大笔钱,何乐而不为呢?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奔驰和宝马这次如果真的能“牵手”,其实也反映了全球汽车行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过去,这些欧洲巨头们家大业大,习惯了单打独斗。

但现在,时代变了。

特别是以我们中国汽车品牌为代表的新势力,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发展得太快了,推出的产品不仅技术先进,而且性价比极高,给这些传统豪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迫使它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生存之道,从过去的“你死我活”的竞争,开始转向“抱团取暖”的合作。

在那些不那么涉及品牌核心灵魂,但研发成本又特别高的基础部件上,大家干脆一起分摊成本,把省下来的钱和精力,投入到真正能体现品牌差异化的领域去。

这不仅是商业上的精明,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一种生存智慧。

这次传闻,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清晰地表明,全球汽车市场的游戏规则,正在被改写,而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正是推动这次变革背后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