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人研究透了,才造得出这种车
01
有句话说得好,牛不牛,还得看懂不懂中国人。
前两天在群里,有哥们儿问我,‘为啥奥迪新出的A5L,后排坐着比我家那台A4L还舒服?’
我笑了。
这事儿,还真不只是用料堆出来的。
上次去杭州参加新车发布会,我专门坐了下A5L的后排。
腿能彻底伸直,靠背还能往后多放一点。
问了下数据,轴距比以前的海外版长了77毫米,达到了2969毫米。
单看数字,大部分人没啥概念。
说人话就是,只要你不是姚明,后排没什么顶腿的苦恼了。
还有个细节,云感座椅,专门为中国人身材做的,什么腿托、侧翼这些,能调到位,后排靠背倾角也给到最大28度。
坐着确实比A4L自在,好家伙,比我家那靠背直杠杠的老帕萨特强多了。
有时候真得服老外这套‘望文生义’的本事,A5L里的L,就是‘为中国拉长’。
但你以为只是拉个轴距?
远远不止。
02
说实话,这几年中国买车的口味,变得太快了。
不智能不行,大屏要大,语音助手得听话。
谁要有卡顿,反应慢一点,分分钟就被嫌弃了。
我玩过A5L,三个大屏,中控那个超过14英寸,副驾还有专属屏幕,仪表也够大。
视觉冲击满分。
这其实背后靠的是最新的E3 1.2电子电气架构。
简单讲,就是所有硬件、软件都用一套灵活系统串起来。
像电脑从单机时代进化到云了那样。
语音助手也很实用,支持连续对话,而且能做到‘可见即可说’,用起来很像聊天机器人。
有一次我试着让它同时开天窗、导航、查天气,系统都能跟上。
中国用户讲究一个字,‘爽快’。
慢了、卡了、容易出故障,这些在这里可过不去。
厂商要不像演算中国人的生活,肯定做不好。
以前我还笑话身边同事,买车只看屏幕是不是够炫。
现在想想,人家没毛病,体验就得这一套。
有时候觉得,这买车跟选手机也差不多,别人给到的功能,你真用着顺手了,就是好。
03
但说到智能,奥迪这次还闷声做了大事。
A5L成了首个豪华品牌燃油车,把华为乾崑智驾这一套用上了。
我第一次见到的现场,工作人员给我科普半天。
激光雷达换成了嵌入式,看着挺顺眼。
真跑一圈发现,高速路段自动辅助驾驶确实细腻。
跟车、变道、进出匝道,各种平稳。
碰到小雨天,感应头还有自清洁功能。
我以前开国产电车,上面有激光雷达,但下雨滴溅水老是报警。
这种细节,真让老司机省心。
归根结底,别以为先进技术就等于德国那套,不过来的。
你用不用心研究中国道路、场景、中国人对安全感的细腻偏好,差距全出在体验那一刻。
有时候一句‘适配中国’,干的可是一堆工程师的脑细胞。
04
再来聊聊纯电这块。
奥迪Q6L e-tron,最近不少同事问我体验。
765公里续航。
107度电的宁德时代电池。
10分钟快充294公里。
这数据摆在那,真能缓解里程焦虑。
它还搞了啥Bank Charging技术,号称400V/800V桩都能兼容,基本告别找充电桩尴尬。
更关键是,这车里搭载的华为智驾系统,全方位升级。
不光高速能用,城市拥堵也能应付。
能识别红绿灯、倒计时,自己启停。
被加塞也不会傻愣着,鬼探头风险能预判。
有天我下班路遇堵车,突然前面有小电驴斜插。
Q6L e-tron反应比我还快。
虽然动力不是那种踩一脚就推背的狠劲,但线性很平顺。
开电车最烦的顿挫,减速回收头晕,这车都做得挺柔和。
我家里老人晕车,这种调整很关键。
有点像给运动鞋加厚鞋垫,舒适但不失弹性。
05
不少网友问,国内新势力现在都卷疯了,奥迪这些老牌子还能活吗?
这就是个反向问题。
网上经常有人说,国外技术碾压,德国车才信得过。
但就我这些年的修车经验,凡是不真正理解中国路况、中国家庭用车细节的车型,再好也水土不服。
奥迪这波,就是不服输。
不光留着自家科技和操控底子,空间、舒适、智能、续航这些地方,该适配就适配。
以前奥迪拉加长,大家笑是‘中国特供’。
现在回头看,哪家海外品牌敢说不为中国用户下狠功夫?
还真没几个。
顺应才是王道。
06
有人纠结,到底选A5L燃油,还是Q6L纯电。
我给个实际建议。
A5L,三厢轿车,动力升级,用着省心。
后排长,配置高,兼容新旧用户习惯,燃油路上不用惦记充电。
Q6L e-tron,纯电SUV,高标准座舱,长续航,智能辅助做得细,适合有充电条件、对未来体验要求高的家庭。
两个车,我真没法说孰优孰劣。
就像吃饭,喝粥的和吃面的,都是好味道,全看自己胃口。
我碰过贪大求全,结果样样都不精的车型。
奥迪这次,明显是研究明白了中国人的胃口,菜做好了上桌。
吃不吃,看你。
07
最后跟大家说一句。
啥叫‘把中国人研究透了’?
不是堆零件堆配置。
而是每一个体验点,都能提前想到‘我用起来顺不顺手’。
这一点,看似普通,实则最难。
技术谁都能复制,细节用心和理解,才能让人心甘情愿买单。
这,就是为啥有些车一开,觉得真贴心。
有些车,表面牛气,开半年就想卖了。
你说是不是这么回事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