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就失业?职场年龄歧视可以休矣。
35岁+的职场人,大都被失业焦虑笼罩,虽然经验更宝贵的抚慰常常有,但终究显得苍白。如今,终于有企业站出来,振臂高呼,开始带头为35+人群来进行职业兜底。
7月8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微博更新了一条特殊视频。镜头中他的声音沉稳却有力:“35岁背着是个包袱,放下是垫脚石——踩着它,就能迈过这个坎。”随着《年方35》短片的发布,长城汽车正式向全球35岁以上人才抛出橄榄枝,一场为期10天的“35+计划”专场招聘就此启动。
如今,90后群体已经集体迈入35岁,职场却悄然筑起一道无形高墙。简历上的出生年份成为“不能说的秘密”,经验丰富的履历反成求职阻碍。
“这个年纪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卷不动也躺不平,成见像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魏建军也在发言中直指痛点。
在魏建军看来,“35岁开场而已,加加油,充充电,干就完咧,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时间从不辜负敢坚持的人,最好的年纪不是过去,而是现在。”
35岁+的中年人,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幼儿需要抚育,是家庭和社会的顶梁柱。而急功近利,“唯年轻适用”的用人环境,不仅让大量家庭失去安全感,市场失去活力,也将抑制人才创造的积极性,蚕食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尤其是中国社会的人口红利期已过,对35岁+的职场人才进行权益保护,更应受到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人大代表提出,“将禁止就业年龄歧视写入劳动法”。
立法或许还任重道远,但已经到了需要凝聚舆论势能的时刻。
这场35+招聘将是中国职场体系的一个转折时刻。我们也希望通过舆论回响,推动所有企业“取消年龄歧视”,将职场塑造为公平竞争的舞台。
打破职业年龄偏见,
企业破冰“逆行”
在职场年龄偏见盛行的当下,“35岁”常被扭曲为“性价比低”的代名词。而更多采用年轻人,通过低成本获取人力资源,来提升企业竞争力,也是企业的通行做法。
尤其是在今天“卷”到极致的汽车行业,高强度、快节奏、拼体力和时长的环境下,似乎更需要年轻人。企业在急剧竞争之下,已经普遍倾向于压缩资源,走向“短平快”的用人模式。
据了解,一些企业在快节奏的开发模式下,用人制度已经接近freelancer(临时聘用),“一个项目开发完,进入正常迭代周期,团队就几乎面临解散”。这种情况下,年轻、资历浅,不仅意味着用人成本低,赔付成本更可控制。
而长城汽车作为一家深处竞争漩涡中心的车企,不仅没有迫于压力跟进效仿,反而振臂发起了35+职场招聘,喊出“经验不该被尘封,而应被点亮”的价值宣导,这无疑是一次对抗行业竞争节奏的“逆行”,也在搅动行业的沉渣,进行彻骨反思。
在标准化答案泛滥的行业,坚持“自己出题”的,实属不易。这实际上,也是长城汽车自身发展的一部缩影。
45岁的魏建军才定下品类聚焦战略,瞄准SUV市场,最终成就中国SUV销量冠军。如今,61岁的他,仍然带领长城汽车鏖战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战场。
更为典型的代表,则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也是在43岁创立华为,如今已经成就中国的科技巨擘。
“尊重时间的积累,也相信每个阶段的潜力”。这是长城汽车一以贯之的人才观。魏建军也在演讲短片中生动形容,“竹子用三年扎根,却在第四年疯长到9米。爆发,可能就在下一秒。”
过去35年,长城从60人小厂成长到8.2万人,靠的就是一代代肯沉淀、能扛事的人。
换言之,长城汽车愿意为每一位35岁还在坚持的人,提供舞台,提供可能,因为他们自己也是这样一路走来的。
这也暗合汽车产业的价值规律。不断穿越风暴的百年汽车行业,不是靠天才少年的灵光乍现,而是一代一代汽车人在时间中积累和沉淀,从而厚积薄发,穿越周期。
大变局时代,
经验即是竞争力
汽车产业,从未像今天一样百花齐放,暗流涌动。新造车浪潮一轮又一轮汹涌而来,数字化、电动化、人工智能等变革性技术,不断冲击过去的产业根基。
企业在此过程中,如何看清岔路,做好判断,选对路线,则愈发重要。否则在高强度竞争下,一旦踏错步调,轻则陷入低谷,重则濒临危机。
例如,过去数年,轰轰烈烈的电动化,如今已经逐渐平息,各家在盈利无门后,逐渐退回到混动路线,寻求产品方案的最优解。而魏建军等行业车企掌舵人则早就呼吁,要对电动化浪潮长线看待。
这背后,凭借的正是在复杂变局下的冷静思考。
如今各家又大肆跟进增程技术之下,长城汽车再次强调,坚持混联的插电混合动力技术,即保留发动机直驱模式,“这是中高速场景下的更经济有效模式”。
要想不断看穿行业迷局,依靠的正是在时间积累过后,有了摸爬过的经验和踩过坑的教训,从而用沉着应对变化。
正如魏建军在《年方35》的短片中所说:“35岁,是人生履历的新开始”。
造车是一场典型的马拉松,需要谋长期价值,不是追短效热度。因此,造车不仅需要年轻人的冲劲、拼劲,也需要35+经验者的准度、韧性和定力。
他们的一个准确决策,可能帮助公司省下一笔巨额开支,一个在技术开发上趟过的坑,可能让公司少走数年弯路,甚至手里成熟的资源,也能让公司快速在新业务上拔锚起航。
年轻人身怀热血和激情,是搅局者、创新者,而35+的职场人,则可能经验满满,是滤音器和方向盘,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汽车产业的大变局时代,车企不光要有破局的决心,说一不二的执行力,更要有精准的制导力,这样才能在复杂的战局中,找到问题所在,精确出击。
欧洲和日本的大量家族企业,动辄传承百年,首先需要的就是立百年之身的战略定力,这都离不开能够一路携手走来、伴随企业数十年成长的员工。
人口红利已过,
企业需建立长期主义的人才观
汽车产业正值电动化、智能化“百年变局”,各家都急需新的人才梯队建设,大量岗位需要经验丰富,跨越多学科的复合人才。
以长城汽车发起的35+招聘为例,其发布的高端技术研发岗占比达到了40%,包括智能座舱、大模型算法人才等,这都是车企目前正在攻克的智能科技方向,也急需经验丰富的老手。
供应链与质量管理岗占比达到了25%,这是典型的制造“看门人”岗位,需要的是在复杂产业环节中快刀斩乱麻的经验、高品质的质量把控能力,以及保供时的人脉活动力。
而35岁以上工程师对供应链波动、全球采购体系的深刻认知,恰能支撑长城汽车当下的制造扩张所需。同时,与之配套,长城还释放了15%的生产与高技能工艺岗,来推动产能端的质量升级。
值得关注的是,长城汽车本次还释放了占比15%的全球化与数字化职能岗。成熟的经验,也能帮助公司在海外市场,快速打开局面,建立品牌影响力。
对于其他企业和行业,也毫不例外。或许高强度的竞争,让一些企业不得不只能关注眼下结果,做出短期有效的经营策略,但时间线拉长,都终结为此买单。
因为急功近利的用人策略,不仅难以形成稳定的团队氛围、开发环境和产品流程,也可能导致企业在面临高强度竞争的关口,遭遇人才批量流失,从而后继乏力。
近期,不少头部车企在销量遇挫之后,开始组织调整。从其用人背景不难看出,在关键岗位,已经开始不断启用跟随企业一路成长的老人。
随着中国社会人口结构变化,35+群体不光成为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也将成为职场的核心支撑,企业提前围绕这个趋势,对企业文化和人才体系进行建设,不仅能早早建立企业的凝聚力和人才结构,也有助于及时捕捉市场风向,从而进行抢占市场先机。
因此,企业家们应该认识到,随着我国跨过人口红利的高峰期,依靠人力的“快进快出”建立竞争力的时代,正在远去。而树立长期主义的用人观念,扛起社会责任,视人才为企业经营基石,才是下一个商业时代较量的底色。
相信时间的价值,也尊重人在时间中的积累和每个阶段的潜力,这不应该只是长城汽车的一家之举,也应该成为每个企业的用人信条。
当工厂新入职的35岁工程师调试生产线,当资深AI工程师交付可靠的辅助驾驶系统,他们会证明:时间给予的从不是负累,而是穿透周期的智慧。
正如《年方35》的启示:35岁不是分水岭,而是厚积薄发的黄金拐点。在这场由长城点燃的“成熟革命”中,我们终将读懂——那些被岁月淬炼过的光,是照亮产业升级的漫漫长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