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生死局:苦生意本质与理性生存法则
段永平的声音在雪球沉寂了。这位身兼杰出企业家与投资人的智者,在离开前留下了对电动车行业的清醒判断。汽车从来都是苦生意——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碎了所有关于造车的浪漫想象。
重资产、长周期、低毛利。六个字道尽百年汽车业的艰辛。电动车并未改变这一本质,反而让竞争更加惨烈。
看看现在的市场吧。每隔几周就有新车发布。续航、算力、智驾……参数竞赛永无止境。但当你坐进不同品牌的车内,会发现体验正变得越来越相似。同质化,这是段永平早就预见的结局。
他在访谈中直言:“电动车同质化会越来越厉害,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会越来越辛苦的。”
内卷的尽头是什么?是淘汰。残酷而真实的淘汰。如今活跃在市场上的数十个品牌,五年后还能剩下多少?也许一只手就数得过来。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商业规律的必然。
苹果放弃造车,在很多人看来是战略收缩。段永平却认为这是理性之举。这家全球最富有的公司,在投入数十亿研发后选择转身。为什么?因为他们算清了这笔账:投入产出根本不划算。
造车需要什么?庞大的资金、深厚的技术积累、完善的供应链、成熟的销售网络。更重要的是,需要极致的耐心。特斯拉亏损了十几年才实现稳定盈利,这样的煎熬不是每家企业都能承受。
“需要问别人的就最好别碰。”段永平这句话,值得所有想跨界造车的人深思。如果你还在四处请教该不该入场,答案其实已经很清楚了。
那么,在这个注定惨烈的战场上,谁能活下来?
一定是那些真正理解生意本质的企业。它们知道现金流比情怀重要,利润比销量实在。它们懂得在狂热中保持冷静,在寒冬里储备粮草。
段永平的投资哲学很简单:理性,想长远。这六个字,恰恰是电动车乱局中最稀缺的品质。
狂热会退潮,泡沫会破裂。当资本的热情冷却,当政策的红利消失,剩下的才是真正的玩家。他们不是在追逐风口,而是在深耕一个行业。
苦生意。内卷局。理性抉择。
九个字,勾勒出电动车江湖的现在与未来。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或许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这种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回归常识的智慧。
生存从来都不容易。特别是在一个从未轻松过的行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