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盯着新能源车市里几个劲爆的数据——比亚迪汉245公里续航才卖15.98万,这价位在新能源圈堪称炸裂。跟我前两天跟老李,做二手车修理的聊天就提到了这事。他说:这车卖这么便宜,续航还那么争气,很难想象成本怎么压下来。的确,我心里也嘀咕,这铁皮里边到底压缩了多少料和工艺。
但说实话,245公里续航放到能卖15万出头确实有吸引力,尤其是对城市代步刚需的用户。换个角度,我从研发的角度看,这背后其实是妥协。毕竟,电池成本占了整车价格的40%到50%(大家都知道,这是估算,具体车型差别大),把245公里的电池往下砍,容量比起主流的410-500公里车型直接少了40%-50%。这就像做蛋糕直接减少一半的面粉和糖,加了点替代材料,看起来样子差不多,味道肯定输血。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2019年初我跟朋友讨论比亚迪汉的时候,大家一致认定245公里的版本不会受欢迎,毕竟补能网络渐成,低续航给使用者带来的不便明显。但现在市场看来证明,低续航版本是真的有人买,尤其是预算有限,通勤距离短的年轻用户和两线城市买家。
不过事情没那么简单。我认识的一位比亚迪渠道经理李姐私下跟我说:新加的130公里版本目前还没定价,一线城市这块确实有点难搞,太低的续航买单意愿弱。我其实有点惊讶,130公里的版本这定价和定位怎么玩?130公里续航说实话,有点像半成品,城市里面充电不便利的用户基本拒绝接受。估计厂家是在往更低端玩家细分,但这边短续航怎么卖出市场,真不好说。
这让我想起去年见到的一个场景——新能源车主群里,一个朋友吐槽:我买了比亚迪汉,电池明明还能用,续航降了20%,充电又慢又烦,开着心里没底。这才意识到续航数据背后的真实感受,是成本割舍后的隐形成本。成本和用户心理这两头,全得博弈。
我在对比竞品时发现,同价位的南京车企新能源车,基本都给你续航至少300公里起步,哪怕车型是紧凑型。比亚迪汉245公里版本丢出去,立刻显得吃亏。买家自然会想,我多花个1万,能多跑50公里,值不值?这就是现实的痛点。虽然用户愿意尝试,但亏这感觉谁都不愿意承受。
这有点像供应链里的博弈。研发过程中,锁定低续航就是先从电池采购节省入手,甚至可能选择供应链中靠后端的电芯,壳体材质和热管理系统也相应缩水。就像买菜时,选最便宜的菜品,你知道不可能吃出高级大厨的味道。厂商磨削每个成本环节,是用料跟工序的逐层精准调整。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开发流程,我想纠正一下之前的观点。我曾以为这种极低续航版本只是为应对政府补贴政策做材料,现在看来,至少比亚迪是真的想用它打通更多用户层——尤其是那些根本玩不起高续航车的市井青年和混合型用车人群。虽然市场反馈说销量惨淡,但厂家至今也没放弃把市场摸清楚,只是动作慢了点。
倒是从销售端听到一句话挺有意思。客户说诚意有,但还得看咋卖,便宜没好货这句话压得心里慌。这是我跟某4S店销售小张聊天时,他吐槽目前主力车型销量低迷,汉家的中低续航版推出来后,反响平平。他觉得,虽然价格诱人,但用户心里一直还是缺点底气。所谓高端IP这牌打久了,玩废了,不少用户现在看起来懂行情,不再盲从。
换个角度,你是否觉得低续航新能源车会掀起新一轮价格战?我猜测(没细想过,纯观察)这可能是厂家早点把库存消化出去的一招——毕竟电池技术并非一夜提升,短续航版还能卖,何乐而不为?但这招走多远,恐怕还得看消费者真正买单的心态。
顺带说个数字,咱们自己算下,如果245公里电池成本大约占13万车型的6万左右,那130公里,成本可能压缩到3.5万-4万这个区间(粗略估计)。换言之,厂商能省3万元以上制造成本,市场上能不能见骨就成交,则是另外一回事。
你们有没有想过,其实这跟那些手机厂商推出小屏Lite版的套路很类似?不求爆款,求量级,低门槛先占点地盘再说。只不过汽车这行,工艺、供应链复杂多了,容错率低的多。
说回我刚才拍的照片,门店里那个曜黑银色的比亚迪汉,侧面轮毂盖居然有些轻微划伤,跟新车定位格格不入。销售说:这车放那儿快3个月了,客户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还是犹豫。从外观细节看,这里的实操差比竞品明显要粗糙,虽然价低,体验尚未完善,对用户冲击挺大的。
这时候你会问,厂商都知道问题,也开始问客户你到底买不买单,是不是有点晚?我觉得是。但转念一想,厂商多一家问,就是走出旧思维了,能改点啥还是希望。问题是,还能不能改回来?
你们怎么看?低续航低价格的汉,能不能逆转市场,扎根成细分市场的座驾,还是只会成为电动车时代的边缘花样?抑或,是我们对续航的期待本身就需重新校准?(这事儿恐怕得等几年才能真见分晓)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