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围绕着小米汽车的话题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从发布会当晚的万众瞩目,到后来订单量突破预期的全网狂欢,可以说,小米的第一台车承载了太多人的期待。
然而,就在这股热潮之中,一件让许多已经交了定金的准车主们感到困惑甚至有些愤怒的事情发生了。
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反映,自己明明被告知提车要等上大半年,却突然收到了小米方面的通知,要求在短期内付清全部尾款,否则不仅订单要被取消,连之前交的五千块定金也拿不回来了。
这件事听起来确实让人有点难以理解。
在咱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消费观念里,买东西,尤其像汽车这样的大件商品,最基本的逻辑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我们去买一台冰箱,总得是看到实物,确认没问题了,才把钱付清吧?
买房子,也是在验房交房的环节才结清尾款。
这是一种建立在公平和信任基础上的社会契约。
可现在,小米的做法是,车还在生产线上,甚至可能连生产计划都还没排到,就要求消费者把几十万的资金一次性付清。
这让很多准车主心里犯了嘀咕:我的钱付出去了,但车在哪里?
什么时候能到?
万一到时候拿到的车有瑕疵怎么办?
那时候我已经付了全款,谈判的筹码几乎为零,岂不是变得非常被动?
这种感觉,就像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押在了一个还未兑现的承诺上,心里的不安全感可想而知。
更让大家觉得不舒服的,是翻开当初锁单时同意的那份《汽车购买协议》,里面确实有条款写明,小米汽车方面有权根据生产和销售情况,随时通知用户支付余款,如果用户未在规定期限内支付,则视为根本性违约,小米有权解除协议并且不退还定金。
这样的条款,在法律上通常被称为“格式条款”,也就是商家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未与消费者协商的条款。
当这种条款明显加重了消费者的责任,而减轻了商家自己的义务时,就有了“霸王条款”的嫌疑。
消费者们感到自己被“摆了一道”,当初因为信任小米品牌而下的订单,现在却感觉自己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要么,在对车辆情况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硬着头皮把几十万交出去;要么,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五千块定金打了水漂。
那么,我们不妨冷静下来想一想,作为一家以“用户体验”著称的精明企业,小米为什么要冒着得罪第一批核心用户的风险,采取这样一种看起来不太“厚道”的策略呢?
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现实的商业考量。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为了缓解巨大的资金压力。
造车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烧钱”行业,从建立工厂、采购设备、打造供应链,到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天文数字般的资金。
雷军先生也曾坦言,这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
对于刚刚起步的小米汽车来说,正处于产能爬坡和市场扩张的关键时期,现金流的健康程度至关重要。
如果能够让成千上万的客户提前支付尾款,这将形成一笔规模极其可观的无息现金流。
我们简单算一笔账,以小米SU7平均一辆车25万元计算,如果有一万名用户提前支付尾款,那么小米的账上就能瞬间多出25亿元的现金。
这笔钱可以极大地润滑整个生产和供应链体系,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相当于让用户资金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风险缓冲垫”。
从纯粹的商业运营角度看,这是一个能够有效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的财务手段。
其次,这也是一种精准筛选真实用户、挤掉订单“水分”的有效方法。
小米SU7的空前火爆,吸引来的不仅仅是真心想买车的“米粉”,还有大量的投机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黄牛”。
他们抢下订单,目的就是在车辆供不应求的时候加价转卖订单获利。
同时,也有一部分消费者是出于一时冲动下了单,后来可能因为了解到车辆的保费、维修成本或者市场保值率等问题而产生动摇,宁愿损失定金也不想提车。
这两类订单对于小米来说,都是“无效订单”,会严重干扰其对市场真实需求的判断,从而影响生产计划的精准性。
通过“催缴尾款”这一道门槛,小米可以进行一次高效的“压力测试”。
对于想赚快钱的黄牛来说,让他们提前垫付几十万的资金,会大大增加他们的资金成本和风险,很多人会因此望而却步。
对于那些犹豫不决的客户,这个“最后通牒”也会迫使他们做出最终的决定。
经过这样一轮筛选,留下的绝大部分就是购车意愿最强烈的真实用户,小米便可以根据这个更加可靠的数据来安排生产,让宝贵的产能用在“刀刃”上。
然而,商业上的“精明”并不能完全覆盖情理和法理上的争议。
小米的这一做法,无疑是在挑战长久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和公众认知,也让自己走在了法律风险的边缘。
从情感上讲,小米品牌的核心资产之一,就是通过长期的经营,与用户建立起来的“朋友”般的关系和信任感。
这次的“尾款风波”,让很多忠实用户感觉到这种信任遭到了考验。
大家支持国产品牌,是希望看到它能用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回馈消费者,而不是用精心设计的合同条款来规避自身风险、转嫁压力。
从法律层面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核心精神,就是保护交易中相对弱势的消费者一方。
合同中单方面赋予企业“随时”要求付款的权利,并且将拒绝付款的后果设定为“没收定金”,这种权力与义务严重不对等的条款,在司法实践中被认定为无效的“霸王条款”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一旦有消费者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小米将面临不小的诉讼风险和品牌声誉损失。
我们必须承认,在中国这样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一个新品牌的诞生和成长充满了艰辛。
小米汽车作为中国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杰出代表,它的每一步都备受关注。
我们为它取得的初步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也真心希望它能行稳致远。
这次的事件,或许可以看作是小米在高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次“成长的烦恼”。
如何在高压的商业竞争中,平衡好企业自身的利益与消费者的权益,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用户信任,这是摆在小米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我们期待小米能够正视消费者的疑虑,以更真诚、更透明的方式与用户沟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那个把“和用户交朋友”作为信条的企业,依然值得我们信赖和支持。
毕竟,对于一个志在长远的品牌来说,用户的口碑,才是最坚实的地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