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林
要是搁在十多年前,这简直是天方夜谭。那时候,德国汽车工业正处于巅峰时刻,奔驶、宝马、奥迪等汽车在中国,甚至全球市场上可是呼风唤雨的主。谁能想到,如今他们面对中国汽车、特别是新能源车,却没有什么底气了。用专家的话说,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是一步错步步错。
事实上,在新能源时代,制造业的游戏规则正在被重写。过去,德国汽车工业的优势在于将每个零件都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但是,在电动化浪潮中,更重要的是系统集成能力和供应链掌控力。从电池到芯片,从软件到硬件,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
然而,对于德国来说,他们仍然坚信自己的“高端”品牌汽车能够打遍天下无敌手。但是,他们过于傲慢无法放下“技术霸权”幻觉,导致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迟缓。德国制造业有很大一部分经济都是依靠汽车来起到带动作用,忽视了中国汽车产业已转型,其新能源汽车风靡市场,将德国品牌汽车逐步挤出市场。
据相关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奔驰、宝马、保时捷等德系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销量均显著下降。奔驰销量41.8万辆,同比下降18%。宝马销量46.4万辆,同比下降11.2%。保时捷销量3.22万辆,同比下降26%。
由于德国车企长期依赖燃油车技术积累,对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持怀疑态度。例如,大众汽车前CEO迪斯曾推动电动化转型,但因工会阻力和管理层内斗导致进展缓慢。相比之下,中国车企如比亚迪、蔚来等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快速布局电动化,2024年比亚迪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超300万辆,远超德国车企总和。
由于德国汽车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超过了35%,这样一来使得自身的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用百害而无一利来形容这种现象也并不过分。对于德国汽车来说,由于销售量下跌,对他们是一种考验,无论是一个公司,还是多家公司,在困难的时候应该做的是努力克服而不是“破罐子破摔”。
其实,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上搞降价促销的,德国汽车也没有落后。为了挽回销量,奔驰2024年起在中国汽车市场疯狂降价,热门车型直降十余万,有些款式甚至打了“五折”。结果却适得其反,终端价格混乱,品牌溢价折损,消费者信任崩塌。究其原因,主要是奔驰也许看错了人,走错了路。
许多年来,德国汽车在中国市场卖得比德国市场贵很多,现在终于反过来了,德国消费者终于亲身体验了一把被自家车企“区别”对待的感觉。当然,对于很多国内消费者来说,ID.3如此低的价格也没有多少感知,可能很多准备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依然不会购买这款车。
与此同时,全球智能汽车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中国、日本、美国三个玩家的局面,德国汽车只能是后来的追赶者。由于中国市场涌现了上百家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一场世界大战。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人享受到了德国等发达国家消费者没有享受到的红利。
说到底,德国车企现在面临的是一场生死存亡的考验。现在奔驰正在裁员,降低成本,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如果他们不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真正追上来,恐怕以后的日子会更难过了。
值得玩味的是,当年那个虚心学习的学生,如今已经成长到能教导他人的导师。但这种转变,与其说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如说是时代大潮下的必然选择。在新能源时代,谁能率先掌握汽车产业新的游戏规则,谁就能引领世界潮流。而这些,恰恰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机遇所在。反之,德国车企傲慢地固守所谓“高端”,却失去了在中国市场竞争的机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