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比亚迪,很多人脑子里的第一反应还是“新能源一哥”,但最近这家中国车企的日子有点难过

说起比亚迪,很多人脑子里的第一反应还是“新能源一哥”,但最近这家中国车企的日子有点难过。

两条不大友好的消息接连传来,让不少人开始担心:比亚迪这台“高速列车”是不是要踩刹车了?

先说销量,比亚迪10月卖了44.17万辆,听起来挺厉害的,是今年一整年里单月的最好成绩。可要是和去年10月比一比,这数据就有点不香了。

去年同月可是50.27万辆,今年一看,直接少了12%。9月也不乐观,卖了39.6万辆,比去年又少5.5%。

说起比亚迪,很多人脑子里的第一反应还是“新能源一哥”,但最近这家中国车企的日子有点难过-有驾

这就不是偶尔“拉胯”了,而是连续两个月都在往下掉,而且掉得越来越多。过去大家都习惯了比亚迪的高歌猛进,现在突然开始下滑,难免让人有点不安。

再看看钱袋子。比亚迪最新三季度报表出来,7-9月营收1950亿,比去年同期少了3.05%。最扎心的是净利润,只有78.2亿,同比暴跌了三分之一还多。

有人说是不是比亚迪加大了研发投入,钱都花研发上了?其实,真要算细账,研发的钱确实涨了点,但涨幅只有1.5%,跟利润掉的这大窟窿根本对不上号。

说起比亚迪,很多人脑子里的第一反应还是“新能源一哥”,但最近这家中国车企的日子有点难过-有驾

换句话说,利润缩水,锅还真不能全让研发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稍微关注点汽车圈的都清楚,新能源车市场前两年像打了鸡血一样飞速增长,现在则有点“熄火冷静”了。

国内市场基本上能买车、愿意换车的人都已经下手,剩下的大多在观望。而且大家买车越来越理性,不像前几年那样“一窝蜂”追新。

各家车企也都使出浑身解数,价格战、促销、推新款,市场竞争是肉眼可见的血腥。

说起比亚迪,很多人脑子里的第一反应还是“新能源一哥”,但最近这家中国车企的日子有点难过-有驾

这时候,比亚迪原本最擅长的低价策略却有点使不上劲了。因为最近汽车圈都在喊“反内卷”,也就是别再拼命杀价卷到死,而是追求良性竞争。

以前比亚迪靠着自己强大的成本控制,经常降价抢市场,但现在整个行业都在反思:老这么卷下去,企业都没法活,技术和质量提升也会受影响。

行业“反内卷”其实更像是一种“自救”,比亚迪必须跳出单纯拼价格的思路,找更长远的增长点。

说起比亚迪,很多人脑子里的第一反应还是“新能源一哥”,但最近这家中国车企的日子有点难过-有驾

除了国内市场,海外市场成了比亚迪不得不抓的“救命稻草”。

这几年,比亚迪在出口上发力,除了卖车,还去海外建厂、搞本地化生产,说白了就是想学日本、德国那些老牌车企,把根扎到世界各地。

其实,这步棋没毛病,现在全球对环保越来越重视,新能源车在国外也是风头正劲。欧美不少国家都有补贴、减税等政策,比亚迪的电池和技术又有优势,表面上看,机会不少。

但机会背后是挑战。各国消费习惯、法规政策、市场环境千差万别,不是随便把车一拉过去就能卖得好。

说起比亚迪,很多人脑子里的第一反应还是“新能源一哥”,但最近这家中国车企的日子有点难过-有驾

现有的国际大牌,比如大众、丰田、特斯拉在海外扎根多年,人家品牌影响力、销售渠道都不是一天两天建立起来的。

比亚迪想抢占一席之地,光靠产品力还不够,市场推广、品牌建设都得下血本。

说到底,比亚迪现在就像站在十字路口,国内市场逐步饱和,卷不动了,海外市场虽然有潜力,但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

说起比亚迪,很多人脑子里的第一反应还是“新能源一哥”,但最近这家中国车企的日子有点难过-有驾

如果能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证明自己,不仅能稳住中国第一的位置,说不定还能朝着“世界级车企”迈进一步。但要是海外折戟,国内又没新突破,那未来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比亚迪的故事,其实也是中国新能源车企集体面临的缩影。大家从“野蛮生长”到“冷静理性”,从拼速度到拼内功,这才是中国品牌该走的路。

谁都知道,风口过去以后才见真章,能不能撑到下一波爆发,靠的还是硬实力和长远布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