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Tunder(或为“Thunder”的笔误,中文常译作“闪电”或“雷霆”)这一名称近年来频繁出现在行业报道中。根据多方信息梳理,Tunder并非单一车型,而是与多个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项目或技术概念相关,尤其在2023年至2025年期间,其名称被用于指代不同厂商的高性能电动车型或技术平台。以下将从技术特点、市场定位及用户评价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Tunder的技术背景与品牌关联
1. **比亚迪“雷霆”技术平台**
据百度百家号报道,比亚迪在2024年发布的“e平台4.0”中曾提及“雷霆动力系统”,主打超快充与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支持800V高压架构,充电10分钟可续航400公里。该技术被部分媒体简称为“Tunder系统”,但比亚迪官方未直接使用此命名。其代表车型如仰望U7、腾势N9均搭载了这一技术。
2. **东风风行雷霆电动车**
懂车帝文章显示,东风风行于2023年推出的纯电SUV“雷霆”(英文名Thunder),定位中型市场,CLTC续航达630公里,配备L2+级智能驾驶。该车因命名中的“雷霆”二字被用户简称为“Tunder”,但实际与比亚迪技术无关联。
3. **海外品牌概念车**
部分外媒报道中,“Thunder”一词曾出现在福特F-150 Lightning的衍生车型计划中,以及特斯拉Cybertruck的高性能版本传闻中,但均未获官方确认。
二、核心性能对比
若以国内市场讨论较多的东风风行雷霆和比亚迪雷霆技术为例,其差异化表现如下:
| 维度 | 东风风行雷霆(量产车) | 比亚迪雷霆技术(平台) |
| **续航能力** | CLTC 630km | 理论续航最高700km(腾势N9) |
| **充电速度** | 30%-80%需30分钟(400V架构) | 10%-80%需15分钟(800V架构) |
| **智能配置** | 华为HI Car+12.3英寸双联屏 | 天神之眼高阶智驾+AR-HUD |
| **售价区间** | 18.99万-22.99万元 | 搭载车型均价35万元以上 |
三、用户真实体验反馈
1. **东风风行雷霆的优缺点**
- *优势*:空间表现优异(轴距2830mm)、标配热泵空调,冬季续航衰减率低于同级竞品;
- *不足*:车机系统偶发卡顿,快充桩兼容性需优化(部分第三方桩无法满功率充电)。
2. **比亚迪系车型的实际表现**
搭载雷霆技术的仰望U7在极寒测试中,-20℃环境下续航保持率达78%,但用户吐槽其配套超充站覆盖率不足,三四线城市充电体验打折扣。
四、行业专家观点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家朱明荣在公开访谈中指出:“‘雷霆’类命名折射出厂商对电动化性能标签的追捧,但技术落地需兼顾基础设施配套。例如800V平台虽好,若电网改造和超充网络跟不上,反而会成为用户负担。”这一观点揭示了技术激进与实用性的平衡问题。
五、未来发展趋势
2025年,随着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量产和4C快充技术普及,多家车企计划推出“第二代雷霆”车型,目标将充电时间压缩至8分钟以内。但行业也面临标准不统一的挑战,如蔚来、小鹏的超充协议尚未完全互通,可能影响用户体验。
综上,“Tunder”所指代的并非单一产品,而是新能源时代高性能电动化解决方案的象征。消费者在关注这类车型时,建议结合自身使用场景(如长途频率、充电便利性)选择,而非仅被营销名词吸引。技术的终极意义在于让出行更高效,而非创造概念泡沫。
tunder什么车
0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