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天天早上睁开眼,不是想着早餐吃什么,而是琢磨,今天的混动车、纯电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到底还能怎么卷?中国汽车圈这几年的节奏,真不是闹着玩,产业不仅走出了自己的路子,连跟着国际趋势的步伐都敢甩着大刀搞创新,有时候让人都觉得看不过来。其实不管是科技企业跟整车厂的“拉郎配”,还是智能硬件公司们一轮轮的技术迭代,本质上都绕不开那一个字——局。每个人、每家企业、每个政策,都在“局”里琢磨着自己的利益,也在跟这个庞大的流水线玩着博弈。
你们说,为什么这些年“整车-零部件”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变得这么重要呢?这好像也不用解释……大蛋糕就那么大,卷的不是点心师傅,是做蛋糕配料的都得配合端盘子。产业升级、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一根螺丝、一块屏幕、一个芯片都可能掐住命门。所以说,工信部能组织17家整车企业主动表态“不超过60天付款”,这其实是在拿“信用红利”给产业链松绑,否则大家都闹着断粮,看你想走多远。你琢磨着,这几年多少做配件的熬不过来?低利息贷款都敢拿去给主机厂填窟窿,换回一张欠条,这不等着合伙送命么?看起来是政府在吆喝,其实谁心里都明白,只有合作共赢,谁都想安稳吃口饭。
再说到产业升级,咱们是不是有点疑惑?你看这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涨22.7%,车载设备、芯片、动力电池嗖嗖冒泡,听着是一片欣欣向荣。但细细一想,这背后代表什么?增长当然是好事,可是真想问一句:到底有多少创新技术被真正消化成了中国品牌的核心能力?我们现在绕不开的局限,还是那几颗芯片、还有上游的技术依赖。你看一边是高技术产能飞涨,一边是老外在搞芯片限制、反倾销,能不能笑得出来,就看下一个关口能不能挺住了。
说到国际市场,中国车今年在慕尼黑展会上风光得很,大屏幕小马达,新能源光环哄得洋人门都排队看咱的。是不是中国车要一统江湖?想多了。其实不少参展老外都是冲着产业链合作来的,他们都懂,啥东西靠一己之力干出来的太少了,还是联手挣钱快。德国、奥地利开始给中国车开放生产线,不是心甘情愿,而是自己老品牌也快熬不住了。小鹏跟麦格纳合作在本地化生产,说是出海,其实是能不能进得了欧洲那道门的实验田,输了也没人笑你,赢了就是亚洲版的“猫出户”。
自动驾驶、AI芯片、车联网这些高科技,更别说少有几个国家能咬得动。你看英伟达被我国市场监管调查反垄断,外听好像大新闻,其实里边是芯片垄断,早就积怨已久。我们也得问一句,如果这些洋大佬大权独揽,我们的产业只是“加工厂”,怕是真有一天会卡脖子。禁令、反垄断、双边合作,从来不是谁跟谁掰腕子那么简单,是利益分配的话语权争夺。
有些消息表面看跟我们老百姓无关,细想其实影响到每个人日常生活。比如说,国家统计局为什么要解释高技术制造业的增长?原因就是,智能车、环保车、电池供应这些东西,说白了决定以后的就业、收入、环保政策和出行体验。小时候路上最多的是摩托车、电瓶车;现在疯长的是“电马”、比亚迪,马路“油车”反而快成“老班底”。绿色转型、产业升级,也许不会立刻让荷包鼓起来,但一定会让你一辈子跟油烟味、雾霾关系没那么大。
国内合作搅动风云,国际合作也有玄机。比如小鹏去奥地利量产,外人看是出海抢蛋糕,其实内里有一层动力,是因为在中国卷得太狠,西方做工厂的也快“自己吃自己”。双方在高压下抱团,更像是赛马,不跑都得死,跑快了还能多活几年。
说到企业新闻,我最喜欢琢磨“科技+整车”的故事。今年消息频传,极氪正式和吉利合并,高票通过方案,未来或许将彻底退出纽交所。这意味着什么?你们细想,上市并不是终极目标——掌控产业链、整合产品权益,或者说让话事权回归自己老母公司,这才是稳围棋。极氪这一出,看似低调,实则是中国车企在资本国际化和产业自主权之间走的试探步。不想听别人指手画脚,又怕真的丢掉全球市场。那到底是扎根本地,还是继续出海?其实大多数新势力迟早都得做这种左右两难的选择题。
另一个热闹点是华为跟北汽“享界”品牌又一次官宣深化合作,而且说得极明白:“全生态战略共同体”。五专体系,砸下200亿。你们别以为投钱的都是大冤种,其实是双方早就看清,单打独斗、高调出圈那一套在中国车圈行不通,谁也别想全啃下产业所有利益。技术赋能、联合制造、供应链合围,甚至渠道网络都得双保险,这就是中国汽车行业新打法——反内卷,不内耗,求共赢。你说享界能不能成爆款我不敢保证,但这种合纵连横,绝对会成大趋势。
还有,比如广汽成立的智驾产业投资合伙企业,谁还敢用传统思路玩汽车?今天你抱合伙企业,明天抱基金管公司,说反了,就是资本和技术滚雪球,抢赛道,抢蛋糕,抢未来。什么时候看见一种新模式、一个新生态落地了,其实背后都不是单纯靠哪个CEO的嘴炮,根本就是市场在逼着找新方法撑下去。
再看国外新闻,也是波涛暗涌。美日韩关税谈不拢,日系车降价一搞,韩系混动立马嗷嗷叫。你以为这就是价格战?其实是产业政策拉锯。谁能保证十年二十年,咱中国车不会也遇见这样的关卡?全球车企合围,最后拼的都是体力、智慧和政策护航。
新能源、智能网联车这事,说到底追问的就是:靠什么才能在出行大潮里活下去?新能源真的能让我们甩开低端路线、翻身做主吗?其实我觉着,长期看,产业升级表面在“拼配置、拼技术”,实则是“拼底盘、拼大脑、拼生态圈的实力”。



你们真的关心过,咱们为什么这么热衷造车?看似热闹,其实问题一大堆:专利多有什么用?落地变钱最现实;合作多能解纷争?格局还得靠眼光。市场天天爆新玩意儿,但“堵脖子”的问题一旦爆发,谁最先垮台很快就现出来了。所以,无论是政策引导行业向好,还是企业自己找方向,最根本还是要回到那句老话:该挣的钱得挣,该合作的得合作,该创新的必须创新,耍小聪明终究是走不长久的。
最后,我忍不住又想设一个问:车企们这么卷、政策动不动亮红线、技术天天往前冲,对我们普通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我看还是那句话,看的见的是出门越来越方便,油钱省了、堵车少了,绿色多了;看不见的是未来的路,一半掌握在决策者和工程师手里,一半真的交给我们这些敢想敢做敢消费的你我。产业再大,最后还是为了让我们生活更顺点——只要这方向没错,其它的,都只是手段。
(给我评论点赞点个鸡腿,都是动力!)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