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辆——这是在今年头8个月,中国品牌汽车在德国市场售出的数量。别误会,这数字仅是某个中型汽车品牌的销量,而不是中国汽车出口德国的总数。站在柏林的街头,你能看见这些中国制造的电动车穿梭在曾经被宝马、奔驰垄断的街道上。曾经风光无限的德国汽车工业,如今正被无声蚕食。
这画面让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坐不住。他在柏林全球对话会议上喊出狠话,说如果报复是最后的手段,“我们必须强硬起来,做出大胆决定。”大胆决定?这翻话听起来像是末路狂徒的最后呐喊。更可笑的是,法国总统马克龙立马站出来捧场,在欧盟闭门会议上支持施压中国,甚至暗示要动用《反胁迫工具法案》。
你要知道,这个所谓的“法案”,看名字是个核选项,说穿了其实是个花架子。一份从未动用过的文件,被包装成反胁迫工具,成了欧洲版的虚张声势。什么限制贸易、削减知识产权——这听起来像是威胁,但欧盟真的敢动手吗?像穿着帝国新装的孩子,明知自己裸着,却仍借助语言的力量打肿脸充胖子。
但问题是,德国现在可肿不起了。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品牌在德国的市场销量几乎翻倍扩张。同样,是上半年,德国汽车则在中国节节败退。更讽刺的是,中国对稀土的出口管制直接揪住了德国制造业的柔软肋骨。稀土是工业的“维生素”,更是汽车电机、半导体领域的基石。这一场精确制导的反击,彻底戳穿了德国的话语权幻象。
可笑吧?挺可笑的。更可笑的是,就在对华喊狠话的同时,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却不小心泄了底。今年前8个月,中国成为德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1663亿欧元,稳稳高过美国的1644亿。一边口中嚷嚷着“要脱钩”,一边对最大生意伙伴有着羞愧又离不开的依赖,德国的处境比它的嘴炮还要尴尬。
跟美国结盟,对华施压,这套剧本德国人还真当它自己是欧洲主角。但算盘打响的那一刻,他们才意识到,一刀切的贸易威胁最终割伤的只会是自己,与其强硬,不如回归现实。德中经济的互补关系早已深深嵌入彼此的命脉——中国进口德国的机械设备为产业升级输血,德国仰仗中国市场消化产业过剩。在全球化黄金时代,谁都没有独善其身的特权。
欧洲的焦虑并非无理取闹,但这焦虑本质上更像是对自身衰落的无力控诉。德国的汽车优势逐渐崩塌,法国的奢侈品市场被中国本土品牌蚕食,美欧的大西洋贸易不再像从前那样坚不可摧。实力转移从来没有公平过。弱者喊得再大声也无济于事,历史只记住规则制定者。
昨天,欧盟还在争论稀土管制让他们痛苦不堪;今天,德国破产企业数量刷新了12年来的最高纪录;明天,或许还有更多国家等待维持自己的表面风光。而在这一齣注定荒诞的戏码里,纳格尔和马克龙的角色更像是空喊口号的路人大叔。耳边铿锵有力的决绝,掩盖不住他们心头的惶恐。
不过我们也该清醒地看到,敌我博弈并不依赖于欧洲一时的“膨胀”。我们的产业升级确实在蚕食欧美的传统优势,这没什么浪漫,只是历史的自然规律。没有什么声讨能阻止全球化的秩序迁移,也没有什么施压能让中国退缩。欧盟的纸老虎尚不敢动真格,一场风暴显然还在酝酿。但挡在风暴中间的,是一种更难以企及的现实。
至于德国?它的那场心理治疗,还得持续很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