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最近东风和华为联手,加上襄阳市的资本和政策支持,咱们中国制造又搞了个大动作,专门折腾“猛士”这个越野品牌。这事表面看就是企业间的“各取所需”,但细琢磨一下,这背后可不只是卖车这么简单。
我一直挺想问一句:现在都2024年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的风头这么劲,中国车企到底还能靠什么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光是喊口号有啥用?例行公事的合作,如果只是你供应我买技术,未来同质化能做出啥花样?但东风这波和华为的“赋能联合”,明显不是传统套路——华为不光是给点技术点子,而是把全套体系都搬进去了,东风也不是光拿来主义,而是在底层流程上跟华为做了联动,这才有点意思。
其实,智能化越野车这玩意,早就成了“高壁垒”的代名词。你想想,原先越野车拼的是三大件,机械素质、底盘能力、军工基因,猛士这牌子也算有两把刷子。但时代变了,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网联功能、能用手机遥控越野、OTA升级一大堆玩法,谁要是跟不上,别说国际市场,国内竞争分分钟被淘汰。这就是为什么东风必须找个科技大腿抱,但怎么抱才算有用?
这次合作还有俩关键点。第一,“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业协同”这个机制不是空话。想想,新公司能落地,不仅有东风的技术和华为的体系,还少不了地方政府的资源调动,这种政企高度联合的局面,够让人反思很多事情。过去中国车企给人印象是慢半拍、死板、等政策、做红利,但这两年越来越多案例证明,只有真正冲在前面的企业才有机会牵头新赛道,资本和政策能推一把,但终究得靠企业自己破局。不主动转型等死,盲目跟风也没活路。
第二,华为这次扮演的是“综合赋能者”,而不是简单当个供货商。以前车企和科技公司都是一个项目对接啥就买啥,但华为这套把IPD、IPMS还有自己一套流程全面对接进车企,这思路已经和老外车企(比如丰田、特斯拉那种)级别的战略融合差不多了。你是把自己“造车基因”和华为“科技基因”完全嫁接在一起,未来东风不只是能造车,还能自己不断迭代,升级成“会造智能车的企业”。这才叫体系化成长,不是买点材料拼拼就行。
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高壁垒突破路径”?光产品力还不够,得把整个流程都智能化,从研发到制造再到终端销售和服务,一环套一环,全链条升级。比如这波东风直接引进“流程再造”,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直接抬一档,销售服务也打上华为式精细化标签,将来不止能卖给国内逼格用户,还能走出国门和欧美越野市场真刀真枪干一架。这才是“赋能”最高级的玩法,不是给你一把枪,是把打仗的全套武艺都教给你了。
所以我老觉着,东风和华为这套合作是给整个中国汽车产业链上了一课。咱们产业升级总在讲“新质生产力”,其实就是要破旧立新,靠创新能力重塑竞争力,这种过命的体系深度融合是个范本。未来中国车企不是靠低价堆量、也不是靠补贴活路,全靠自身能不能形成一套自己的“智能造车体系”,而不是被动等国外技术往国内输出,永远是“子公司”模式。没人愿永远当跟班,必须要有综合体系突破,一步步掌握主动权。
顺着这个线头再想,华为这角色其实也挺有意思。你说华为要不要自己造车?网上争论多少年了,连任正非都出来表态“帮别人造车绝不自己造”。这话在我看来不仅是自信,更是果断。华为为什么能在赋能车企上做到格局这么大?背后是自己掌握了底层技术(比如芯片、操作系统、算法、软硬一体的技术堆栈),有本事做平台型输出,而不是只卖单一产品。东风利用华为赋能其实就是“借船出海”,两家优势互补。所以这个合作模式才是真正可持续、能复制的强组合,不是昙花一现。
再说“智能越野”的高壁垒。很多人以为猛士这牌子主要是卖情怀,还有点军工范,但如果仅仅是靠猛士军车基因去做市场,老粉丝或许能买单,但细看现在全球市场趋势,智能化是每个车企都得过的坎儿。你有技术你才能上一个台阶,仅靠血统撑不住长期竞争力,必须得和科技力量紧密结合。东风这次敢把猛士打造成“高端智能越野”的新样本,也是底气来自华为那个科技后盾。“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这些词,其实就是一句话——谁能搞定核心技术、谁能不断创新、谁能让用户持续买单,谁就能活下去。
又有一问题值得大家琢磨:当下这么多科技公司和车企喊合作,有多少是“真正融合”?多少只是过个场?以前很多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都是外包下游做接口,车企拿来拼完就发售了,用户开几年发现更新落后、体验不佳、售后成问题。现在东风和华为这套模式,IPD+IPMS深度登入,等于刷了一遍管理体系,把造车和卖车的周期全部提升,这个才叫长远考虑。以后中国车企要成长为“世界级品牌”,不靠微创新,是真正靠体系突破,每一环都得自己做主。
再说,湖北汽车产业这一把也下得够准。襄阳的官员天天琢磨怎么把地方产业搞大搞强,这次能把华为和猛士这么顶尖的组合拉到一起,肯定不是单纯为了GDP数字,而是要真正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这块出成果。这把要是玩成了,湖北省汽车产业说不定能带动一大批相关企业和上下游链条一起升级,是个很好的“示范窗口”。踩准了风口,还得有扶得起的猪,这猪指的是“会飞的企业”,不然光有政策没主体,啥也成不了。
人都说“品牌+科技”是造车新方向,可真相是,现在品牌建设越来越难,用户审美提高了,各种功能体验要跟国际一线品牌看齐,还要兼顾价格和服务。华为提供的是科技底盘,东风提供的是造车基因,猛士品牌靠的是市场号召力和历史优势。三者合力,才有可能把中国智能车、尤其高端越野车推向世界舞台。
但路也不是没有风险。体系深度融合也意味着双方需要不断磨合,东风要改造老套管理结构,华为要理解汽车行业的复杂周期,比如研发周期长,零部件定制化,风险和投入都比原先简单做手机复杂多了。但只要方向看准了,愿意持续投入,讲管理讲迭代讲速度,不怕更迭,就有机会冲出中国、冲进世界。
最后留一个问题给大家:今后中国车企到底应该“主导科技”还是“被科技主导”?东风和华为这次选择了“车企主导、华为深度赋能”,等于主角还是车企,科技公司做底层支持和综合提升。这样分工是否会成为今后智造产业的主流模式?或者,未来会看出更深度的融合,甚至诞生出根本意义上的新型智能整车企业?这事不是一天两天能见分晓,但只要“智能化”、“高端化”是真刀真枪走下去,不混日子,就不怕壁垒高。
这事给我的一点感悟就是:风口和红利永远是给有实干精神的玩家,只有你自己迈出第一步去整合、去突破,才能吃到最后的果实。产业升级这事,不怕路长,就怕不走。华为和东风这套打法,值得所有还抱着传统思路做车企的主儿,认真看看什么是真正的“体系化成长”。这才是智能时代的新通路。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