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销量仅23辆!一度被誉为“国民神车”的本田飞度,在2025年汽车市场上交出了一份让人难以置信的答卷。这可是那辆曾被年轻人视作梦想起点的“小型车之王”。是什么把一款火过22年的车型拉下了“神坛”?又是什么让它成为了汽车网站的“热门榜单之耻”?这一切背后,究竟是飞度的问题,还是时代给它上了一课?
现在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飞度的问题完全是它自己作的,没跟上时代;另一种则悲情地表示,“没什么错,错的是时代抛弃了它”。听着像极了老照片里的放大版青春回忆,但现实却是,它的竞争对手已经不再是满街跑的燃油小车,而是那一辆辆绿牌电动车——比飞度更便宜、更聪明,甚至比它更会省钱。可飞度这份仅23辆的月销量依然把所有人震得一愣一愣,它到底经历了什么?
首先得从2003年说起,那年飞度以小巧精致的三厢轿车成功打入中国市场。凭借不到10万的价格、较低的油耗,以及堪称“搬家神器”的大空间设计,它迅速俘获了年轻人。当时那些初入社会的打工人,提到买车,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飞度。而且它一直被视作“买发动机送壳子”的明星车型:经济又实用。一时间,“年轻人的第一辆车”等等标签让它风光无限。
但风水轮流转,哪怕飞度在巅峰时期月销能突破1.5万辆,也挽救不了它在新能源大潮下的“滑铁卢”。翻看今年7月燃油车榜单,飞度销量已跌至75辆,排名76位,直接挤进了“垫底阵营”。
老百姓怎么看?“飞度确实是好车,但现在不好卖,家用选电车更划算。”“买燃油车是怀念过去,买电动车才是过日子。”网友的评论直接揭示了问题的本质:消费习惯变了,没人再为单一的燃油经济性买单。
从市场数据来飞度的问题已经不小了,但别以为它只是一家车企的单点困境。这其实是整个燃油车界的普遍写照,更是日本汽车巨头们在中国市场的衰退缩影。
2025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广汽本田累计销量同比下滑近三成,而其他日系品牌的日子也不好过。丰田、日产的业绩连年下滑,本田也遭遇了大幅净利润缩水。整个日系车阵营在新能源急转弯赛道上,显得力不从心。
此时,还愿意买飞度的消费者成了例外。有车主黄倩倩直言:“油车耐用,我买的是一份稳定感。”另一些忠粉甚至愿意高价收一辆二手飞度,“这车修起来便宜,坏了就换零件,居家旅行必备”。仿佛飞度承载的,早已不是实用,而是某种情怀。
但,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从数据上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降维打击”已经铺天盖地。比亚迪的海鸥、海豚,以及顶着4万+单月销量的吉利星愿,正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当飞度的大卖点已成过去,新能源小车又带着性价比、智能技术等全新优势涌向市场,飞度真的是市场没需求了吗?恐怕是它自己落下的短板太多了。
如果说销量是一张成绩单,那新能源取代飞度不过是表面现象,真正带来惊天反转的是它们技术背后的“优势逻辑”。
举个经典对比:一台飞度百公里油费约39.6元,而一辆吉利星愿只需要不到6块钱的电费。单从用车成本来这就已经是飞度无法逾越的鸿沟。
再看看智能化,现如今的新能源车哪怕只卖几万元,也能自带语音助手、车载导航,甚至激光雷达辅助驾驶。而飞度还在用小小的中控屏,内饰设计被戏称为“穿越自上世纪”。随着消费者的购车观念从“性价比”转向“智商税”,燃油车只能在技术短板上不断吃亏。
但这一切其实并非毫无预兆。本田早在布局新能源时,就暴露了适应力不足的弱点。在内部对电动车战略一直不太坚定,甚至品牌的宣传都频频踩雷。广汽赠送的“烨P”符号不仅被骂拗口,LOGO还被嘲笑“土得掉渣”。品牌调性一下子从“国民神车”跌到“国民槽点”。
低潮来得从不止步于表面。在市场表面平静的背后,其实藏着更大的危机——就是广汽和本田的新能源转型步伐,如何解决自身积累的痛点问题?
从投产数据上2025年广汽本田的新能源工厂年产能12万辆,但:年产能如何变成“实际销量”?消费者会因为新能源补贴依旧偏向国产车,而对外资品牌习惯性冷淡。更别提飞度的新车型即使加入混动版本,也难以从根本上具备“革新”实力。
有人预测,唯有推出一款智能功能足够炸裂的高品质电车,本田才有可能重回赛道。但问题是化解对“保守传统”的刻板印象没那么容易,尤其在比亚迪、吉利们日益突出的技术大势面前,留给本田的时间显然不多了。消费者的钱包不是慈善机构,当大品牌难再具备热议度和吸引力,继续靠“情怀车粉”恐怕是走不远的。
双脚踏进2025年的汽车市场,飞度这样的燃油“老男孩”是否还有春天?从情怀来它或许可以短期内通过改款唤醒一波旧用户;但从现实问题出发,无论是技术迭代、外观突破,还是营销创新,它都有太多功课要补。如果广汽本田仅仅寄希望于“历史家底”来重新向市场讨喝彩,那未来销量可能连“还记得飞度吗?”的情怀价值也会逐渐磨损殆尽了。
曾经被封为“国民神车”的飞度,22年后还能打动你吗?8万元预算的消费者,是选继续支持燃油老将,还是直接拥抱新能源,您怎么看?评论区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