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下狠手:MEGA烧车事件18人遭殃,冤不冤?

一把火烧出来的问责风暴,让理想汽车内部炸开了锅。

11月14号这天,理想汽车发了个狠,针对去年那款MEGA车型出的冷却液渗漏问题,直接拿14个人开刀。直接干活的员工被炒了鱿鱼,管理层的年终奖没了,晋升也别想了,年度考核直接给你按最低档打分。这阵势,在新能源车圈里头可不多见。

理想汽车下狠手:MEGA烧车事件18人遭殃,冤不冤?-有驾

事情得从今年10月23号说起。上海徐汇区的一条路上,一辆2024款MEGA突然就着了,火苗蹿得老高。这下可好,网上彻底炸锅了,各种议论铺天盖地。买了理想车的车主心里打鼓,没买的看热闹不嫌事大。你说一辆新能源车好好的在路上跑着,咋就说着就着了呢?

理想汽车也坐不住了。8天之后,官方召回公告出来了,承认是冷却液出了岔子。说白了就是这批冷却液的防腐能力不行,时间一长,把电池和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给腐蚀透了,液体渗出来。最要命的是,这种情况搞不好会让电池热失控,说人话就是可能起火爆炸。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关系到人命的事儿。最终算下来,从去年2月到12月生产的11411辆MEGA都得召回。这数字看着就让人心里发毛。

理想汽车下狠手:MEGA烧车事件18人遭殃,冤不冤?-有驾

理想汽车这次查得挺深,把里里外外都翻了个遍。查出来的问题可不少,涉及好几个部门。负责材料技术的那帮人,对冷却液的验证压根就没做到位,稀里糊涂就过了。搞动力电池的部门呢,试验验证马马虎虎,对渗漏风险的评估也不当回事。更离谱的是质量部门、安全部门、售后服务这些本该把关的环节,在风险评估和处理用户车辆的时候都掉了链子。你说这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每个坑都没守好,能不出事儿吗?

有意思的是,理想汽车这次可不是光收拾MEGA的事儿。他们今年新出的2025款L系列车型也出了问题,下摆臂衬套老响,用户投诉一大堆。这事儿又牵连了4个人,加起来一共18个人吃了处分。该开除的开除,该扣钱的扣钱,一个都没放过。

说实话,看到这处罚力度,我倒是有点意外。现在很多企业出了事儿,要么推给供应商,要么找各种理由开脱,能自己认账的不多。理想汽车这次算是把板子打在自己人身上了。那两家冷却液供应商德联化工和龙蟠科技都跳出来说跟自己没关系,但理想汽车没跟着甩锅,而是查自己内部管理出了什么问题。这态度,起码表面上看着还算硬气。

理想汽车下狠手:MEGA烧车事件18人遭殃,冤不冤?-有驾

不过话说回来,这18个被处理的人,他们冤不冤?这事儿得两说。从制度层面讲,该负责就得负责,质量事故不是闹着玩的。你拿着工资干着活儿,出了纰漏当然得担责任。特别是直接经手的人,验证不到位就让产品过关,这跟拿用户的安全开玩笑有啥区别?

可反过来想,一个批量质量事故的形成,真的只是这十几个人的问题吗?冷却液的采购流程是怎么定的?供应商的资质审核谁在把关?试验验证的标准够不够严格?这些制度层面的东西,难道没有责任?如果公司在快速扩张的时候,一味追求交付量,压缩了质量把控的时间和成本,那这些执行层的员工是不是也有点背锅的意思?

理想汽车下狠手:MEGA烧车事件18人遭殃,冤不冤?-有驾

咱们再看看数字。理想汽车去年交付量突破80万辆,这增长速度确实够快的。可问题也来了,产量上去了,质量管控能不能跟得上?从MEGA的冷却液问题到L系列的衬套异响,这些批量质量事故暴露出来的,恐怕不只是某几个人的失职,更可能是整个质量管理体系在高速扩张下的吃力。

新能源车这行业现在竞争有多激烈,大家都看得见。各家车企都在拼命往前冲,抢市场份额。在这种氛围下,质量和速度的平衡就变得特别微妙。理想汽车这次选择重罚内部员工,一方面是给消费者一个交代,另一方面也算是给行业打个样——质量问题不能含糊。

理想汽车下狠手:MEGA烧车事件18人遭殃,冤不冤?-有驾

可我还是想问,这种事后问责真的够吗?那11411辆被召回的车主,他们开了那么久存在安全隐患的车,心理阴影谁来负责?万一真出了人命,开除几个员工就能解决问题?预防总比治疗强,与其事后狠狠罚人,不如事前把制度建好,把流程卡严。

还有个问题挺有意思。理想汽车说其他车型没用这批冷却液,那为啥MEGA就用了?是成本考虑还是技术选择?这批冷却液到底是谁批准采购的?这些关键信息,通报里好像没说清楚。光看见处理人,却看不见完整的事故链条,总让人觉得还有些疑问没解开。

从行业角度看,理想汽车这次算是给新势力车企上了一课。前些年大家都在野蛮生长,现在市场成熟了,消费者也精明了,光靠营销和概念已经不够用了。产品质量、安全性能,这些才是硬道理。谁在这上面栽跟头,谁就可能被市场淘汰。理想汽车愿意痛下狠手,至少说明他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理想汽车下狠手:MEGA烧车事件18人遭殃,冤不冤?-有驾

不过咱们也得现实点看。一次严厉的问责,能换来长期的质量提升吗?这18个人走了,新来的人就一定能干得更好?制度不改,流程不优化,下次还会不会出类似的问题?这些都是要打问号的。企业管理从来不是靠罚几个人就能解决的,关键还是要把根子上的问题找出来,把漏洞堵上。

说到底,这件事儿折射出的是整个新能源车行业的成长烦恼。从粗放式发展到精细化管理,这个转型过程必然伴随着阵痛。有些企业会在这个过程中掉队,有些企业能够涅槃重生。理想汽车这次选择了对内开刀,算是迈出了第一步。后面能走多远,还得看他们是不是真的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而不只是做做样子。

理想汽车下狠手:MEGA烧车事件18人遭殃,冤不冤?-有驾

对消费者来说,这事儿也是个提醒。买车不能光看品牌光环和营销噱头,质量口碑才是关键。尤其是新能源车,电池安全、系统稳定性这些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全的东西,马虎不得。理想汽车这次算是用血的教训给大家提了个醒。

理想汽车在通报里说要“通过严肃问责加速整改”,还向受影响的用户道了歉。这态度是有了,接下来就看行动了。那11411个车主能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召回维修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这些都需要时间来验证。

最关键的是,理想汽车能不能把这次事件变成一个转折点,真正建立起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能不能在保持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守住安全底线?这不光是理想汽车一家的问题,也是整个新能源车行业需要回答的问题。

理想汽车下狠手:MEGA烧车事件18人遭殃,冤不冤?-有驾

毕竟,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烧的。用户花几十万买辆车,图的是安心和方便,不是提心吊胆过日子。企业再怎么追求规模,再怎么讲故事,最终还是要靠产品说话。这次MEGA的事儿,算是给理想汽车敲响了警钟,也给其他车企提了个醒。

你觉得理想汽车这次处理得怎么样?这18个被问责的人,该不该担这个责任?如果你是MEGA的车主,这样的处理结果你能接受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