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小鹏汽车第二季度财报发布会现场,何小鹏站在灯光下,眉宇间少了几分往日的紧绷,多了一丝沉淀后的从容。当大屏幕上跳出182.7亿元的营收、突破10万台的交付量以及17.3%的毛利率时,会场内响起一阵低沉的掌声。他没有急于感谢,而是缓缓抬手,声音洪亮而坚定:“与竞争对手全面拉开了技术代差。”这句话,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小鹏汽车从生死边缘到逆势上扬的密码,也勾勒出何小鹏这位掌舵者在至暗时刻的蜕变轨迹。这不仅是一份业绩声明,更是他带领小鹏汽车从“追赶者”向“引领者”转型的宣言书,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剧变中的生存法则。
何小鹏的逆袭,远不止于数字的跃升。它是一个关于技术狂人如何学会向现实低头,又如何在低头中找到更高起点的故事。小鹏汽车,曾一度被市场贴上“技术堆料,盈利堪忧”的标签,2023年全年净亏损高达103.8亿元,每卖一辆车几乎就亏一台。那段日子,何小鹏的办公室里常常弥漫着浓重的咖啡味,深夜的灯光透过百叶窗,映照出他伏案沉思的身影。彼时,资本市场的质疑如潮水般涌来,同行间的价格战更是刀刀见血,小鹏仿佛站在悬崖边,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面对财务的巨大窟窿,何小鹏做出了一个看似“反直觉”的决策:在坚持高强度技术研发的同时,进行一场“刮骨疗毒”式的成本控制和产品降价。这对于一个技术出身、信奉“极致科技”的创始人而言,无疑是一场巨大的心理拉扯。一位不愿具名的前高管曾透露:“那段时间,何总的压力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一方面要顶住内部对‘技术降级’的担忧,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外部对‘能否活下去’的质疑。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路。”
他果断引入了拥有深厚制造业背景的王凤英,这位“铁娘子”对供应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采购部门,她与何小鹏每周亲自审阅TOP50订单,淘汰了32家高溢价供应商,硬生生将钢材采购价直降18%,电池成本砍掉15%。生产车间里,一体化压铸技术的轰鸣声,宣告着单车成本数千元的节约。销售渠道也未能幸免,那些月销不足的门店被强制淘汰,将渠道亏损率从70%压至25%。这些“外科手术”般的举措,为小鹏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宝贵的喘息空间。
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何小鹏再次展现了其颠覆性思维。当行业普遍追逐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的“重资产”智驾方案时,他顶住“技术路线激进”的外部压力,坚定转向了更具成本优势和未来潜力的“纯视觉”方案。他将XNGP智驾系统下放到更亲民的MONA M03车型上。当MONA M03以13万元以内的价格,全系标配高阶XNGP智驾系统亮相时,市场为之震动。它取消了激光雷达,成本直降40%,以“技术平权”的姿态迅速引爆市场,上市72小时订单突破5万,成为小鹏销量的主力军。一位MONA车主兴奋地表示:“以前觉得智驾是几十万豪车的专属,现在普通人也能享受到,这种‘降维打击’太爽了!”同时,对高端车型如G9进行“断腕式”降价,将双腔空悬等百万级配置下放到20万级市场,以极致性价比重塑产品竞争力。这种“反直觉”的策略,让消费者用更低的价格享受到了高阶智驾体验,实现了技术与市场的双赢。
这些变革带来了显著的成效。小鹏汽车的毛利率从2023年的-1.6%逆袭至2025年Q1的10.5%,并在第二季度达到17.3%,汽车毛利率也攀升至14.3%,连续八个季度改善。净亏损大幅收窄至4.8亿元,现金储备创历史新高。这些数字不仅验证了何小鹏战略调整的正确性,也让小鹏汽车在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中站稳了脚跟,并开始展现出规模效应带来的盈利潜力。
何小鹏所宣称的“技术代差”,并非空穴来风。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新一代技术平台的全面升级下,小鹏汽车的智驾系统XNGP已实现全国数百个城市的“无图方案”覆盖,800V超充技术也让补能效率大幅提升。用户在小鹏S4/S5超充站,仅需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为车辆补充300公里续航,极大缓解了里程焦虑。与大众汽车集团的战略合作,更是对其技术实力和未来潜力的国际认可,预示着小鹏智驾出海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从亏损泥沼到营收爆发,何小鹏的掌舵密码,不仅在于他对技术的狂热追求,更在于他在逆境中敢于自我革命、果断调整战略的勇气与智慧,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书写了从追赶到引领的生动注脚。然而,挑战依然存在。高端车型X9的市场表现仍需提升,用户对智驾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稳定性仍有期待。如何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成本结构,实现全面盈利,将是何小鹏未来需要持续破解的命题。但他已然走出至暗时刻,正引领小鹏汽车驶向更广阔的未来。这份逆袭,不仅是小鹏的胜利,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不断探索、自我迭代的缩影。何小鹏的故事,远未结束。
全部评论 (0)